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教師都是學校的一張名片。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作為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更要具備高尚的人格。
1 讓大師引領成長
我校外請楊九俊、吳立崗、郝京華、宜麗華、于永正、王崧舟、孫雙金、薛法根、徐斌、盛新風、丁杭纓、趙云峰等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分批組織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干教師奔赴上海明珠小學、杭州采荷二小、錫山東亭中心小學等校,和沈大安、朱作仁、張天孝就新課改的熱點問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探討,楊九俊院長還向我們學校的老師征集了最感興趣的十個話題,準備分期分批組織專家就老師們感興趣的話題來校做專題講座。教研室的各科教研員,林宣龍、楊小榮等校內名師多次為老師們做輔導講座。名師們對智慧教學高屋建瓴的把握和生動形象的闡釋,對老師們準確把握和實施新課改、使課堂從有效走向高效,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引作用。
2 讓愛心浸潤講臺
擁有愛心,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業“護照”,一支擁有愛心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幾年來,我們邀請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乃曦、錢陽輝、芮火才,江蘇省優秀班主任陳萍、王梅仙,宜興市師德標兵閔欣、宗鶴鷯等來校做各種專題的師德報告,影響深遠:開展快樂工作的心理輔導,讓教師學會享受工作的幸福,以快樂的心境投入工作,從而擁有更多的收獲;扎實開展學校形象教師的評比,目前,已評出兩批共6名形象教師。
3 讓優秀成為習慣
班子引領。班子每位成員“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人人承擔一門主科的教學任務。在學術研究方面,班子每位成員進取意識強,注重自我提升。班子成員共18名,其中,有特級教師2名,無錫市名教師1名,無錫市、宜興市學科帶頭人7人,無錫市教學能手2人。占班子成員總數的66,7%。在管理方面,班子成員和諧共進,分工明確,在職責范圍內享有相對的自由,每位班子成員都能在獨當一面的經歷中展現自己的最佳形象。班子成員分工但不分家,做到既獨立行動又相互補臺。真正實現了在工作中“1+1>2”的合力。每次學校面臨重大決策時,班子成員都能通力合作,緊緊依靠群眾,集思廣益,集體攻關。優秀的班子群體,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骨干示范。學校里為數不少的學科帶頭人、能手是學校的寶貴資源,為了給他們施加壓力,幫助他們突破發展高原期,我們經過反復思考、研究,創造性地制定了《第二實驗小學骨干教師考核條例》,對骨干教師的師德修養、學術研究、示范引領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又可操作的目標要求,督促他們既要不斷超越自己,再創新業績,又要帶培更多的教師進人骨干行列。學校分期、分批組織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集體外出考察學習。幾年來,杭州、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江陰等地,都留下了他們學習的足跡。學校曾組織30多位語文、數學骨干教師分別赴杭州學習達一周,回校后立即與學科教師進行沙龍研討活動。一年中所有骨干教師必須向全校教師上示范課,并帶頭撰寫論文,至少有一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年末骨干教師每人上交的那一份份厚實的教學材料就是他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學校根據考核條例,對照要求,公正公平地進行嚴格考核。骨干教師們的再成長,又更好地帶領更多的教師讓優秀成為習慣。
4 讓崗位成為舞臺
我們精心策劃的兩次“抽簽上課”活動,全方位錘煉了學校教師:連總務主任在內的行政、帶頭人、能手會課研討活動,為全體教師提供了真實的學習素材:覆蓋各個學科的“學科擂臺賽”,在全校掀起學科與學科、教師與教師相互支撐、共同研討而又相互趕超的熱潮:每學年學校都組織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進行“三優一提”賽教活動,精心打磨,并推薦獲獎選手參加同類型的市級比賽;為35周歲以上、沒有任何學科稱號的教師量身定做“關注細節,彰顯大智”會課活動,使每位教師立足崗位,盡職盡責,并把崗位當作舞臺,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才能。
在學校的量身定做、精心打造下,學校教師師德優良,技藝精湛。徐蔚蘭、楊珍妹、周蕾珍等老師分別被評為無錫市、宜興市師德標兵。近5年來,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勢頭強勁,后勁充足,學校教師在市級以上各級賽教獲獎80多人次,教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115篇,出版著作1部,160多篇文章在市級以上征文比賽中獲獎,林宣龍老師連續6年獲省“師陶杯”論文評比一等獎。楊小榮老師5年發表論文40多篇。學校現有中學高級教師9人,50名教師獲宜興市教學新秀以上稱號,8名教師獲省級賽教一等獎,3位教師獲宜興市教書育人獎。2009年度,學校有3名教師被推選為無錫市名教師候選人(全市僅5名),有11名教師參加宜興市、無錫市兩級學科帶頭人評比,二實小的教師群體,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成長為名校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積淀學校的文化,豐厚學校的底蘊,精心打造德藝雙馨的教師群體,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在素質教育品牌學校的追求之路上風雨無阻、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