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來到這個人間,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為我的祖國,獻身于這么一項崇高而又永恒的事業(yè),雖然它很平凡,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卻因為教育而賦予了我特殊的人生價值。(胡百良《崢嶸歲月風浪歷練》)
如果把那個歲月的教育和生活比作風,那是拂過林梢和草尖的。是來自稻穗和麥浪的,挾著野性,裹著醇香,溫和,純粹,清涼,爽身。(張映春《那逝去的風》)
我的生命中有一個讓我魂牽夢繞、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它就是教育——渴望立于杏壇之上,像圣人孔子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氏立命,為往圣繼絕學。這教育的情結(jié),毫無疑問,就是在塔集。在我做鄉(xiāng)村教師的那些日子里結(jié)下的。(孔陶《又見炊煙升起》)
生命是一棵樹。
從這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可以解讀出我們生命的基因。摘下自己生命之樹的葉子,慢慢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我由這些葉子,解讀著生命的基因,解讀著生命的歷程,解讀著生命的原味。
(黃厚江
《生命之樹的十片葉子》)
徜徉校園,向往依舊,羨慕依舊。太湖碧波湛藍,靈山森林野趣,天籟之音似乎在提醒著我對教育的清醒認知,對教育的虔誠之愛。(許昌良
《湖面吹來涼爽的風》)
國慶后的第三天,時近正午。雨后秋日的涼風,不斷地掠過頭頂,陽光賣力地傾瀉而下。陽光懶懶的,我也懶懶的,坐在陽臺上,讀著這樣的文字。不時抬起頭來,近處的銀杏樹葉,一半兒黃一半兒綠,乘風而下。遠處的蕎麥進放繁密的白花,花瓣密得把地皮都遮住了。微仰著臉,翕張口唇,感泣而言說。白花花的蕎麥竟是如此專注于一件事。
如此專注于一件事的何止是蕎麥?!還有我們建國六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追夢人——
追夢:在成長與成熟之間
“每當我捧起課本進行教學時。每當我被嘰嘰喳喳的小學生簇擁時,我就對未來充滿希望。我覺得我就是為小學生而生的,我覺得我已具備的各種能力都是為未來的小學生準備的。我非小學生莫屬,我非小學校園莫屬。”正在實習的王元,正在農(nóng)村小學實習的王元,心底發(fā)出了這樣的吶喊。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但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個人的思想深度、個人對理想的追求,就在不斷的拷問和追求之中,得以延展和升華。“我不相信祖國會永遠這樣內(nèi)耗下去,我不相信一個民族會如此不重視教育,我不愿意轉(zhuǎn)移我為當一名出色的小學教師而積累的能量。我要等,等到山花爛漫時。這一等就等到了1978年。”
今年76歲的胡百良先生說。“現(xiàn)在回憶起56年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時候,完全是為了一個崇高的信仰,一個美好的理想,而不是為了做官。這個信仰的核心,是要為了中國和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正是這個信仰和理想,鼓勵自己,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時,卻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和考驗,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歷程。”“我已經(jīng)退休16年了,但是公職有退,而事業(yè)無休,還天天想著教育。”逝去的是青春,流走的是日月,留下的是皺紋,留下的是人生積淀,留下的是對教育的無盡的眷顧和不舍,一個老教育人對理想對教育信仰如此堅守和執(zhí)著,我們后生著實汗顏。
王元,胡百良……,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而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他們就這樣,憑著信念,仗著夢想,從十幾歲的青澀姑娘小伙變成兩鬢蒼蒼的老嫗老翁,不斷成長,不斷成熟,不斷成功,教育之河長流常新,江山代有才人出,豐富著中國的教育史,增添著鮮活的細節(jié)。
只要有夢想,就會有前行的方向,就會有前行的力量,就會心無旁騖,就會全力以赴。追夢,不只是年輕人的事,追夢,只要有夢想在,風華正茂也罷,年輕力壯也好,老驥伏櫪也好,人人都可以在夢想的引導下,不斷地登上精神高地,拾取精神高地上的豐碩果實。
永不放棄,追夢,在成長與成熟之間。
追夢:在你我他之間
如果你是一座山峰,你的夢想是天空,那么因為你的高度,你需要第一個被雨澆,第一個被風化,第一個被雷劈——所以你注定被詛咒,注定承擔那些低洼所不需要承擔的東西。——誰讓你有這個夢想呢?誰讓你喜歡藍天呢?誰讓你擁有希望?
我時常也會羨慕那些沒有夢想的人,他們的生活多么美好,平凡,安靜地跟隨,有一個可以預見的生活軌跡
只是許多人尤其是許多教育人不愿意也不能過那樣的生活,他們的眼睛被夢想點亮,他們的腦子里面全是未來的希望的圖像,這就注定了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是一個被夢想詛咒的人。都是一個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未來世界的參與者與一個過去世界的流放者。
即便這樣,許多人仍愿意帶著夢想帶著別人的祝福、提攜或詛咒上路。
1974年出生的洪劬頡,水鄉(xiāng)澤國的通榆河注入血液中流淌的靈氣,六朝古都的石城文化融入哲思里嚴謹?shù)乃急妫欧睢叭罩獎t智,心豐則慧”,追求“內(nèi)心充實而情感豐富”的教育之境。王占寶校長、華士龍主編、儲暉兄長、南師附中的諸位同事、歷屆的學生全都在一起和洪劬頡追夢,支持、鼓勵、匡正、配合、點撥,無不讓人心生感動,星空因為有了群星才格外迷人,月亮也才特別皎潔,洪劬頡的“智慧作文”是“從我所愛的草葉中生長出來”的最奪目的花,是眾人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來的智慧之花,幸福之花。“人生的幸福在于沒有抱怨,而不在于沒有缺憾。而人的至上幸福便在于能夠在有缺憾的人生中尋找到一條可以繼續(xù)向上、繼續(xù)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創(chuàng)造生活精彩、永遠充滿陽光微笑面對生活的路來。”
一個在追夢的人,懷揣自己的夢想,把大家緊緊地團結(jié)在自己周圍,一往無前,不在于總是順順當當,而在于你我他灑下夢想的種子,讓種子深深地植入泥土,吮吸大地精華,從而一次又一次地華美轉(zhuǎn)身或完美嬗變。這就如楊筱艷老師所說“教書就如同一場漫長的修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豐富著我們的生命;教書也是一場溫暖的修行,如佛前的長明燈,我們照亮著孩子也照亮了我們自己的,所有的日子。”這也許就是教育追夢者的夢。
追夢,追尋教育之夢,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也不只是一個團隊在戰(zhàn)斗,而是整個時代在一直戰(zhàn)斗。洪劬頡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一個需要追夢者的時代,也趕上了一個能夠誕生追夢者的時代。朋友、領(lǐng)導、同事、學生、家長、媒體、政府、黨派,無不給教育追夢者以幫助,物質(zhì)的,精神的,心靈的,大家一直一起為追夢者造夢,唯其如此,洪劬頡的《一個人的課改史》其實說的是一個時代十年的課改史,幾代人的課改史。恐怕只有蘇芮的歌“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沒有歲月可回頭”能表達每一個參與者的心。
永不孤獨,追夢,在你我他之間。
追夢:在理性和感性之間
曹玉輝校長燒起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校長“不穿西裝打領(lǐng)帶,不把皮鞋擦得锃亮就不準參加會議”,讓老師“化點淡妝、練點形體、露點微笑”。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馬靠鞍裝。小小的感性變化,就會讓人有無窮的變化。
生于這個世界,我們一開始就存在于一個感性的世界中,母體的溫暖,溫情的撫觸,無一不是感性的東西,產(chǎn)生于感性中的人迅速地成熟發(fā)展。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實可感。造物主神奇地給予人類豐富的心理活動,使人類有了一個五彩繽紛綺麗幻彩的感情世界。
曹玉輝校長的感性作為,其實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的。“穿西裝”“學跳舞”“其實這僅僅是形式,用這種形式讓教師找到自我、找到自信才是真正的目的。我們在感性的世界中理性地活著,讓心靈快樂,讓靈魂閃光。
“在邊遠貧窮的鄉(xiāng)村,我用‘論壇’、用‘沙龍’經(jīng)營著老師的精神家園,這里沒有萎靡不振,沒有懶惰消極,有的是同道友誼,有的是激情夢想。同時也有一種令人惶恐的壓力,不讀書、不思考,就沒有交談的資料。”晨讀暮省,學人之長,修己不足,不必真理在握似地顧盼自雄。理性與感性相結(jié)合,夢想與實際相結(jié)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大家必定會迎來最后勝利的曙光。“讓教師精神起來,與閉塞無關(guān)。”“把教師變成最有思想的人,與簡陋無關(guān)。”“追夢的行程是艱難的,只有真實走過的人才知道。同樣,那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決心、意志,那種披荊斬棘的壯烈,也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享受!”雨水經(jīng)過收集器漏水孔一滴滴排出,下放大塊原石,水滴的力量和痕跡雖小,但在不經(jīng)意的風月流逝后,會有撼人的感受。樹,是最能體現(xiàn)“時光”變化的載體,歲月正是在四季色彩的更迭中留下感人的痕跡。
理性的時光借助感性的原石和樹木得以顯現(xiàn),曹玉輝校長的精神理性借助一個個感性的舉措得以實現(xiàn)。理性,不偏離方向;感性,為生活增加些許色彩。理性的夢想需要感性闡述,理性的行為需要至真感性。
“‘我是誰’、‘我想是誰’,當面對這樣的根本性追問時,我總愛把目光投向過去來尋找某種啟示。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根基在哪里,存在的問題在哪里,前行的目標又在哪里。”劉紅老師的追問,我想每個教師都會有,而且不只一次地有過。這種理性的追問,有時會讓我們熱血沸騰,有時會讓我們情緒低落,甚至有時會讓我們很感性地號啕大哭,不為別的,只為心中那一株永不凋謝的夢想之樹,哪怕夢想之樹上不留一片葉,只要根還在,土還在,夢想之樹就會枯木逢春就會永遠向太陽永遠向上向上向上。
理性的夢想已經(jīng)是北斗星,就應(yīng)該指明方向。就應(yīng)該讓夢想擁抱者腳踏實地,深深淺淺、坑坑洼洼、彎彎直直地前行。劉紅老師永遠和學生膩在一起,劉紅老師的專業(yè)永遠都在發(fā)展,“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很好的記錄者。但就在這樣的回望中,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表情,甚至,十幾年前,和孩子們會心地相視一笑,陽光下跳動的斑駁的身影,輕聲吟唱的一首歌謠,滑過唇邊的一滴清淚,都漸漸地澄明起來。我經(jīng)過它們,經(jīng)過一個叫做‘九十年代’的地方,心里慢慢,慢慢,長出柔軟的眷念。年輕的日子,很絢爛,很美。”
感性與理性,讓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只不過,感性生活是感受現(xiàn)實改變現(xiàn)實。理性則引領(lǐng)人們?nèi)?chuàng)造未知的將來。不能充分體驗感性生活的人就難以做到真正的理性,但是,就兩者的關(guān)系來說,理性似乎又是感性的“容器”——理性為感性劃定邊界。
永不輕松,追夢,在理性和感性之間。
夢想在時間的流淌中有了意義,擁有夢想的人在時間的流淌中有了品位,凝固成永遠行進永遠站立的姿勢,永遠引導著同伴、后來者前進、前進、前進進!
此時,秋日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黃的陽光從窗外穿過寫有“福”字的紅紙投射到房間的東墻上,溫暖、美麗:小巧可愛的妻子正在淘米、剝大豆,落地鐘的滴答滴答,在房間里回蕩,清晰、遙遠。
注:文中引文都來自2010年7-8期《江蘇教育(教育管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