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工學結合就是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兩種不同環境及其教育資源,有計劃地采用校內課堂教學和校外參加實際工作的有機結合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方式。職業院校積極實踐工學結合,對職業院校實現良性循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企業生產管理的需要,并綜合考慮學校的教學安排、實習指導等多種因素,我校選擇“2+1”的教育模式,即校企雙向參與、分段培養,學生在前兩年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獲得高級技能等級證書,第三年進入企業頂崗實習。這種教育模式有效地實現了“三個結合”:學習與工作的結合,理論與技能的結合,學校培養與企業實際需要的結合。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專業技能強、就業優勢明顯、就業方向明確、就業質量高。但也存在校企合作較為松散、合同約束力不強的缺點。
二、“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1.充分做好實習前的思想動員工作。在學生去企業之前,召開工學結合實習學生動員大會,邀請企業專家到校,就現代企業制度、員工應具有的技能及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講解。或可以請畢業生回校與學生交流自己如何實現從學生到員工角色轉換的歷程。
2.實習單位的落實。主要由合作企業根據生產崗位的需要,到學校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并由學校教師全程管理與指導。教師每周要到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學生的動態。
3.學生管理與考核。為使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更加順利,保證他們合理的勞動報酬,企業、學校、學生三方要簽定實習協議,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并承擔學生進入企業后的安全教育和生產管理責任,結合生產實際組織現場教學和技能訓練,完成生產任務。學校要安排教師解答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和指導學生完成實習任務。為了提高工學結合的實習效果,學生的實習成績由企業人員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評定,企業占60%,學校指導教師占20%,實習答辯占20%。
三、對“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實踐的思考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使學生、學校、企業三方都能從中得到收益。學生可以在一個真正的職業環境中鍛煉自己,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通過崗位實踐得到鞏固和提高,提前進入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過程,達到培養良好職業素養的目的。對學校來說,這種模式彌補了校方在場所、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及訓練基地的建設,有效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檢驗了教學效果。企業可以及時獲得工作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并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職工開展理論培訓。
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單靠學校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的積極配合下,工學結合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為此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實習單位的接收問題。企業是按生產需要來確定實習學生的人數和時間的,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接受實習學生的意愿不同。勞動密集型企業積極性高,資金密集型企業積極性低。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的動機主要是利益驅動,因此真正愿意配合學校進行工學結合教育的并不是很多。政府應出臺政策,從制度上保證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
2.擅自變動實習單位問題。實習企業的工資、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等條件參差不齊,有的條件艱苦、報酬偏低,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不穩定。有的學生未經過企業、學校允許擅自離開實習單位或更換單位,造成企業的不滿,也使學校的管理難度加大。另外職業院校的師生比普遍偏高,影響了頂崗實習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3.安全保障問題。現行法律法規中缺少對頂崗實習學生勞動安全及保護的具體規定,學生在實習中一旦出現安全事故,醫治費用和傷殘補償只能通過協商來解決。實習學生工作經驗不足、安全生產意識薄弱,這個問題尤其應該引起學校和企業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李宵鵬,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模式的幾點建議[J],職教通訊,2008(2)
[2]陳繼紅,工學結合的實訓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