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現狀
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是指個體在網絡環境下,由于失去網絡道德的約束或自身內部的道德自律出問題而產生的一種非常態行為。它作為道德失范行為的一種新類型,在網絡社會中表現得日益突出。為了深入了解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真實地掌握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現狀,筆者編制了“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調查問卷”,并于2010年5-6月對南京地區五所高校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調查的對象是這些高校內有上網經驗的在校大學生。每所大學發放問卷100份,以課堂和宿舍為單位,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選取調查對象。調查實際回收問卷481份,有效問卷463份,有效回收率92.6%。問卷由42個問題組成,主要涉及網絡道德行為方式,如網絡自控力、網絡攻擊、網絡親社會、網絡誠信、網絡色情、網絡破壞等。根據問卷,筆者對調查得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失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控力弱
在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2%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兩小時以上,每周上網超過21小時的達到了35%。由此可見,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對網絡的依賴度很高,有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對網絡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在調查中發現,29%的學生每天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38.6%的學生有過因為上網而逃課的經歷,在自控力方面表現較弱。更有嚴重者甚至沉迷網絡,只要一有時間就上網,一上網就下不來。在調查中發現有21%的學生因上網過度而身體不適或精神不佳。
2.誠信度低
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變得更輕松。但是,在對大學生網絡誠信的調查中發現(見表1),有6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在網絡交往時不會如實填寫自己的真實資料,而只有22.7%的學生網上和網下的活動保持一致,這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慮,但造成的后果是網絡誠信度明顯降低。只有8.2%的學生在與網友交談時說的是真話,51.8%的學生選擇“不確定”,說明有時會說謊;還有少數大學生在網上故意欺騙他人。這些表明多數大學生對在網上交往時偶爾說謊的行為持寬容態度。
3.放縱自我,攻擊性強
網絡的自由性讓大學生在網上可以自由地展現自我,網絡也因此成了宣泄情緒的場所。調查中,有87.3%的學生“隨心所欲展現自我”,當生活中遭受挫折時想到網上“自由宣泄不滿情緒”的占57.3%。認為“網上聊天要注重措辭和禮節”的學生只有36.7%。在使用網絡語言的過程中,出現了辱罵他人或使用不文明語言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等行為。調查發現,有59.6%的大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曾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42.8%的大學生曾在公共聊天室用圖像或打字等方式影響他人聊天;有39.2%的大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在網上漫罵攻擊他人”,其中有19.2%的大學生會“反擊他人的漫罵與攻擊”。
4.親社會行為缺失
親社會行為(prosoeial behavior)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獻、謙讓、安慰、同情等。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親社會行為存在明顯的缺失現象。愿意與他人共享網絡資源的大學生雖然達28.9%,但是愿意伸出手幫助網絡求助者的只有9.5%。可見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大部分的學生出于安全考慮選擇了不去助人。
5.對拒絕接收網絡色情信息態度不堅定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監管的缺失,近年來的網絡色情泛濫成為一個社會性的難題,這也影響到了道德自律意識還不夠的大學生。調查顯示,雖然只有1.7%的大學生表示經常瀏覽色情信息,72%的大學生表示堅決抵制,但對于網頁中無意彈出的色情內容,選擇“出于好奇會看看”的還是占到了19.6%,而從未訪問過色情網站的大學生只占44.4%。說明大學生雖然具有道德意識,但面對誘惑時抵抗力還是不夠強。(見表2)
6.網絡侵犯破壞行為時有發生
這主要指大學生通過網絡實施來侵犯他人隱私、竊取他人資料等“黑客”行為。具體來說有:剽竊他人的科研成果、亂發垃圾郵件、偷看他人隱私、惡搞、利用黑客軟件破壞網絡通信等。調查顯示:網絡剽竊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有94.4%的學生發生過“抄襲網上論文或資料”的行為,而利用網絡隨意下載軟件、下載文章的行為已經司空見慣。有些大學生甚至直接將他人的文章全篇據為己有。在調查中選擇“下載網絡文章不注明出處”的學生達64.8%。而利用網絡散發過廣告類郵件的占18.4%,上傳過低俗資料和圖片的占29.4%,有5.2%的大學生通過BBS、公告欄等散布過謠言或攻擊性文章。另外對于黑客行為,雖然只有1.1%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做過黑客或者利用黑客工具非法侵入過他人的計算機,但有37.9%的大學生對這種行為表示“崇拜”。由此可見,網絡上的侵犯破壞、違規違法行為在大學生身上時有發生。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調適策略
1.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充分說明,個體的自律意識對其良好道德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尚處于道德觀念形成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夠成熟,缺乏辨別力和判斷力,道德意志還不堅定,容易受網絡中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學校場域中的道德教育應該發揮主要作用,整合社會德育力量,拓展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讓網絡道德教育進課堂,增強大學生的法制和倫理道德觀念,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強化他們的道德意志與道德自律。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全網絡心理
大學生網絡不道德行為之所以產生,其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因此,高校要大力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理。一方面,可以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灌輸網絡心理健康知識,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咨詢,通過心理輔導或咨詢、心理保健等工作,引導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主動、積極地到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及時排除心理障礙,正確處理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的關系,合理利用網絡,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心理,讓學生能勇敢地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
3.完善網絡監管制度,優化網絡道德環境
在一個多元價值紛爭的網絡世界中,光靠道德自律來維持其純潔性是不可能的,還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齊抓共管,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和監控制度。一方面,社會應加大對網絡服務場所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對不法經營者要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譬如,由政府成立一個“網民認證中心”,對網民提供的姓名、性別、籍貫等個人信息進行核實后再提供一個上網號碼,并根據年齡設置不同程度的網絡使用權限。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強局域網建設,凈化網絡信息,要求學生實名認證登陸,并組織專門人員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進行技術跟蹤,嚴格審查免費空間建立的各級鏈接,嚴格推選BBS版主。通過建立一系列網絡監管制度實現對網絡道德環境的優化。
4.健全網絡安全體系,加強網絡立法
網絡社會是一個“自由空間”,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但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必須受到相應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護,否則自由將會逐漸走向其對立面。我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對網絡行為進行了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網絡用戶的利益。但就當前形勢看,網絡立法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國家立法部門應該制定一部比較完善的網絡管理基本法,使得互聯網世界有法可依。大學生可以根據相關法律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進而提高自己的互聯網文明行為意識。
當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調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大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筆者認為,對問題的關注與重視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不容樂觀的現狀亟需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彭秀芳,大學生的移情結構及其與積極人格、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2006:1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葉通賢,周鴻,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行為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2)
[4]林志長,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心理學思考[J],電力教育,2009(10)上
[5]尤華,“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實證研究[J],電高職高專研究,2009(11)下
[6]董虹凌,戴黍,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狀況問卷調查與分析[J],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