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是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國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對以人為本做出科學的理解。
我們今天所講的以人為本,既汲取了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之優長,又因其將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而使它與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了本質性不同。要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需要進一步辨析以人為本中的“人”和“本”的含義。正如一些研究者所主張的,對以人為本問題要防止做表面化和簡單化的理解,要弄清楚以人為本彰顯的到底是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什么”為本等關鍵問題。
李士坤提出,應從生活層面、工作層面、政治層面、人權層面和哲學層面去解讀以人為本中的人。以人為本就是要親民、愛民、為民。在城鄉差異、貧富差異不斷拉大的情況下,以人為本更應優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和發展問題(《對“以人為本”的解讀》,《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陳學明等人認為,以“人的什么”為本主要具有四層含義:一是要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本。二是要以滿足人的發展為本,三是要以實現“人自身的價值為本”,四是“以人為本”。歸根到底就是“以人的本質為本”,亦即促使人實現自己的本質,使人真正像“人”那樣活著。人的本質是由很多要素、層次、方面構成的復雜系統,整體性是其主要屬性。當下強調“以人為本”,要點在于必須明確“人”是整體性的存在,換言之,“以人為本”也就是以整體性的人為本(《以人為本: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什么”為本?》,《哲學研究》,2009年第8期)。
弄清了以人為本的含義,接著就要考慮其在現實中如何落實的問題。盡管當下在推行以人為本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譬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工作方式轉型,把發展和服務民生、拓展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的工作范疇,并視之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要突出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正確處理好以人為本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關系,等等。但是。當務之急乃在于,清醒認識推行以人為本所存在的種種阻礙,從而為落實以人為本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和環境。
我個人以為,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戰略主題,當下主要存在三大阻礙:一為“物本”觀念嚴重,二為“官本”意識濃厚,三為“等級”制度的裹狹。所謂“物本”觀念嚴重,是說我們在大力推進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忘卻、倒置甚至違背了工作的目的和初衰。人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由理應分享發展成果的主體。變成了純粹操縱機器、物體因而也被機器和物體所支配的客體,人作為一種目的存在的意義逐漸被縮小、隱匿甚至消失。人被整體地附屬于物而逐漸地異化成一種工具和手段。蛻化為一個物件、一件商品,人只有了使用價值,而其本身的意義卻被遮蔽甚至消亡殆盡。倡導和實施以人為本,需要擺正物與人的關系,使物歸屬于人而非人隸屬于物,全面糾正實際工作中存在的見物不見人的問題,突顯“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觀念,確證人作為世界上唯一具有智慧和改變世界能力的生命,他/她在面對客觀存在的物時,所具有的改變物質世界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
所謂“官本”意識濃厚,是說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尚充斥著太多不該有的濃烈“為官”氣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而優則仕”等陳腐觀念還普遍地糾結在我們中國人的內心。“官本”意識濃厚,容易造成兩個直接后果,一是拜官和崇權,二是“唯官”和畏權。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少數人為了求得一官半職而“上串下聯”現象,即是拜官和崇權的真實體現。還有一些人,對于下屬和普通百姓,總是高高在上,甚至頤指氣使,而面對土司卻是謹小慎微、縮手縮腳,明知領導者說得不對也點頭贊同,一切事務唯官是從、唯領導是瞻。這就是現實中所見到的有關“唯官”和畏權的鮮活案例。
所謂“等級”制度的裹狹,是說現實社會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人際交往、流動的不平等,以及或明或暗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工作的不平等。我們這個社會總是習慣于將人劃分為“上等人”或“下等人”,“聰明人”或“愚笨人”,這種歸類的認識陋習,對推行以人為本國策構成了巨大挑戰。我們只有做到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徹底消除社會上存在的等級區分,使人人都成為“人中人”,以人為本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