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個人的成就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教師不是抱著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人的生成——一個穩定而且持續不斷的工作而服務。
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
樹立理想是容易的,為理想而斗爭才是艱難的。
——作者手記
是職業,總會倦怠
1980年代初期我讀師范時最熟悉的一句話是: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那是一個理想高漲的年代,不缺乏煽情的字句。那時還沒有教師節,選擇師范時并不知道這句名言,但讀師范后,并不后悔這種選擇。上學期間,我認真讀了斯賓塞、洛克、夸美紐斯的書,做了完整的筆記。我常常思考在未來的職業生涯里怎樣教育自己的學生。我將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每日生活檔案,記載他們的言行,描畫他們的成長軌跡,積累第一手資料。養一盆小花還要每日澆水,何況這是活生生的人。我對未來有許多憧憬。
很遺憾,當教師以后,我一直沒有將這個檔案建立起來。教書是很認真的,但迅速投入的是實際的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個性、人格成長,無暇亦無力關注。好像沒有經過思考,就進入了職業的跑道,多年來,一路狂奔,靜心思考的時候很少。
有人提供這樣一項調查數據,說是:在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五年之內,教齡與教學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師的成長曲線呈上升趨勢: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現一個平穩的發展趨勢;八年以后,教師群體逐漸出現分化,小部分人通過再學習、再創造,教學水平得到升華,教學效果出現第二個上升期,逐步發展成所謂“學者型”教師,這個比例約5%,而大部分人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先后開始下降,雖然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不同,但一直是平平的“教書匠”。
我就曾是這樣一個平平的“教書匠”。原因有很多,個人的資質,如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性格發展等等,決定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以昂揚的姿態沖到終點。但教著教著,發現教書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學生只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就感到很疲乏。后來接觸不同職業的人,發現也都有類似的職業倦怠期。
因為這種倦怠,我離開過教師崗位,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出版工作。在業務進修期間,我遇到幾位在高校從事期刊編輯工作的年輕人,三十多歲,博士學歷,專業是我聽都沒聽說過的。聊天時,他們幾乎是眾口一詞,說,干嗎離開學校,當教師多好呀。我說,不是高校教師,是中學教師。他們說,中學教師更好呀。為什么?單純、快樂、有成就感。那你們呢,從事的是研究工作,不是更有意義嗎?
哎呀,我們是制造垃圾的人,人家將垃圾送給我們,我們分類處理后,再送到垃圾回收站。
——哈哈,真是干一行怨一行。
我們的職業有哪些特點
中學教師在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是嚴謹、端莊,誨人不倦;負面形象是刻板、見識淺薄,嘮嘮叨叨。君不見有人在批評一位疑似國學大師的學問時來了一句:也就一中學語文教師的水平嘛!
怨不得別人言辭輕薄,這是中學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首先,中學教師的工作,太多的是重復。前面我強調自己不是高校教師,意思是高校教師有自己的專業,必須承擔科研任務,接觸學術前沿,常有思考,常有發現。中學教師有熱衷于教育科研的,但這類實踐性的科研,“票友”成分居多。絕大部分中學教師面對的是一屆一屆的新學生,講授的是一篇一篇的老課文。好不容易課程改革了,但是千教萬教,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單就語文教師而言,閱讀面和閱讀量沒有改變,追慕幾個課改新詞,還是新瓶舊酒。教師工作三年為一個周期,正常情況下(不做所謂的“把關教師”),三五個周期下來。如果還能不厭煩,那就可能是因為他太健忘了。
當然不乏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教師,有些人還能將道場做大——這種人擱哪個職業都閑不住他,而且還能鼓搗出一番又一番事業來。但就群體而言,重復,總是讓人心生倦怠。
其次,中學教師的視野,包括生活視野、學術視野,都相對狹窄。簡單地說,天天跟孩子打交道,最多跟家長打交道,本身就缺乏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還得擔任傳授生活經驗的角色,真是勉為其難。常聽某些年輕班主任訓學生,聽那千年不變的說辭,真是替他著急。乖的學生當面唯唯諾諾,刺頭一點的學生常常由腹誹到當面流露出不屑的眼神來。當然,現在社會風氣變化大,教師當中不乏把各種社會資源玩得團團轉的“厲害”角色,但這種“厲害”又跟教師職業的要求相去甚遠,學生當面畏懼,背后不是敬畏,而是蔑視。一般來說,“單純”是個褒義詞,但說一個成年人單純,意思很復雜:有褒揚其天真未鑿的成分,也有揶揄其不曉人情世故的意思在。畢竟你是為人師表者,應該教給年輕一代誠實的、合適的生存法則,而不是一片爛漫天真。按理說,學生比你有理由爛漫,年輕學生需要的是比他高明的人,關于這一點,經典電影《聞香識女人》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再說教師的科研能力。能在教科研中發現樂趣的教師,鮮矣。如果評優、評特中沒有論文、課題之類的要求,還熱衷寫論文、搞課題,這樣的教師真是令人敬佩。這種教師肯定也有,就像貧瘠的鄉下仍有文學發燒友一樣。本文沒有打擊中學教師教科研熱情的意思,對那些真心關注學生人格成長,真心關注課堂教學的中學教師,給多少贊美都不為過。對那些被外在的理由挾持到科研路上的教師,我們只能深表同情。
中學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在課堂上。論文多多,課題多多,教學效果未必好的不在少數。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能俘獲學生的心,比寫一千篇論文美好得多!
到各個中學的BBS上去看看,學生在不暴露身份的情況下對他的課任教師的評價,常會讓教師生出世風日下的感慨。不排除年輕人的偏激,不排除網絡上“誰也不知道你是一條狗”的潛規則。相對而言,生活視野或學術視野開闊的教師,獲學生好評的較多。這種教師不斤斤計較學生的平均分,不把職業看作是他生活的全部,反而有足夠的力量顯示其雍容的氣度。
中學教師的職業特點,還跟公眾對教師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期望、教師的經濟地位等因素有關,這都是耳熟能詳的話題,本文不贅。
認清自己的責任
上面說了一些大實話,現在再來聽聽大師的“夢話”。
錢理群在題為《我理想中的中小學教育和中小學教師》的演講中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呵護成長之美,保障學生的成長權利。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學校教育務必給學生打下三個“底子”:終生讀書學習的底子,健全的精神底子和健康的身體底子。引用錢先生的話,意在說明,中學教師如果自身不能夠有更高的學問,不能在學術上有了不起的創見,但至少可以有更仁厚的心腸,呵護學生的成長,說刻薄一點,就是少摧殘學生,少教給學生荒謬的知識和僵化的道理,多教給他們一些“健全的物理與深厚的人情”(筆者引自周作人語)。這樣子,學生的未來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錢先生在特殊年代做過多年中學教師,知道其中甘苦。所以,他還特別提出:中學教師只是“春天的播種者”,需要“只顧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處于生命潛移默化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所引起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中學教師不可能親自收獲“秋天的成果”。但要相信:播下一粒種子,總會有收獲:即使這粒種子,由于后天的原因,它會夭折——這本身顯現了教育的有限性,但這最終夭折的生命。在我們的撫育下,也曾經有過美好的瞬間。這就夠了,不能期待付出的都得到好的回報。
這些話我每次讀了都很感動。可能每個教師都為自己的學生不爭氣而失望過。文雅的說法是“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俗一點的說法是“這孩子,不知好歹”。學生的“頑劣”是教師對職業失望倦怠的最大的動因。什么社會地位、經濟報酬、同行傾軋、領導不重視等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擱哪都有,但你傾心付出的對象也這樣不領情,你還能堅持你的理想?這時候,聽聽過來人的說法吧:“播下一粒種子,總會有收獲”,即使這粒種子,由于后天的原因夭折了。問題是,你一以貫之地付出了嗎?你的付出有沒有構成對別人的壓力?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可以憑借愛的名義。所以,你有了正確的心態,還要好好修煉自己。這是一輩子的事。
辛苦地調整自己
筆者當了20多年中學教師,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級別學校任教過,有的學校追求高考零的突破,有的要實現清華北大錄取人數新的增長,接觸過非常出色的優生和非常另類的所謂差生,自然有成功的欣慰;但是,在一輪又一輪的重復教學后,又有許多惘然。有時候連教室也不變,從高一送到高三,教室從一樓搬到三樓,三年后又回到原來的教室,簡直像夢魘一樣。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的八月的一個黃昏,班主任在教室里給新生訓話,我在操場上遠遠地看到,心里就特別焦慮:又來了!又要上那篇課文啦。我是害怕重復自己的人,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每三年就玩出新花樣來,所以,當時沒有迎接新生的快樂,只有面對他們的緊張和對職業的一絲厭倦。
克服倦怠情緒。當一名富有創造力的教師真的很不容易。有些時候因為心高氣傲,不屑為之;許多時候是“智”不從心,力不勝之,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結果是追求一生,勞碌一生,發現自己并沒有達到少時的理想,最后是抱恨終生。、
人最難的莫過于戰勝自己。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尋求自我突破,這些人后來慢慢就成長起來了。
不要自卑:任何職業都可以發揮創造性。任何職業都可能面臨“重復”的壓力和威脅。如果認為整個工作都是重復,那是從業者的心態錯誤。
我們每次面對的是不一樣的生命,而且是永遠的青春,沒有哪個職業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機會和由此帶來的幸福。如果能給那些年輕的生命留下美好的記憶,你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幸福和職業成就。這些也在催逼你參與新的學術研究,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豐富自己:中學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知識淵博而不失靈性、深厚沉毅又不乏風趣,這樣就必須不斷提升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我們可以重溫一下朱永新在《我的理想教育》里寫的一段話:“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領導,非常善于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朱永新的8個標準,概括說來,核心內容是做一個富有創造性、能自我完善、有擔當精神,因而受學生尊敬的教師,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得豐富自己——除了使自己變得強大,別無法門。
關于教育理想喪失,關于職業倦怠,都是宏大的話題,卑之無甚高論,簡言之,不能承擔引領年輕生命成長這一重任,很難獲得職業的幸福感,也就難以堅持教育理想。所以,要想堅持原初的教育理想,要想從教師職業里收獲幸福,教師自己必須首先是一個精神飽滿、知識豐富、仁厚深切的大寫的“人”,一句話,先修煉內功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