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在談到應試教育的弊端時,總是會關注學生的個性被扼殺、身心受摧殘,然而卻忽視了另一個受害的群體——教師。在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背景下,學生的分數成為評價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這種落后、單一的評價方式成就了一些平庸的教師,同時也扼殺了一批優秀教師。毋庸置疑,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是素質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
首先,要注意評價起點的公平化。眾所周知,在田徑比賽中,為了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所有參賽運動員都必須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起跑。同樣道理,學校在對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業績進行考評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班級學生的起點成績。據了解,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學生入學之初都會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進行平均分班。但這種所謂的平均分班存在著很大的誤差,實際上并不公平。其一,大多數的學校都是以一次考試的成績作為分班的依據,這其中偶然的因素是不是很大?其二,大多數的學校都是以學生各門學科的總分及名次作為分班的依據,這其中是否考慮到各門學科之間的差異?對各門學科教師的評價是否公平、公正?其三,如果一個年級同軌的班級比較少,分配起來也許還相對公平;如果同軌的班級達到十幾個,甚至二三十個,那么其中的誤差是不是更大?以上的分析都還是單一從分數的角度考慮,如果透過這些表面的、膚淺層次的分數去思考,又有哪所學校在分班時考慮到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品德素養、家庭背景、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因素呢?有人也許會說: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復雜的,在實際的工作中是無法量化、評析的,那么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在學生分班存在誤差、個性差異難以把握的前提下,用同一個又是唯一的尺度來評價我們這些無辜的但一直無私奉獻的老師們呢?
其次,要注意評價內容的綜合化。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所以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最重要的指標,在以高考作為指揮棒的背景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做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許多學校及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分,分,分,成了老師和學生共同的命根。”過分看重、強化學生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這就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走向了良好愿望的反面,甚至鉆進了教育的死胡同。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的人,是不能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他們的唯一標準的,應該綜合考慮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的差異。從教師的角度看,因為工作對象的復雜性,從而要求評價的標準也就不能單一化,要通盤考慮、綜合評價。評價的指標應包括學生的考試成績(尤其是中考、高考成績),受學生的歡迎程度,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師德修養,敬業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并對這些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量化評估,綜合考核,這樣也許會相對公平一些。
第三,應注意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以往評價的過程中,許多學校只是以一元標準(學生成績)、一元方式(考試考查)評價教師,只看重考試的結果(分數),不注重實際的教學過程。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極不科學的。我們單單從分數的角度看,有的教師雖然教學成績優秀,但他是靠拼體力、拼消耗、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換來的,是靠擠占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換取的,你能說這樣的教師是優秀的嗎?我們的教學還需要提高效率,“高耗低效”要排斥,“高耗高效”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心目中的優秀教師應該努力做到“低耗而高效”。因此,我們在評價教學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學的過程。另外,除了考試檢測這種手段外,我們還應該通過問卷調查、隨堂聽課、教學督導等方式進行教學反饋,進行量化打分,綜合評價。
總之,教師評價,是教育教學管理中最為關鍵,同時也是最令人困擾的問題之一。特別是在以新課程改革為主導的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江蘇乃至全國嚴格規范辦學行為、認真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教師自身素質、角色定位及專業要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教師評價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了解教師評價的現狀及特點,關注在教師評價問題上出現的新趨勢,以期建立完善、系統、合理及有效的評價機制,為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