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的湖小,普普通通,沒有才華出眾的學生,沒有資歷顯赫的老師,位處湖塘鎮與常州市區的交界處,更沒有地理的優勢,但因為一群有夢想的老師實施“優質教育平民化”,所以有了今天的蜚聲省內外的教育集團。
1998年,一紙調令把奚亞英校長從工作了多年的新安小學調到現在的湖塘橋中心小學。40多里的路,阻隔了她80多歲老母守候的目光,分離了她復員后東奔西走剛剛安定的丈夫。奚校長帶著十歲的兒子、說服婆婆放棄工作全力支持,借用一間廢棄的教室安下了一個臨時的家。從此,校就是家,家就是校,她在湖小這片土地上穿梭行走,編織著自己的教育之夢。
面對實驗班、校中校、民辦校輪流上場、風起云涌的局面,面對薄弱的師資、流失的生源,奚亞英不停地追問:現代農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理想的學校又是什么?怎樣讓農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的教育?實現“有教無類”。為所有適齡孩子特別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奚校長潛意識中的這種“草根情懷——平民情結”最終演變為“優質教育平民化”的教育理念。
湖小的平民教育有3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平等性。學校的大門向每一個適齡兒童敞開,讓每一個學生接受平等的教育。所有學生人格上人人平等,教育機會人人均等,課程內容人人均等,學習過程和評價人人均等。其次是民主性。每一位師生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促進所有師生的個性張揚和特長發展。第三是公益性。集中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特別關愛和對社會底層的全心接納。“優質教育平民化”,在呼喚教育公平和均衡化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關注的熱點。然而,時間推移到十年前,地點在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作出大刀闊斧改革的又是一位女校長。其中的曲折、艱辛、苦痛就鮮為人知了。
優質教育的支點在教師發展,優質教育的本質在課堂現場,優質教育的載體在優質課程。1999年,湖小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進行藝術課程改革,為所有孩子免費開設具有校本特色的藝術課程,就這樣開始了艱難的課改之路。回想藝術課程實施的那幾年,師資的缺乏,教材、資金的短缺,哪一項都足以讓改革止步。家長與學生對于藝術課程改革,有的觀望,有的反對。“學校不抓學業,卻來抓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影響到學生的成績怎么辦?”盡管學校千方百計宣傳動員,第一次選修藝術課程的學生仍然不足40%。但校長和老師們沒有灰心,他們向家長承諾,即使只有一個學生選課,也要為他開課,充分尊重學生選擇課程的權利。于是,那年的夏天,學校在武進區教育局批準、鎮政府的支持下全面實施了藝術課程的走班制教學。而奚亞英校長的一句承諾,也讓只有一個孩子的課堂在湖小精彩亮相。
1999年,湖小的校長和老師認識了時任蘇州市副市長的朱永新博士。朱教授用教育學家特有的專業視角,以“理想”為線索,向大家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為教育界探尋新世紀教育的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隨后的日子里,他們總是向朱教授請教,他的支持與鼓勵,如同雪中送炭,帶來朋友般的信任和師長般的溫暖,激勵著他們堅持走優質教育平民化道路。隨后,“中國教育的活化石”呂型偉先生告訴他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知道巨人是誰,他的肩膀在哪里。”他們找到了巨人的肩膀。朱教授多次來到學校,與教師們談心,談得最多的就是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朱教授的報告就如一盞盞明燈,打開了奚亞英的思路,為學校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此,湖小的大門敞開了,鐘啟泉、顧泠沅、張華、王斌華等一批專家帶著改革之風走來了:竇桂梅、徐斌、薛法根、黃愛華、孫雙金等特級教師接二連三地來到湖小,拓寬了教師的視野,培植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信,同時他們也擁有了一大群“湖小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