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其目的不是創造某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是按社會的需要培養人、塑造人。學校教育的使命需要提升校長創新力。
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校長是學校之魂,首先是辦學思想之魂。提升校長創新力,首要的就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點,為學校改革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廣大校長的思維素質的提高與思維方式的變革,取決于廣大校長能否確立開放性的思維觀念。開放才能創新,開放才能開拓,開放才有魄力,有膽識,有遠見。開放,才敢于學習、吸引、借鑒國內外一切對學校發展有價值的思想和經驗,取人之長,補我之短,用他人之力,興我之校。開放,就要摒棄已有保守、陳舊、無所作為的封閉式的思維觀點,建立起開放性思維結構。正如系統科學所指出的,一個系統總是封閉的,就會自行走向死亡。開放的系統才是有序的,才是有活力的。我們的校長要把學校建設為一個開放的學習型組織,就必須確立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在開放中求生存、求發展、求創新。
二、“正合奇勝”,善于處理常規和非常規、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孫子兵法·勢篇》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說,大凡作戰,都是用正面的兵力擋敵,而以奇兵取勝的。“正”與“奇”是古代兵法中相輔相成的兩種用兵方法。“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奇”是指用兵的變法。在戰爭中,高明的指揮員都是能善于隨機應變地利用奇正之策,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
劉軍學者在《中小學管理創新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很有創意地把正合奇勝的策略運用到學校管理中。他認為,一個成功的校長應能駕馭奇正之變的策略。他既能嫻熟地掌握“正”。也就是指導工作的一般規律的常規管理,又能靈活運用“奇”,也就是指導工作的特殊規律的非常規管理,善抓時機,乘勢而行,達到正合奇勝的效果。這里所說的常規管理與非常規管理,實際上就是管理規范與管理創新的關系。學校管理要講究規范,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講究規范,又不能一成不變,不能束縛人們的手腳。在常規管理基礎上,又要提倡管理創新,變革那些不合時宜、束縛手腳的陳舊規矩,推進學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學校常規管理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是行政管理的一個重要形式,是通過規章制度形式維護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關系和教育秩序。其特點是注重管理的規范性、程序性和強制性。這就不可避免帶來一些弊端,如強調管理工作的統一要求,容易產生“一刀切”、“齊步走”的毛病,又由于注重管理層次,會產生信息反饋緩慢、機構內部互相扯皮的現象。對于這些問題,需要通過管理創新來解決,在發揮常規管理效能同時,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民主性。常規管理并不是限制、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發展,而是促進人的個性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主動、健康、充分地發展。
在學校發展中,還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實行校長負責制之后,校長任期年限大大縮短。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學校在辦學與管理中出現了這樣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為了追求學校工作的短期效應和教育業績,往往是一任校長一個規劃、一任校長一個策略,推翻前任校長的理念與做法、標新立異、另搞一套。這就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何認識與處理學校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任何一所學校的發展都存在著繼承與創新、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學校發展需要繼承,需要原有學校文化的基礎,需要把學校的優良文化傳統加以延續,而不能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與做法。當然,學校更需要發展與創新,但是這種發展與創新不能脫離原有的文化基礎、文化傳統,否則學校就不能持續前進。學校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應當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高明成熟的、有遠見的學校領導者,必定會尊重學校優良文化傳統,尊重學校歷任領導者的辛勤勞動成果和文化傳統的積淀,在此基礎上引領學校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尊重學校文化傳統的做法,實質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原北京十一中學李金初校長說得好,“辦好學校不僅僅是管理好一所學校,應該是發展一所學校。任何一位校長的任期都是有限的,但學校的發展卻可以成為無盡的長河。所以任何一任校長都是學校發展的無盡鏈條上的一個中間環節,起的都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任何一任校長都是在前任校長成就的基礎上工作,又為后任校長打下工作的基礎”。
三、強化教育科研意識,堅持校本研究
如前所述,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創造性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本質特征。提升校長創新力,就是要求廣大校長增強教育科研意識,做教育科研的帶頭人。
中小學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特定領域。它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點,又具有不同于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機構的自身研究特點。中小學校長要有效地開展教育科研,正確地解決教育實踐和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任務和新課題,首先要對中小學教育科研進行科學定位。堅持以應用研究、微觀研究、教學研究、行動研究和校本研究為主。
廣大校長、教師是校本研究的主體。這是在現代社會校長與教師角色的重大轉換。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校長僅僅是個管理者、執行者的角色,教師則扮演了“教書匠”的角色。校本發展、校本研究理念的確立,引發了學校教育一場深刻的變革。校長、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成為教育研究的主體,使他們真正得以按照學校工作和自身發展的需求來開展研究,對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認真的系統思考。
四、創建學校特色,辦特色學校
所謂學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據現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獨到的辦學理念,從學校實際出發,在教育實踐中努力挖掘、繼承發揚并積極創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優勢,所形成的有鮮明個性、獨樹一幟、成效顯著的運行機制、辦學風格和教育教學模式。
學校特色又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動態性、發展性的特點。有的學校特色因它特有的生命力、豐厚的文化底蘊而長期保留、沿襲下來。有的可能會因不合時宜、不能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特點而被淘汰,有的則因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而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內容。為此,學校特色只有不斷創新,才可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具有蓬勃的生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它就會逐漸失去自身應有的特色,或者就不成其為特色。同時,還應認識到,學校特色既可以通過挖掘、發揚優勢而形成,也可以是從無到有,從缺乏特色向有鮮明特色轉化,這就需要學校揚長避短,善于變劣勢為優勢。
造就高素質、有特色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校長是學校辦學的關鍵,教師是學校辦學的基礎。教師自身的素質、專長、個性、魅力直接影響著學校特色的創建,影響著學校的發展。
可以說,校長是學校特色的影子,教師是學生特色的影子。校長有特色,學校才有可能有特色,教師有特色,學生才有可能有特色,才可能培養有特色的學生。大凡成功的學校,名牌學校,必定是以特色見長的學校。這些學校的辦學實踐和成功經驗充分說明,學校的特色與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特色是成正相關的,甚至可以說,學校的特色往往就是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特色。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創造性個性、專長直接影響、制約著學校的辦學風格和魅力。可見,教師和管理人員自身的素質是學校特色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