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具有百年歷史,老校位于古城區學前街泮宮舊址。這是繁華鬧市中的僻靜一隅,每天,上千名師生總要經過一個曲曲折折的小巷,繞過熱熱鬧鬧叫賣的攤販才能來到學校。雖然歲月的滄桑早已改變學校舊時的模樣,但那些尚存的古老建筑,那些斑駁墻體上的綠色藤蔓,依然書寫著學校濃厚的歷史底蘊。
2003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決定投入8000多萬元,將我校遷建至環境優美的新城區。這個消息,對我們這個占地面積小、學生數量多、班級容量大、生均條件差的老校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
為了辦一所理想的新校。我組建了新校籌建工作小組,多次請進走出,學習借鑒,深入研討,提出了將新校建設成為融書香校園、數碼校園、雙語校園、生態校園、活動樂園和成長家園為一體的新型校園的辦學思路。
抽象的理念需要化為可視的愿景。為此,我在教師、學生、家長中間開展了“我心目中的實驗小學新校”建議征集活動,共收到建議表近1500份。在這些建議中,有的老師提出,新校占地65畝,建筑總面積4萬平方米。這么大的面積,一定要有一個“素質教育中心”,讓學生發展特長,培養多種興趣愛好;有的老師提出,在教室和學校長廊等各個角落,可以設計多種開放式書架,讓學生隨時隨地能看到自己喜愛的書籍,讓閱讀真正像呼吸一樣自然;有的老師提出,每個班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個性化網站,同學們在虛擬社區進行交流和學習,將班級網站打造成生活化、個性化、社會化的學習平臺……
我逐一閱讀了大家的建議,進行分類整理,利用雙休日和夜晚休息時間組織管理人員和教師代表分批分項進行專題研究,最終形成了每個園的建設方案。新校的宏偉藍圖,在所有師生和家長面前徐徐展開。
吳柔老師是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她在建議書里提出了將學校的多功能綜合大廳命名為“夢想劇場”的設想,理由是中央電視臺有一檔品牌節目叫做“夢想劇場”,我們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在學校的“夢想劇場”里放飛自己的夢想。將來才會夢想成真……
于是,一個名叫陳未的學生題寫了“夢想劇場”四個大字,稚拙而純樸。于是,在這個夢想的舞臺上,就真的開始了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夢想的遠程: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時裝表演……還有,2006年頗具氣勢的“新年音樂會”,2007年激情燃燒的“新年舞會”,2008年典雅的戲曲晚會,2009年溫馨的新年歌會,都讓人目不暇接。孩子們在這里盡展才華,編織夢想,編織童年,編織多彩人生。
人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勾畫學校發展的愿景就是在喚起師生對學校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希望。好的愿景讓人難以抗拒,以至于沒有人愿意放棄它。這1500份建議書所共同勾畫出的學校發展愿景,極大地激發了所有師生學習和工作的熱情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激發了每一位教職員工對新教育的熱望,對學校新發展的信心,有效地培育了積極向上和追求創新的文化品質。自此,全體教師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大家為學校共同發展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著,再苦再累也干得心情舒暢,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