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適應這種時代的改變,因此,要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必須從改革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入手。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所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方式。網絡教學作為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僅從手段和形式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更從觀念、過程、方法以及師生角色諸多層面賦予教學新的含義。那么如何充分體現學生在線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同時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知識的傳輸者、智慧的啟發者及心靈的塑造者和觀念的引導者的滲透作用,已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課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結合式教學”模式,即將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融合起來,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特點,“教”與“學”的過程是通過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去完成的,這種教學模式構建了教與學雙重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協作關系,充分體現了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學習環境達到最好的學習目標的教學理念。
一、學習理論及教學模式的形成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行為主義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學習的起因被認為是學習者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學生學習過程被解釋為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行為主義教學的優勢在于目標明確,外在刺激和灌輸可以系統地講述知識,易于形成自動化和機械化的操作,便于講述、控制和組織教學。它的劣勢在于學生學習過程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當外界刺激條件與學生知識結構與準備狀態不符時,知識傳輸的效率性低下。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要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認為每個個體的認知過程是各不相同的,學習的結果是不可預知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借助社會交往與周圍環境的交互,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吸收信息的過程。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設計教學方法來控制學生的學習過程,使之達到預定的相同的教學目標,而是設計促進知識建構的學習環境,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性,是創造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其劣勢在于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學習評價較為困難,組織與管理學習也十分困難。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的“學”,往往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情景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容易偏離教學目標。
3.建構性的學習環境
將教學或其過程理解為學習環境,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傾向及對于知識和教學的理解。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里,學習者能夠最佳地得到建構工具和學習環境的支持,它可促進個人認識和意義的建立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教師的角色就是開發能使學生參與并建構其認識和理解的環境,教學系統充分體現了以學為主的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理念,強化了學習者的主導地位,更加注重學習者驅動的教學過程。
4.網絡環境下的結合式教學模式
縱觀學習理論的發展,不是一種替代的發展關系,而是繼承、揚棄和發展的關系。同時不同的學習理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環境下也是一種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網絡環境下依靠現代技術手段,利用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新型教育環境,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作用,也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即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融合的結合式教學模式,將行為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優點結合起來,使兩種模式優勢互補,達到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目的,體現了網絡環境下教師主導作用要通過學生主體性來體現,學生主體性要通過教師的多種角色的主導作用來完成及“學教并重”的教育理念。
二、結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1.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
(1)教學系統的選擇。系統采用3層Web體系結構,即用戶層、應用邏輯層和數據層,應用這些技術使系統使用非常方便,不需要安裝其他客戶端軟件,只需要裝有瀏覽器就可訪問,教師可通過瀏覽器端對后臺數據庫進行添加、刪除、修改、查詢、更新等操作。
(2)教學內容設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學習。系統設計了課程基本情況、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實驗教學、在線測試、在線交流、教師信箱、論壇、相關網站鏈接等內容。
(3)教學素材設計。優秀、多樣的課程資源是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結合式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學資源的信息量和涵蓋面、表現形態、媒體的多樣性、互補性和結合性等方面的設計應盡可能地將枯燥的教學內容以生動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資源內容的設計開發要從原來的“以教為主”轉向“學教并重”,即不僅開發素材、課件,更要開發支持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和研究性學習的有關資源。
(4)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應該參照已經設計好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呈現其形式,并按照教學的進度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在線學習、在線測試、互動教學等。它為學生創造具體的學習情境,并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互動。
2.課堂教學的開展
(1)教學環境中基本素養的培訓
結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教學環境中基本素養的培訓,教師和學生在使用網絡教學平臺、課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時,必須掌握計算機文化及計算機應用技巧,包括使用郵箱、網上瀏覽,學會學習的技巧、網上交往、參與學習活動、排除技術障礙等。還應該包括對信息道德倫理的了解與遵守,為保證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2)教學計劃的發布
教學計劃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安排和教學評價方式等。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將整個課程的教學計劃以及各個階段的教學計劃公布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以便學生準備和預習。教學計劃也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的反饋而不斷調整,于每次授課之前教師將修改的教學計劃在網上公布,以使教育活動達到最佳效果。
(3)教學重點、難點內容的講解
對教學重點、難點內容的講授,是保證學生快速掌握課程知識結構的重要措施。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的優勢,生動直觀地適應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表現一些口述和板書難以表達清楚的概念,化解教學過程中的疑點和難點,能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大幅度地增加課堂知識密度,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4)課堂教學討論
師生之間的交流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一次成功的課堂討論、交流,首要的是教師設計一個有爭論空間、有意義、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問題,然后正確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討論交流的實施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如先分小組討論,然后組間交叉討論,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可以獲得對疑問的解答。對課堂上無法解決或沒有時間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課后通過網絡在線繼續討論、交流。教師通過瀏覽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
3.網絡基礎上的課后在線教學
(1)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融合
課堂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學生接收教師的講解、板書和課件等傳播的內容,進行意義加工,獲取知識。教師按照教學論原理以班級組織課堂教學,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師生之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師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對學生誠摯、深沉的愛去點燃學生心中的求學之火。教師在行使這些權利設計教學時,可能非常了解授課內容的最佳排列順序,知道什么是讓學生學會認知世界的最佳方法,教師也愿意兼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但這畢竟不是學生自己的選擇,而且這種選擇也很難適合每個學生。網絡教育一改課堂教學的局面,它將學生視為個體,使學生基于個人背景、天分、認知模式及興趣等條件形成個人化的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借助鍵盤和鼠標多渠道、多層次、多視野、多形態的理解、接納教師發出的信息,彌補了課堂教學的缺陷,使學生被動的學習行為具有了主動性、互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學習環境達到最好的學習目標的教學理念。
(2)課后的多媒體在線教學
教師的網絡教學資源如多課程內容素材、課件、試題、案例、在線測試等以知識單元為基礎,按照約定的方式組織成數據庫形式存放,學生課后可以在線復習課程內容,對學習內容做深層次的思考,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學習進度與學習內容,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除了課程內容之外,教師還可提供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的擴展資源,學生可以從中發現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得到新的啟示,探索和體驗更為廣闊的知識空間。
(3)課后的在線討論、交流及協作學習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參與各種類型的專題討論組,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和交流,以相互爭論、相互幫助、相互揭示或進行分工合作的方式最終得到一致的答案,使得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網絡學習等教學方式交相輝映。這種形式可以解決以下教學問題:如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等原因不能解決的和教學內容無法覆蓋的知識、青年教師對課堂的教學情況準備不足不能掌握課堂節奏使教學效果低下、教師駕馭各種信息技術的能力不夠完備不能有針對性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問題和事件、師生間和生生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等,同時通過課后的在線討論、交流和協作學習,還可以有效彌補課堂討論造成的浮于表面層次、難以深入等缺陷。
(4)課后的在線答疑及輔導
學生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疑難問題,或者在課堂學習中有遺留的問題,這時學生進入在線答疑和輔導,將問題提交到網絡教學平臺的答疑系統,或者通過電子郵件同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對于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將此問題及解答作為資源整理到答疑中心,供其他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作為解題參考。課堂班級授課不可能兼顧每個學生的需求,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學習歷史記錄、學習活動記錄、學習成績記錄等,教師通過查看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或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5)課后的在線測試
在線平臺能介紹該課程的考試要求,提供按課程章節劃分的單元測試與涵蓋該課程所有內容的綜合測試,具有自動出題、自動評分、考試管理、試題管理、考生管理、成績查詢等功能。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試題作為考試內容,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考試并迅速獲得成績,同時也大大減輕了教師出題、判卷等繁重的工作。對于客觀性試題,系統可以自動批閱并給出評價和統計信息。測試統計報表是教師進行教學調整的依據。
4.發展性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針對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分析、測定并予以價值評定。教學評價包括對學生的發展變化和構成變化的各種因素的評價。從宏觀上說,是對這個教學評價系統進行評價;從微觀上說,是對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媒體進行評價。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融合的結合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育教學設計理念,更加注重學習者驅動教學過程,學生不再是單一地從教師那里獲取信息,而是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相互結合,這就要求評價要素不僅包括上述4要素,還應包括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在進行發展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適當選擇和靈活運用評價方式,適當滲透表現性評價的理念。
三、網絡環境下結合式教學的意義
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學目標明確,外在刺激和灌輸可以系統地講述知識,易于形成自動化和機械化的操作,便于講述控制和組織教學等。網絡教學憑借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性。將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相互融合形成網絡環境下的結合式教學模式,把“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打破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相互補充,使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的交互關系得到充分體現。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其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形成有效可行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方法體系。結合式教學模式促進了高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更深層次的整合,推動了教學改革,彌補了在線教學師生問因角色地位、個性心理等差異造成的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困惑,使受教育者自由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展現個性魅力,解決了課堂教學所難以顧及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欒玉芹,柳衛杰,網絡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和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44(4):114-115
[2]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3]張妍,問題探究式網絡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模型設計[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10):173-177
[4]瞿葆奎,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