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塑造學生的理想道德人格。從學前教育階段起,就應在道德教育中,探尋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異于我國的核心道德人格標準,并結合我國的傳統道德人格標準,確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趨勢的新的道德人格標準,以此作為教育路向,指導我們的幼兒德育,以培養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現代社會人才標準、既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精華又具備現代人的眼光與思維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國人”。
關鍵詞:跨文化;兒童;道德人格
在當代,信息一體化使各國經濟文化逐漸突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從對立、碰撞走向了滲透、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跨文化教育”應時而生。
20世紀以來,各個國家都在為培養本國兒童的跨文化人格而努力。就西方而言,它們在堅持自己的個性教育的傳統基礎上,開始反思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危害。主張汲取東方的集體主義和合精神。如美國教育家厄內斯特·波伊爾近年來曾明確指出,誠實、尊重、負責、同情、堅忍、奉獻等這些包涵著東方文化智慧的美德細目。應是兒童人格教育的基礎目標。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秉承西方個性教育的前提下,融會世界先進文化潮流,公開表示要“做一個真正的國際人”。
對照世界各國的跨文化教育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跨文化教育在兩個方面重視不足。首先,在跨文化教育中,我們對國際交流的工具性能力(即語言的學習,如英語教學)重視頗多,而對跨文化的意識與人格的塑造投入不夠。從跨文化教育的實質來看,它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其次,我國公民接受跨文化教育的起始時間較晚,未能從啟蒙時期便開始接受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從我國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的課程內容和方法來看,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內容少而又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行為規范教育、品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占據了課程的絕大部分內容。而對一些典型的西方文化傳統之下的符合現代精神的人格特征并不重視。兒童只有進入小學以后,在以語言技能學習為主的外語學習中,才會開始接觸少量跨文化的學習內容。而兒童期正是道德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兒道德教育中,應重視跨文化道德人格的塑造。
為此,筆者提出,從學前教育階段起,就應在道德教育中,尤其是在道德人格的塑造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現代社會的人才標準、既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精華又具備現代人的眼光與思維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國人”,以此作為兒童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
培養兒童的跨文化道德人格。關鍵是要找出我國傳統道德人格中與現代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因素,探尋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異于我國的核心道德人格標準,并結合我國的傳統道德人格標準,確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趨勢的新的道德人格標準。并以此作為教育路向,指導我們的幼兒德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典型的東方文化。其特點是個人目標要服從于集體目標:重視和諧;重視社會等級秩序;在教育中強調孩子服從、謙虛和學業成就。相比現代社會開放、張揚、自由、多元的環境,集體主義下的道德人格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一是他律性明顯。傳統教育中,我們不要求兒童有自己的思想,不希望他們斷然肯定自己的看法,不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提倡自以為是的表現。這樣,孩子的自我意識被異化,個體的獨立人格被壓抑。因此,很多兒童沒有自己的思想,不敢堅持自己的見解。缺乏自信,明顯不適應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崇尚個人能力的氛圍。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多的是他人中心(other-focused)的情感體驗,如同情、共感和羞愧感等。
二是自主性、主動性差。兒童表現出較多的助人愿望和歸屬需求,且傾向于把自己歸屬于一個較大的群體,如家庭和國家。但很多孩子習慣于服從計劃、服從別人的安排。不會自己主動計劃、靈活行事。
三是缺乏平等意識、民主意識。中國文化歷來強調“惟命”、“惟上”,因此學前教育中也一直將“聽話、乖巧”、“服從管理”等作為評價兒童道德人格好壞的重要標準。很多兒童在遇到復雜的道德情境或者社會道德生活劇烈變動時往往顯得不知所措。
與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東方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相反,主宰西方核心文化的價值觀念是個人主義。其所強調的道德人格中有很多適應現代社會的運行環境的因素,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重視個體,強調獨立。這是個人主義最根本的價值觀念。他們將個人目標置于集體目標之上,認為應對自己深信不疑,對自己的命運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為哲學信條。全社會都重視突出個人的作用,提倡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和理性主義。在西方的幼兒園中,兒童更多地進行獨立游戲和平等游戲,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更多地在體驗和表達自我中心的情感或者獨立的情感,如驕傲等。強調個人的需要、愿望和成就,積極維護個人的利益,突出個人的能力與作用、價值與尊嚴。
二是重視公正,提倡競爭。西方文化強調公正、崇尚自由,不重視上下層的等級關系,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他們不輕易否定個人的意見,給每個人以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并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是重視創新,鼓勵冒險。西方文化認為一切傳統和先例都是創新的障礙,他們樂于向傳統和先例挑戰、樂于創新和冒險,理解和容忍人們因創新和冒險所犯的“合理”錯誤。他們特別強調創新精神,認為機會到處都有,主要在于主動發現和利用。他們勇于向傳統和權威挑戰。勇于向已有的一切挑戰。
四是重視實用,相信實踐。西方文化強調理性主義,重視“法制”,輕視情感和“面子”。他們善于打破一切的條條框框,服從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在他們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他們立足于現實生活和經驗,一切求實、務實,把確定信念當作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效果當作最高目的,一切為了效益和成功。
以上的比較使我們很容易看出,跨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人格優劣并存。在當下的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學前兒童的道德教育跟隨時代邁出的前進的第一步應是尋找并調整切合時代脈搏的道德人格標準,在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下的道德人格塑造中加入他國文化中的優良成分,并根據學前兒童的理解水平進行合理吸收和有效轉換,改進道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使之符合“國際人”的培養要求。如既要培養兒童對集體的熱愛與忠誠,也要突出個人的作用與價值;集體活動時既要做到統一行為、整體規劃,又要盡量滿足每個小朋友的不同愿望;在學習過程中,既要強調認真、謙虛的態度,又要鼓勵孩子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善于與不同意見的同學爭辯、敢于反駁老師的觀點;在活動安排中,既要嚴明紀律、嚴格管理,又能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在比賽中,不僅強調合作,也要鼓勵競爭;不僅要求尊重他人,也要強調尊重自己;在游戲后的評價中,既將“服從”“聽話”等作為正面的指標,更將那些能夠“主動參與”、“自主調整”、“靈活處理”、“積極表現”的孩子作為成功的榜樣予以引導。對孩子們在集體中表現出的“標新立異”、“喧賓奪主”、“固執己見”、“毛遂自薦”、“冒失沖動”、“英雄主義”“愛出風頭”等等,都應善意保護,乃至引導鼓勵。凡此種種,皆在沖破傳統道德人格的局限,培養勇于開拓進取、敢于冒尖出頭、具有強烈參與與競爭意識的跨文化的道德人格。
跨文化的道德人格。是全球化時代的現代公民的素養要求之一,也體現了世界公民的品格要求。我們培養這樣一種新的、在更大的民族范圍內可以通用的公民意識、公民氣質和公民人格,既符合世界文化潮流的走向,亦滿足了國家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當然,尋找并調整切合時代脈搏的道德人格標準,在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下的道德人格塑造中加入他國文化中的優良成分。并根據學前兒童的理解水平進行合理吸收和有效轉換,這只是兒童德育中培養跨文化道德人格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道德課程的調整、教育資源的整合、師資水平的提高、評價體系的確立等等,都是需要我們繼續為之而進行的種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