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后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自我”的表達是極力被主張的一種方式。個性的極度張揚,對新鮮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是他們的特性。直白、易感和愛憎鮮明是他們的真實性情。作為最初一代的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被眾多的親人所關注,他們的要求被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主張被盡可能地接受。他們處于強勢的“主導”地位,享受著獨一無二、不容辯駁的“支配權”。當這一代人成長為一名教師,并且是一位班主任時,尤其是在處理家訪問題時,種種矛盾就顯現出來了。
首先,學會如何與家長交流,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門必修課。交流,包括發表意見,但也包括傾聽意見。但是,獨生子女班主任成長過程的特殊性,使得他們缺乏傾聽的習慣。在和家長的交流中,只顧抒發自己的感受,而缺乏傾聽家長意見、全盤考慮問題的態度,于是家校溝通處于尷尬的局面。其實,班主任在帶著孩子的問題和家長交流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聽家長聊孩子在家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家長的家庭教育之道,從這些最真實的資料中發現引起孩子學校生活“失常”的蛛絲馬跡,以此為切入點,談自己的思慮,并給出中肯的可行性建議。
其次,作為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在遇到問題時要學會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分別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分析問題,找出原因,從而尋求解決之道。教師的話也要有理有節并有力,讓人感受到其中殷殷的期待和態度的堅決。一味地責怪或埋怨,對于事情的解決是毫無用處的。小顧老師是位年輕的80后女生,在她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可能受盡呵護與寵愛。該解決的問題,早有人替她想到并解決掉;快摔倒時,早有人攙扶好。所以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面對自己的學生小君身上發生的狀況,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劈頭訓斥,而毫無解決技巧,學生和家長當然不會聽從。
最后,筆者認為,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是一門學問。我們現在很提倡“我口說我心”。但是我們也說,“好言一句暖三冬”。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在別人眼里。特別是在老師眼里一無是處。我們和家長談話的目的,不是要將學生批判得體無完膚,讓家長惱羞成怒。更不是在不斷“告狀”之下,刺激家長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甚至索性放棄了對孩子的希望,聽之任之。這樣我們就成了逼迫孩子走向“無愛世界”的罪魁禍首。我們和家長談論孩子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共同目標: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評論孩子時也要做到公正又不失婉轉,不能因個人好惡一味地贊揚或否定。要讓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希望,尋找到可以讓大家費心費力堅持教育的動力。畢竟學生年紀還小,犯錯在所難免,要以正常心態對待。總之,“疏”遠勝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