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學科突出的特性是強烈的實踐性,高校應當采取措施實現實踐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已有規定:“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見習、法律咨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目前,各校已經開展的課堂外的實踐活動較為多樣,但對實踐性質的認識存在偏頗。關于實踐的性質,列寧有一句經典名言: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法學專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當作為法律服務的主體角色身份投身實踐,這樣才能符合實踐的本質。根據我國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內容,我們可以把它分為課堂內和課堂外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從立法可行性角度研究課堂外的實踐環節實施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角色定位的途徑意義重大,旨在為課堂外的實踐活動找到合法依據,取得社會的支持,同時為高校實踐人才培養的實施指明正確的方向。具體有以下途徑。
一、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上,對因經濟困難等因素而難以通過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權利的社會弱者,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實施的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它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在國家司法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3年7月16日國務院通過的《法律援助條例》第八條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這為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我國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鼓勵和倡導下,各高校利用自身資源設立了以學生為主體、面向社會開辦的、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援助組織。
高校法律援助組織的設立是法學專業實踐的合法途徑之一。在高校法律援助活動中,學生以提供法律咨詢者的身份為當事人提供咨詢服務,以代書人的身份為當事人代寫訴狀等法律文書或以代理人身份代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學生成為了法律服務的主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在校法學專業學生達36萬余人。根據中國《律師法》的規定,提供法律援助的主體主要是律師,但我國律師隊伍發展緩慢,與國家人口總數相比,在世界范圍內比例較低,數量嚴重不足。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法律專業人才資源,發揮法律援助組織的職能作用,對緩解法律服務供求矛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的學者存在一種擔憂,即學生在法律援助中,在受理案件、調查取證、會見當事人和代理出庭等過程中的權利義務不明確,也常會發生被拒之門外的情況。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依據我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學生完全可以以公民的身份提供法律服務。學生不能獨立實施的行為,高校法律援助組織可以通過接受本校有法律從業資格的教師或校外應聘律師給予指導和幫助來彌補。
二、公民代理
我國法律允許公民訴訟代理的存在,三大訴訟法有關代理或辯護的規定,為公民訴訟代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所在的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下列人可以被委托為辯護人:(一)律師;(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為訴訟代理人。《仲裁法》第29條、《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19條對此也作了類似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和《律師法》第14條,也有相關規定。可見,我國公民個人擔任代理人或辯護人是有法律依據的。關于公民能否從事非訴訟事務也是有法律根據的。我國《合同法》396條規定:公民從事非訴訟事務包括比如起草合同、代理專利權的申請或調解糾紛等,其性質體現了公民與當事人之間是委托合同關系,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且合法有效。
公民訴訟代理和非訴訟事務相關立法是法學專業學生作為主體角色參加實踐的另外一個合法途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發展及社會生活的日趨復雜,糾紛數量增加,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雖然人們大多愿意選擇法律專業職業人員即律師來處理糾紛,但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數量近些年來雖有所增加,但發展緩慢,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法學專業學生可以以此為契機,以公民身份為當事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也可以提高實踐能力。
在具體實施中,高校應當制定可行的實施細則,比如培訓制度、指導制度和總結制度等。法學專業學生要成為訴訟中的主體,就要以原告或被告或第三人的代理人或調解員或代書人等的不同身份,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掌握是單一的,比如要么是某一實體法、要么是某一程序法的運用。而以公民代理身份實踐的過程,使得學生法學理論的綜合運用能力得到體現,因為每一個案件都體現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三、法院庭審
我國三大訴訟法都有關于法院公開審理案件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以外,應當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行政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2005年2月1日中青聯發的[2005]3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高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提供便利。制定社會各方面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政策和具體辦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支持社會各方面接納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人民法院依法允許和接收法學專業學生旁聽人民法院庭審過程成為其應有的責任。
旁聽法院庭審全過程,是法學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合法途徑之一。法庭旁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案例,使學生領略真實的庭審過程,體驗審理進行中的每一個程序,聆聽訴訟參與人的庭審發言,能夠增強學生對法律訴訟程序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法律理論的理解,增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也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煉。
法庭旁聽實踐環節需要高校進行有效地組織和實施。需要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庭審階段和總結階段。準備階段主要是與當地法院溝通,選擇適合的案件,是對學生進行庭審規范教育的過程。庭審前應當將案件的角色予以定位,比如確定有的學生是原告虛擬身份,有的是被告虛擬身份,有的是法官身份等。庭審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求學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規范地旁聽。要求記錄庭審程序,庭后寫出旁聽報告。第三個階段是總結的階段,針對法庭上不同訴訟地位人的表現,寫出個人心得體會或完善建議。
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文化技術,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校要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任務,不能走形式主義,比如只是讓學生掃掃地或裝訂卷宗等。事實上,除了以上合法途徑外還有很多途徑,無論何種途徑都不能偏離實踐的特點,應當注重實踐的本質,真正認識到學生在法學實踐教學中的主角地位,并在法律許可的框架內讓學生依法從事法律實踐,使法學實踐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袁明圣,我國法學教育的現狀與政策調整[J],法學雜志,2006,27(1):123
[2]呂來明,王治宇,法學教育實務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教學改革的實現[J],法學雜志,2006,27(1):157
[3]霍憲丹,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J],法學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