案例:徐州睢寧試水“校長組閣制”
2009年8月,江蘇省睢寧縣出臺文件、在全縣推行中小學校長人事制度改革,先期面向全縣教育系統公開選拔11所中小學“一把手”。按照文件規定,睢寧今后將取消全縣中小學校長行政級別,原任校長級別進入檔案,新任校長不設級別,一律實行聘任,四年一聘。連任同所學校的校長不得超過兩屆。實行校長聘任制以后,校長有權“組閣”,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等職位可由新任校長確定人選。
據了解,競聘上崗的校長在擁有“組閣”等大權的同時,其權力也受到相應制約。按照睢寧的規定,對聘任制校長設立彈劾程序,10名教師聯名即可激活彈劾程序,由全體教師公開投票,不稱職票數達到50%時,予以彈劾。教育主管部門每年對校長工作績效考核一次,4年任期屆滿綜合考核一次,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與此相配套,睢寧縣還規定,校長工資的40%設為特別工資專用賬戶,考核不合格的不撥付。設立功勛校長獎,一次性獎勵5萬元。
江蘇睢寧的“校長組閣制”向賦予校長更多的依法辦學自主權邁出了更為具體和堅實的一步,成為了中小學教育脫離行政體制干預的濫觴,其多重的積極效應值得肯定。
首先是擴大了校內民主。在《中國教育報》曾經的一份“當今中小學教師心態及行為”調查中,有78.7%的教師明確肯定“目前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亟待改革”。由于校長實行上級任命制,出現了“數九寒天上穿棉襖下穿褲頭——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怪現象,部分學校的“校長負責制”已異化為“校長壟斷制”,一些校長一手遮天。根本不將群眾的呼聲和合理化建議放在眼里。對教師缺乏應有的人格尊重。彈劾制可以對校長組閣的權力擴大化形成有力制衡,監督校長不僅有來自上級部門的聚焦燈,也有來自下級的探照燈。如果校長在“組閣”的過程中不是任人唯賢唯能,只圖凝聚力而任人唯親唯近,結果團隊沒有戰斗力。所開展的工作沒有使得各方面有長進,那么10人聯名,就可以啟動彈劾程序。校長時時刻刻受到一線教師的監督,在校務公開、行政決策、科學決策以及各項教育管理中,就不得不聽取一線教師的聲音,知人善任、合理用權、授權得當、獎懲分明,善待基層的聲音,而不能再搞獨斷專行和霸王思維。這樣,教師的知情權、話語權得到充分尊重,人們期待的民主思維、民主治校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其次是倡導教育家辦學。時下的校長。有著嚴格的行政級別。將校長角色過多集中在行政領域,就會淡化對校長的專業化要求、職業化要求。這種行政暗示會有意無意地讓校長在自我發展和未來規劃中,更注重行政職位的升級、功名的追逐,而不是注重專業眼光的高遠。以及胸懷寬廣的教育家視野的培養,這對于教育的發展和學校的遠景發展,是一個巨大的制約。“校長組閣制”實行后,校長不再是官員,而是學校管理員,這就會促使校長必須加強專業化規劃,提升專業含量,由過去的“行政權威”轉向現在的“專業權威”。校長是學校管理者,同時更是教育專家、教學能手,尤其應該具有教育家視野。學校工作,可謂辦學育人兩主線。一般來說,辦學屬于教育行政范疇,其特點是講規范;育人屬于教書育人的業務范疇,其特點是講規律。如果在一個系統內以行政權力的不斷強化,實現了業務的不斷發展,其規范與規律是合拍的;反之,如果制約了業務的不斷進步,其規范與規律是背離的。“校長組閣制”以進一步強化行政責任促進教書育人業務的實踐活動,必然促使校長淡化行政欲望,注重信守規律;淡化趨炎附勢,注重厚德載物;淡化分數崇拜。注重人格鍛造,從而造就更多出色的人才。
第三是激活內部活力,產生鯰魚效應。現行的校長管理機制是“校長終身制”,校長職務就是“鐵飯碗”,“只能上,不會下”,這種保險箱機制容易滋生“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混混思想。只要校長本人不想有大作為,學校就會停留在“無過就是功”的慵懶狀態中,不思進取,不愿作為,學校死氣沉沉,教育沒有活力,校長成了教育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攔路石。
實施“校長組閣制”后,校長上崗也要競爭,干得好,可以得到物質獎勵;干得不好,就要“自動下臺”。保險箱打破了,“鐵飯碗”敲碎了,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和不作為思想得到遏制,這就會逼迫校長必須在任上努力作為,,奮勇爭先,干出成績,保住烏紗帽。危機意識取代了懈怠意識,快馬加鞭取代了滿不在乎,這樣教育才有望實現質的飛躍。校長自由“組閣”,這一過程有利于形成一個以校長為核心的具有凝聚力的團隊。這一團隊能緊密團結,做事擰成一股繩,能將一些好的改革措施較少打折扣地予以落實、執行,避免形成小幫派各自為政、陽奉陰違、缺少落實。校長一職不再由上級直接任命,只要有才華、有抱負,普通教師不再需要苦熬幾十年就可能憑能力當上校長。這也極大地豐富了校長職位的人才來源,其做法也符合科學的人才觀。要知道,真正懂教育、了解教育的正是這些工作在教育一線的人,若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受到過度行政化的束縛,就注定要偏離教育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