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求知的殿堂,育人的圣地。辦學校就是辦一種文化,辦一種氛圍。
我校(江蘇省江陰華士實驗小學)地處鐘靈毓秀、繁華富庶的江南古鎮江陰市華士鎮,自1911年留日博士徐炳成創辦忠義堂起,學校已度過近百個春秋。百年的滄桑校史積淀了豐厚的人文底蘊,也成就了華士實驗小學獨特的文化內涵。如今,如何續寫歷史,再樹形象,實現新的生長和超越,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挑戰,也是我們華小人矢志不渝的文化訴求。
一、觀念是靈魂——
恪行百年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條主線。
學校核心價值觀,是指導教育教學行為與管理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是每個師生為人處世的最高價值導向,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贊賞什么、批判什么,這些都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體現。當學校的核心價值觀被全體師生認同后,學校團隊將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執行力和戰斗力,從而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歷經近百年的風雨洗禮,無論在硝煙彌漫的戰亂年代,還是風起云涌的崢嶸歲月,華小總能屹立不敗,并文氣飄逸,書香長存。那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在起作用,是學校一脈相承的文化之魂在浸潤著校園的空氣,催生著理想的火種和奮斗的激情?;叵朕k學之初,適逢國家衰敗,山河破碎之時,面對千瘡百孔的家園,許多忠義之士奮力而起、振臂疾呼,以求喚起民眾,挽救河山。正是出于這樣的愛國之志,留日博士徐炳成毅然回鄉創辦“忠義堂”,并將“求真求實,忠義愛國”確立為辦學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以此喚起民眾覺悟,培養愛國志士。很快,學校便因培養了大批精英和飽學之士而聲名鵲起。近十多年來,憑借地理上的區位優勢,學校走出國門,實現了與國際教育的順利接軌。于是,學校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也注入了新的內涵。學校提出了“鄉村小學校,國際大舞臺”的辦學視野,確立了“培養優秀的世界公民和永遠的中國人”這一辦學目標。其中“永遠的中國人”是對原有核心價值觀的繼承,“優秀的世界公民”則是一個提升和發展。新的價值觀是基于國際環境和自身發展需要而作出的準確定位,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認可。秉持這一核心價值觀和育人理念,華小走出了一條國際化、規?;某晒k學之路,一度成為農村辦學的典范,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今,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現有的教育資源(我校由十二年一貫制的教育集團分解成如今各自獨立的學校),華小該往何處走,怎么走,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我們認為,亟待解決的依然是核心價值觀的選定問題。過去我們是規模辦學,如今我們是一所獨立的小學,應該走精品化辦學之路;過去注重學段之間的銜接(小學、初中、高中),現在則需要全面關注小學教育:過去嘗試國際留學生的互動與交流,現在則需要加強地域文化的關注與研究。當下,我們需要結合我國發展的主流文化、尤其是現階段我國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價值觀來確立我校的核心價值觀。為此,我們把“榮辱觀”確立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這既是對我校傳統價值觀的繼承,也是對我國主流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中,我們把全民遵循的“八榮八恥”合理地移入學校,制定學校的“榮恥準則”、教師的“榮恥準則”和學生的“榮恥準則”,并落實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注重學生榮辱行為的記錄與反饋,強化訓練,培養習慣,讓學校的點點滴滴都透出人性的正義和真善美,讓我們的學生在人性光芒的照耀下都能夠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文化人和文明人。為保證文化行進的有效性,在學校一般觀念文化的建設上,我們注重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規范,對一般觀念作出準確的定位和要求,努力培養教師正確的職業觀(求實、求索)、質量觀(高效、優質)、教師觀(愛心、責任)、學生觀(誠信、合作)、教學觀(和諧、民主)等等。這些觀念的確定,我們都征求了全體老師和部分學生的意見,取得了廣泛的共識,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師生們的積極響應。今后,隨著我校核心價值觀執行力的不斷增強,我們將逐漸放松管理,或者是少管多理,只理不管,從而不斷培養和提升廣大師生的自我約束力及獨立的作戰能力,使核心價值觀的執行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文化意識。
二、課程是體現——
傳承百年文化、建設校本課程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真切表達。
課程是文化傳承與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弘揚一種思想、倡導一種精神的有效途徑。地處繁華富庶的江南,華士鎮物產豐饒、人文薈萃,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文化血脈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厚的教育資源。為了創建具有華小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讓校園充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我校著力實施校本課程建設,積極開發適應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校本資源,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進的事跡鼓舞人。目前,學校正在進行人文題材的鄉土教材建設,著力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走進光輝燦爛的家鄉文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家鄉人民的樸素情感,并由此及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而所有這一切,就是為了達成我?!芭囵B優秀的世界公民和永遠的中國人”這一培養目標。同時,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會以劉天華、徐中玉、曹鵬等一大批從華士走出并享譽海內外的仁人志士和先哲圣賢的事跡,去激勵學生奮發有為、不懈進取、胸懷大志、開拓創新,為了祖國和民族的美好未來而爭當新時期的好少年。
遵從我校的辦學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我們從民俗風物、歷史沿革、名碩先賢、經濟文化等四個方面精心編撰人文化的校本教材,讓學生全面領略家鄉的文化和歷史。“民俗風物”主要介紹華士的地域特點和風俗習慣,表現華士人民勤勞勇敢、熱情智慧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人民的美好情感。“歷史沿革”,介紹華士的歷史變遷。展示華士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啟迪學生客觀地分析歷史變遷,并以唯物主義發展觀去認識世界、創新生活。“名碩先賢”,介紹在華士這片熱土上成長起來的許多先賢大家,讓學生耳濡目染他們的豐功偉績和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汲取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和舍我其誰的奮斗精神?!敖洕幕?,介紹華士近百年來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讓學生深刻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激發斗志和昂首向前的豪邁情懷。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深刻挖掘華小百年的文化底蘊,提煉出華小一以貫之的百年文化精髓,竭誠塑造華小的文化品質和人文素養,強力打造華小的本色文化。
自旅日博士徐炳成回歸故里創辦“忠義堂”開始,華小即廢除四書五經,革除舊式課本,積極推進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著力倡導“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學校既是學生求知的場所,更是孩子們成長的樂園?,F移居加拿大的吳華教授曾深有感觸地說:“記憶中的華小,那是我們這幫孩子白天的家,那是一個姐妹兄弟眾多,師長親如父母的家!”如今,我們正是遵循這一文化建設的方向,在教育的路上,師生同心、同行、結伴成長,大膽改革,銳意進取,努力構建團結奮進的和諧文化和敢為人先的創新文化。
開辦之初,華小創辦人徐炳成先生提出“開門辦學,實踐第一”的辦學方針,在無錫地區率先實現教勞結合,主張學生走出校門,擁抱自然,回歸孩童成長的天性。隨后,“教學合一”、“自主教育”、“休閑教育”等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相繼出現,開創了無錫教育的先河,曾一度給江蘇教育界帶來一股強勁的春風和嶄新的氣象。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農村學校中,華小又是最先走出國門,攜手國際教育的學校?!班l村小學校,國際大舞臺”讓華小開闊視野,放眼世界,成功走上國際化辦學之路,一度成為全國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如今,我們將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繼續發揚這種勇于探索、沖鋒在前的精神,努力創建率先垂范的引領文化。
一直以來,華小就有著弘揚正義、堅守信念、勇于擔當的光榮傳統。創辦之初,明末著名抗清英雄閻典史的塑像就屹然矗立在學校的“昭忠祠”廳,以示我校師生學習先賢志士不辱信仰和使命,忠于國家和民族的堅貞氣節??箲鹌陂g,華小學生積極參加抗日游行,自發組建學生抗日宣傳隊,自編自演抗日話劇,以“愛祖國,反侵略,做華士好兒男”的一腔熱血昭示華士少年的凜然正氣。一代代華士學子的豪邁宣誓,一輩輩華小少年的愛國情懷,讓我們倍感責任的重大,我們將在課程實施中,著力弘揚民族精神和華夏兒女的優秀品質,培養優秀的世界公民和永遠的中國人。努力創建勇于負責的擔當文化。
華土地域開闊,是經濟和文化的重地。早在宋元時期。華士已是江南棉花和紡織交易的集散中心,有“日出萬匹,衣披天下”之美譽。人文景觀素有“小蘇州”之稱,古有“十橋香雪”、“歐亭聽雨”等龍砂八景。泰清寺、景云樓、青龍橋古蘊猶存,精巧別致,凸顯出江南曲美的樓亭建筑和濃郁的古石文化。這些,我們也在校本課程中加以體現,并把這一商貿和文化資源充分地開掘出來,著意傳承深邃雋永的歷史文化。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文化建設,我們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課程實施體系,積極推進“三個一工程”,即:一個課題引領(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一套教材學習,一個校史館展示,一個講壇宣講,一支團隊組織。課程實施系統做到人員定崗、職責分明,并堅持長效實施、穩步推進,努力凸顯學校的文化張力,讓學生在學校優秀文化的洗禮中。形成自覺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質。
三、環境是標識——
開發環境內涵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形象代言。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硬件設施環境所包含的文化形態,是校園文化的外在體現,代表學校的外在形象。學校環境要突出校園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講究整體美、和諧美,充分體現校園風格和學校的文化內涵。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學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義。我校建筑風格中西合璧。體現開放的辦學風格,傳達出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和教育追求??鬃拥牡裣裾咽局覀儭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則;陶蘇兩館的建立(陶行知紀念館和蘇霍姆林斯基紀念館)更讓我們的校園彌漫著“愛滿天下”的文化氣息,傳達出“民主和諧”的色調和主旋律;馬寅初的訓誡,讓我們在“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這條路上刻苦求索,執著前行;思想者的深邃和博大,更讓我們以探索的姿態勤奮耕耘教育的百花園。鄰近的水池假山。小溪流水,讓我們感受到一絲怡人的寧靜與愜意,一份清淡的閑適與從容。遠處,綠萍垂柳,花草魚蟲吹奏起春天的旋律,催開生命的蓓蕾,沁人肺腑,催人奮進。置身連體長廊,環行群舍,曲徑通幽,名人書畫、師生作品滿綴其間,墨香撲鼻,文氣漫溢,好一派賞心悅目的文化佳境……
如今,站在新的制高點,我們又對校園環境文化有著更高的展望與期待。
1,環境布局傳承地域文化特色。華士古鎮,物華水秀,人杰地靈,涵蘊濃重的江南風格。學校的環境建設與布局要體現江南地域的小巧與精致,透出清靈與娟秀之美。假山石階,小榭亭臺,遠觀可以欣賞以達情趣之美,近處可以偏置一所讀書益智。
2,設施規劃體現國際教育情懷。學校的標志性設施,涵納國際教育元素,兼容中西文化精髓,汲取先進理念,彰顯時代氣息。我們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開辦外教讀書坊,增設英文閱覽室;開辟理想廣場,引入精英文化;開設小班實驗,嘗試口語改革;開放藝術課堂,暢通班級間的交流渠道;創辦域外文化廳,電子展示世界風土民情和最新的文化訊息……根植本土,胸懷世界,努力創辦多元文化的教育品牌。
3,視覺調配傳達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蛻變,讓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今天的學生,更應崇尚道德、淡化功利,重塑價值觀和榮辱觀。我們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榮辱觀和民族氣節。蘇武出使匈奴,淪為牧羊之奴,卻始終不辱使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成為忠義之士的千古絕唱:葉挺“不從狗洞里爬出”成就了硬漢的風骨和做派;江姐歷盡慘無人道的折磨與煎熬,卻依然不失共產黨人的尊嚴和風范;魯迅以筆為刃,摧枯拉朽揚正氣;朱自清堅守本色,以病弱之軀力拒嗟來之食……這些都是新時期榮辱觀教育的活教材。我們將為此創建“明鏡館”,展示古今中外的榮辱史,教育學生銘記先輩的功勛和遺志,知榮辱,樹尊嚴,做一個優秀的世界公民和永遠的中國人。
文化是立校之本,校訓是辦學之魂。在未來的辦學進程中,我們將與時俱進,恪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守學校核心價值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人文推進學校行為規范和制度管理,努力創建文化品牌。促進學校內涵發展,使我校的文化建設在更高的平臺上實現新的生長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