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新政”只是全國現時公選校長舉措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國有不少地方根據有關文件精神。推行了以中小學校長公選制、教師聘用制、績效分配制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人事“三制”改革,其中有一共同特點,即把校長公選制作為改革的首選和關鍵。實踐證明,校長公選制的舉措,對于促進地方教育發展和民主建設,和諧干群關系及提高教育管理質量。確已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但改革總有一個漸進過程。校長公選制的推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對于傳統的校長任命制而言,校長公選制雖像一場疾風暴雨,但它仍不可能立即沖刷出一個全新世界,在追求較為完善的校長公選制建設上。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此,公選制校長如何進行學校內部班子成員的配備,就很值得關注。睢寧的做法是,授權公選制校長“組閣”。筆者認為,這種“組閣”,不妨“如法炮制”,以公選制校長“自身”所走之“道”,治于“閣員”之身,對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等也推行“公選制”,如此產生的“閣員”才可能有較好的執行力。才有利于學校管理和發展。
一、為什么公選制校長“組閣”應該“如法炮制”?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校長公選制本身的優勢上。現行的校長公選制,原則鮮明,視野寬闊,方式公道,堅持干部路線和用人標準,堅持把群眾公認作為最重要的依據,堅持把公平競爭作為最主要的方式,堅持把民主參與貫穿于全過程之中,能夠為擁有教育理想、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成就追求目標的人提供平臺,在公開選拔程序和規則的同時,把具體標準交給群眾,讓更多的普通人廣泛參與,使所有符合基本條件的人員都有同等的機會展示才華、參與競爭,注意考察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真正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大大激發了廣大教職工的參與熱情,樹立了良好的用人導向,是對傳統校長選任方式的重大突破和根本轉變。如此產生的校長,應該能擺正自己的職業“本位”和服務“主體”,以真正的“教育家”氣度來“看好自己的園,種好自己的田”。正因為如此,公選制校長在校內“組閣”上,也就應該使自身所走之“道”發揚光大,使其自然延伸到校內“閣員”的選任上,而不適宜進行新任校長的所謂一般性“確定”。
具體原因主要為:1、相對于以往不少地方的學校副校長和中層干部都是由地方組織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考察任命而言,公選制校長確實有了“組閣”權,但這種權力一旦簡化為校長自行“確定”“閣員”。就會違反“群眾公認”、“公平競爭”和“民主參與”的基本思想,如此產生的“閣員”,直接失去了群眾基礎,領導力和執行力的施展也就無從談起。2、一所學校的公選制校長的來源地不同,有校內外乃至更大范圍上的區別,不可能對下屬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從政”素質了如指掌:即使是本校產生的公選制校長,他(她)對下屬的情況掌握也可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3、公選制校長自行確定“閣員”,仍可能存在任人唯親的弊病。公選制校長雖然明顯有其個人的高覺悟,有其行政上的“鉗制性”(如面臨被考核重壓乃至被彈劾的風險),有其經濟上的“刺激性”(如高薪獎勵的正面刺激和被考核不合格時的工資按比例扣發的反面刺激),但由于人情的沖擊或現時其他因素的掣肘,有時仍不免冒著“犯戒”“犯忌”的危險而出現用人的無原則,雖然可能對教學核心部門的用人嚴格把關,但對其他部門的用人就可能放松警惕,以致出現“組閣”的“短板效應”,影響育人全局工作。
二、公選制校長“組閣”應該怎樣“如法炮制”?
所謂“如法炮制”,是指公選制校長在“組閣”時,應承繼自身所走之“道”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和主要法式。當然并非也不可能是對“自身”法式的照抄照搬。因為校長所需“閣員”與校長之間雖然要懷有共同的教育愿景。但二者所要面對的環境內外有異,所要肩負的職責范圍有別,所要具備的能力側重不同等等,所以在具體法式上自然同中有異。但整體上來看,公選制校長“組閣”不妨嘗試如下法式:首先,制定科學的選拔方案,保證有章可循。明確選拔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制定合理的條件標準和使用辦法;規范選拔的各個環節。其次,成立合理的選拔委員會,理順校長和委員會的職責關系。
三、公選制校長不宜“硬性”“組閣”的深層原因
賦予在公選中勝出的校長“組閣權”,顯然是借用了國外大選勝出者有權組織內閣的做法,其本質就是由校長提名推薦領導班子的其他成員。更通俗地說。就是副校長和中層干部誰上誰下由校長說了算。如此授權的初衷是,可以讓校長有足夠的權威來掌控自己一手組建的團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阻力。這種做法,在國內行政管理上,少數地方也曾或明或暗地試過,但都被迅速地叫停并糾正過來。一把手“組閣”使其他官員聽命于自己,顯然會讓“分權管理、相互監督”的目標在制度層面歸于無效。希望所有官員都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這樣的希望并不為過,但與其把希望寄托在一把手對班子成員的掌控上。倒不如建立和完善正常的監督和壓力機制。就睢寧的有關規定來看,表面上也確實注意了這一點,如公選制校長在擁有“組閣”等大權的同時,其權力也好像要受到相應制約:若校長濫用權力。其結果是可能受到“彈劾”或“解聘”。但這種預期“希望值”實現的度數,并非較大,而是較小。而且從教育管理的角度看,作為知識人群非常集中的學校,“柔性”管理是領導力、執行力、學習力、研究力等內涵式發展要素提升的本質需求,學校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如若運行校長“硬性”“組閣”,顯然不符合學校知識人群管理的規律。
其實,即使是在校長公選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現時中小學班子成員如何配備的系統處理,所需要的更多是一種“改良”,而并非是一種大刀闊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