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綱要》是對未來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整體設計和戰略部署。我沒有把它只看作是一個概要,而是把它看作一個“綱領”,因為它規定并引領著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規劃綱要》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這是一個重大的決策,將對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為今后貫徹作好準備。
第一,要深入領會這一戰略主題的戰略意義。
素質教育我們已耳熟能詳,它已經成為中小學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幾近成了校園里流行的話語;對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與未來影響,我們也已有了很多很好的認識與實踐;同時,事實證明,素質教育改變了陳舊的傳統觀念,引起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影響著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行為,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這些進展都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必須指出,在素質教育的推進中,還存在不少的障礙、困難和困惑,尤其是前幾年,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素質教育受到了以升學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的極大沖擊,課程改革遭受到從未有過的挑戰,學校的評價面臨著許多尷尬,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省教育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應試教育的干擾,旗幟鮮明地作出決定,從規范辦學行為人手,堅定地推進素質教育,扭轉了學校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困境。受到教師、學生和全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正在我們思考素質教育如何深入實施的關鍵時刻,《規劃綱要》把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定位在推進素質教育上,這就把素質教育提升到戰略地位,凸顯了素質教育深刻而又深遠的戰略意義,明確了今后素質教育的方向,增強了推進素質教育的信心,也使我們進一步感受到時代的要求和所肩負的時代使命。這樣的定位非常重要。
戰略主題具有深層的意蘊。其一,戰略主題緊緊圍繞著教育目標展開,又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服務。無論是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還是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無論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還是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都要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素質教育實施得如何也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這些目標的達成。其二,戰略主題規定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任務的中心與重點。今后十年,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任務繁重。而這些教育都必須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為中心,不能淡化它,更不能偏離它。惟此,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素質全面的人才的目標任務才能真正得以落實,各類教育的發展才更有方向感。其三,戰略主題有豐富的內涵,在它的統領下還有許多具體的主題?!兑巹澗V要》圍繞著戰略主題,提出了三個十分重要的主題: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本,堅持全面發展。這三個“堅持”,既是實現戰略主題的目標和要求,又是實現戰略主題的方向和原則,還是實現戰略主題的重點內容和基本路徑。因此,堅定不移地推進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一項育人的整體工程,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頭文章。
第二,要準確把握戰略主題統領下的人才素質要求。
素質教育說到底是關于培養人的問題,其前提是以人為本,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教育是對未來的一種定義,因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是為了未來的;教育為未來培養了什么樣素質的人,就會創造什么樣的未來,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正因為此,素質教育的確是戰略主題,充滿著戰略意義。
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規劃綱要》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個重點: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用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要求相比,此次在表述上發生了變化。一是把“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凸現出來。這一要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更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當今青少年具有三個顯著特點:文化水平普遍較高,視野普遍開闊,民主和自我意識普遍較強。此外,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以及國際地位的躍升,讓他們有了強烈的自豪感。我們不能說,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就一定比上一代人差,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方面,還是存在不少亟待研究的問題。當今青少年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將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也將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和現代化進程。為此,以增強社會責任感為重點,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自我超越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二是進一步堅持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板X學森之問”實質是民族復興之間,我們應當作出積極的應答?!板X學森之問”本身就是對當下教育的批判和質疑。不可否認,中國的基礎教育有著優良的傳統和獨特的優勢,但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漠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嚴重缺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梢哉f,創新素質是人的各項素質中最核心的部分,創新教育也應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培養創新人才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確立的教育價值,是教育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對中小學生而言,創新精神的重點是什么?從哪里開始突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學生的勇于探索。探索是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創新應從勇于探索開始。由此,必須愛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勵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經歷嘗試、探索的過程。顯然,“勇于探索”倡導的是精神,是態度和過程,而非結果。這樣的規定,符合基礎教育的性質、任務和特點,也符合中小學生的學習規律。
三是培養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重視書本知識傳授到重視實踐能力培養,這是教育價值觀的又一重大轉變,是教育的重大轉型。理論和實踐一再告訴我們,知識在實踐中運用才是活的。知識才可能轉換為能力和智慧。而實踐能力培養應當滲透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語文、數學等學科的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學科的綜合學習活動,倡導動腦又動手,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但事實是,課程改革的這些要求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綜合實踐活動幾乎被邊緣化,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仍是紙上談兵,仍懸置在半空中。所以,無論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還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高。都要與課程改革同步進行。當然還必須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推動。
第三,要深入實驗、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推動素質教育,落實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培養素質優良的人才,觀念的改變、目標的明確、重點的把握固然重要,但假若不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聯系起來,創新人才的培養仍然無法得以落實。為此,《規劃綱要》在“體制改革”部分,首先提出人才培養體制改革。要“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緊接著,提出了教育教學必須“注重學思結合”、“注重行知統一”、“注重因材施教”。這三“注重”,揭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和重點。盡管這些話語我們都非常熟悉,常掛嘴邊,甚至爛熟于心,似乎沒有什么新意,不是什么突破之舉。但是,最熟悉的未必是最理解的,最普通的未必是做得最好的。仔細分析一下,這三個“注重”的確點擊了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關鍵,真正理解和落實了就有可能突破。當下素質教育的推進,問題恰恰是理念轉變和轉化的不到位。
其中,我們無要關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是古代教育的寶貴遺產,是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至今它不僅不落后,而且仍然很先進;不僅我們國家在研究,而且西方教育發達的國家都在試驗。因材施教的實質是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這里自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給學生適合的教育。所謂適合,指的是適合不同的學生,適合學生的基礎,適合學生的需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方式。印度哲學家奧修有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忘了。”說的是一定要適合、要緊密、要和諧、要自然。中國也有關于腳和鞋的古語:“鞋子適合不適合,只有腳知道?!闭f的是適合教育一定要從學生出發,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某種程度上,適合的教育實行的可能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才可能讓不同類型的人才脫穎而出?!兑巹澗V要》提出,“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的培養方式”。這為深入實行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開辟了新的路徑。
當前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仍然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評價制度和方法未能有根本性改變,《規劃綱要》應在這兩個方面提出更積極更扎實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