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學科由于具有偏重說理、偏重思維的學科特點,學生理解、接受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對于思政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就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擴展教材資源
在新的形勢下,學校和教師應更多地把教材作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來使用,要結合本地實際、教師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學生的現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摒棄以往教師就是“教教材”的舊課程理念。廣大教師應建立大教材觀,要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開發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補充或調整。
其實就某一地區而言,其美麗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民間風俗、燦爛的建設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跡等都可以有機地與相關的中學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形成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這樣的課程教材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興趣,開闊學生的信息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方式,真正發揮起教學資源的促進作用。
二、創造實踐資源
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可以選擇的實踐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原來那種只重結論而不重過程的做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主要應表現為“導方向”、“導思路”,放手讓學生根據教材及相關材料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自我探究中主動求知、快樂求知。
再者。我們要建立起“社會即課堂”的大課堂教學觀,要積極地創造和提供條件,根據學生活動的興趣及教學內容的要求,及時地安排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圍繞一些實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開展調查研究等活動,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學生實際的處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
三、連接信息資源
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取決于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適合程度,所以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
就校內資源而言,學校首先要積極挖掘自身的文化積淀,弘揚和培育校本人文資源,讓敬業愛學的傳統發揚光大;再者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務,建設好圖書館、電教室、實驗室、音像資料庫、校園廣播電視系統、校園網絡教室等,以求不僅能滿足教師對教學資料的選擇,而且還能滿足學生自我探究知識的需要,從而開拓出多種教與學的渠道,更新好教與學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就校外資源而言,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好公共圖書館、電影院、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社區服務機構以及風景名勝、人文景觀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查閱資料、觀看演出、體驗生活等提供方便,以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方式、進度等。
四、構建人力資源
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我們需要教師不斷去汲取新的知識營養,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還要具有自主地、創造性地、合理地鑒別、開發、積累利用教育教學資源的能力。
要充分發揮好學生這一人力資源的作用。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為此,需要教師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引導學生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另外,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中還應該包括學生家長、學科專家、社區工作者等一系列人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性工作,我們有必要盡可能多地把管理教育、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強大的社會人力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教育,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