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縣的中小學校長人事制度改革,制約了“一把手”說了算的權力;“一把手”說了不能都算,才能提高領導層執行力的有效性。
睢寧縣的改革是值得稱道的。公開選拔,意味著不少老師經過努力都有機會做校長。校長,首先應該是優秀的教師,至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不想當校長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一所學校要發展,關鍵是內涵的發展,那么,這個校長必須是內行。是“教育家”,而不應當是“外交家”、“社會活動家”、“商人”、“企業家”。這樣的機制有利于貫徹“教育家辦學”的理念。
校長取消行政級別,理所當然,校長本來就是老師,不是官員。四年一聘,差不多,美國總統也是四年一任,只要好好干,是能夠做出成績來的。連任同所學校的校長不得超過兩屆。八年,一個抗戰的時間;一個校長在一所學校待得太長,不利于人員的流動,不利于思想觀念的更新,校長自身的缺陷會帶來學校發展的滯后。我希望,如果這確實是一名優秀的校長,可以到其他學校任職,但同樣不超過兩屆;如果是一名合格的校長,任期滿了以后,不妨換一所學校重新回到教師隊伍中,但可以發放“期滿校長”津貼,到退休為止。
因為有了“彈劾制”的保證,校長的“組閣權”也有了制約,不敢搞小圈子,不敢拉幫結派。但我希望,校長組的“閣”需要某種機構的批準,來確保校長的“內閣大臣”是可以信任的。同時,在明確“內閣大臣”的職責、權力后,還可以引進“引咎辭職”制,對自己做的事負責,甚至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因為校長的權力受到制約,有“眼睛”在盯著他(她),決策就必須公開透明,程序必須公正,內容得到大多數老師的認可,這樣的決策才有生命力:來自于老師的、老師內心接受的決策,這種無形的執行力勝過有形的執行力。一所學校領導層的執行力出了問題,癥結之一是決策的不公開、不透明。
因為校長的權力受到制約,他(她)的眼睛就必須向下看,會自覺地走到老師中,傾聽老師的呼聲。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把校長的服務意識落到實處,而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但是,高層次的服務意識是把學校辦好,這就逼得校長學習、研究、思考,觀念領先于老師,實踐先行于老師。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校長的領導首先是思想的領導。
校長的權力受到制約,喚醒了老師的主人翁意識,把學校還給了老師,朝著“教師治?!钡姆较蚺?。學校是大家的學校,不是校長一個人的學校,也不是以校長為首的一部分人——管理層的學校。既然學校是每一個老師的學校,那么,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把學校辦好,都應當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任命制的管理體制,一把手主要對上負責,因為是上面任命他(她)的,自己的“官帽”捏在上級手里;老師無須把學校的事當自己的事來想,校長也不歡迎老師“多管閑事”。睢寧的改革,使得校長也要看看老師的“臉色”,聽聽一線的“民意”。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推動規范辦學,促進學校遵循教育規律,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受益的是學生。興許,這樣的改革是破解應試教育這道難題的路徑。我們常常說要愛護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其實,對教師最大的愛護就是把學校還給他們,大家齊心協力一起來辦好學校,正所謂“學校興亡。我的責任”。
校長的權力受到制約,是對校長和管理層最大的關心和最好的培養。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當然想把校長培養成名校長、教育家型的校長,當然想把副校長、中層干部們培養成一支出色的管理隊伍,措施很多,方法也不少,但最有效的莫過于權力的制約。我們在基層學校的都清楚,相當一部分老師一旦“做官”了,馬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停止學習,在專業上吃老本,在管理上對別人馬列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一個好端端的骨干教師做了管理干部以后在專業上反而成長得慢,甚至在為人師表上也出了問題。對校長、管理層嚴一點,是對他們的愛;要求高一點,是對他們的關心;有制約,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