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峰巒回環,樹木蔥郁,山間小溪流淌,林中鳥兒啼鳴,每一株樹、每一塊石無論大小,配合得當,精神飽滿,有氣質,有韻味。山不高,卻以她江南山水特有的柔美和靈氣滋養了一方人,歷史和文化在這里綿延和傳承。
走上校長崗位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如何管理一所學校,或者說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學校管理的基本價值?我一直在思索著,尋找著。這或許可以從中醫療法中得到啟示。中醫療法從整體上內在地看待人體。通過調理人的內在氣脈實現辯證施治,克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面和短視,讓人體從根本上獲得健康的元素。心靈是行為的依據,行為上的問題都可以在心靈上找到原因,行為的改變首先是心靈的觸動與思想的覺醒。給人以心靈滋養,就是順著由內而外的路徑,在本源上思考和人手,以獲得行為方式的改變,實現由近效到長治、外表到內在、偶發到必然的學校管理目標。
滋養心靈,就是要提升精神境界。一直以來我都這樣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是優秀的。都是可以“了不起”的。然而,學校管理者還要努力創造條件,讓教師的“優秀”更加凸顯出來,讓優秀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習慣,成為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的基本方式。當優秀成為了習慣,一切就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我們就不必驚訝于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的沖天干勁,也不難理解以校為家、愛生如子的奉獻精神,我們遲早會收獲卓越、優質、第一等優秀的“副產品”。我們學校的“夢想劇場”是教師夢想開始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教師上臺交流工作、匯報思想,講述教育教學故事,傳播自己的成功經驗。這里給了教師優秀一個理由,讓教師有了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的機會。大家看到了本來有可能忽視了的各方面的“優秀”,向往優秀、追隨優秀漸漸成為校園的文化時尚。
滋養心靈,就是要提升專業理想。沒有理想如同風箏斷了線,目標不再,前途渺茫。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演講時勉勵同學們:“要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我認為,教師也要仰望天空,要有理想,大處著眼,把自己的事同學校的事,同社會的利益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教師還不能光盯著腳下的一小塊土地。要把今天的事與明天的事聯系起來,向高處行,處于“永不滿足”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比什么現狀都重要。師德標兵、三八紅旗手、感動實小年度人物等各種表彰活動,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學校的主流價值觀在這里得到提煉和升華,并被大家認同和接受。
滋養心靈,就是要提高職業幸福感。周國平說,“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得讓自己滿意”。無所事事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幸福就在忙忙碌碌之中,就在不斷提高、充實和超越之中。我們總是在想辦法,讓教師有事可做,讓教師愿意去做,讓教師在自己愿意做的事上做出成績來,找到歡樂的“源泉”,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們通過青年夜校、師徒結對等方式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度過適應期,找到工作的安全感;通過成長規劃、目標引領等方式幫助骨干教師盡快走出高原期,再攀發展新高峰。我一直堅信并躬身踐行:學校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人獲得幸福感,幫助每一個人走向成功。“缺什么補什么”是我的口頭禪,其要義就是給教師鍛煉的機會,幫助每一位教師獲得成功的體驗,并讓這種體驗成為走向新的成功的內在力量。
滋養心靈,還要打造團隊精神。一臺戲需要臺上臺下的協調活動,燈光音響的互相配合,它的精彩來自于整體配合精彩,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全局的失敗。一所學校少則幾十位教師,多則上百位、幾百位教師,每個人的知識能力、思想水平不同,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都是開展團隊工作所必需的,我們無法也無須抹去個體之間的“不同”,應該通過組合、調配、互動、交流等方式讓每一個人在團隊中找到位置,發光發熱。因此,我經常給團隊的“健康狀況”搭脈,通過團隊賽課、集體展示等活動讓每個人找到團隊歸屬感,在團隊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每年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新年音樂會、課題活動、學科活動等等,不僅是在展示,而且也在檢驗,檢驗人員的配合度,檢驗團隊的戰斗力。反過來,每一次活動也使團隊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學校肌體的生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激發。
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給心靈成長一片碧綠的芳草地,讓每個人去開墾,去播種,在自己的內心培育出一片美麗的果園。這是我的管理之道,也是我不懈追求的學校管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