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眾所周知,二戰以來心理學研究的重心因時代背景的原因而集中指向于治療和修復人的心理損傷、弱點和缺陷,以及評估和治療因個體因痛苦、心理失調和環境壓力而產生的負性情感,如離婚、喪親、性侵害等。這成為了當時心理學研究的時代使命。這種并非有意而為之的研究取向在客觀上形成了心理學研究的負性偏向,有人曾在網上對1887至2000年間發表的心理學文章的內容摘要進行了搜索,結果發現關于氣憤(anger)的文章有8,072篇,關于焦慮(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關于抑郁(depressionl的文章有70,856篇;而在同一時期發表的關于高興“ovl的文章有851篇、關于幸福(happi—ness)的文章有2958篇、關于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的文章有5701篇,前者與后者之間的比約為14:1。這種負性偏向在客觀上將人類積極、美好的一面置于研究的視線以外,無形中使心理學的發展和應用受到了限制,同時造成人們對心理學認識的偏見,似乎心理學關注的就是人類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其實,自從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起,它所面臨的任務是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樂和更具創造力、對極少數天才兒童進行識別和訓練。但長期以來心理學研究過多聚焦于人的陰暗面和弱點,甚至使一些人對人類喪失了信心,同時“無情地將視野聚焦于消極面,無疑使心理學無法看到許多成長的事實,無法掌握、駕御和洞察令人不快的、痛苦的生活事件的發生”。當人類走到了今天這樣一個要求幸福的時代,最大的實際需要是增強自己的力量和信心。這正是心理學的目標: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正如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里格曼先生(Martin E.P.Seligman)所言:心理學不僅要研究病態、弱點和損傷,也要研究力量和美德;不僅要關注疾病和健康,還要更多地關注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和娛樂。積極心理學要以科學的方法探索什么是使人類適應復雜社會的最好行為。
二
通過追溯和反思國內心理學的研究我們看到,心理學研究的負性偏向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特別是表現在對大學生心理的研究中。比如,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時,有研究統計顯示測查使用頻率較高的量表主要是SCL-90(癥狀自評量表)(55次),焦慮量表SAS(14次),抑郁量表如CES-D(9次)、SDS(9次),狀態一特質焦慮問卷STAI(7次)等。從中可見,研究者較多希望借助量表測查學生有哪些心理問題、心理癥狀,然后去進行修復和矯正。我們的確看到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癥狀表現日益嚴重。有關研究報告指出: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正以10%的速度遞增。口]相關文獻也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學者所進行的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的嚴重性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我國每年都有數十萬大學生從高校畢業走向社會,他們將成為國家各項建設的生力軍,而研究數據卻顯示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又將如何承擔國家建設的重任呢?有鑒于此,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文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進一步指導和規范。2005年初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中又重申了前述文件中的內容。這些專門文件的出臺有力地推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沿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思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者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以及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方面進行了諸多研究。由此,在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而蓬勃發展。
三
毋庸置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人們所重視的確是件好事,但過多關注問題使研究者從數據中得到的都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逐年攀升的負面信息,加上新聞媒體近年來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報道和渲染,無形中造成學生人人自危,一提心理問題就談虎色變。這種聚焦使人們更多地感知、關注和研究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負性情感及其他種種消極特征,卻忽視了他們身上同樣具有諸多積極特征,比如希望和樂觀、勇氣和信心等幫助他們自我完善的成長力量。同時教育者的思路一味偏向于幫助學生修復和矯正其弱點、缺陷,以期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和完善,而另一方面讓他們感到迷惘的是為什么這種努力總是收效甚微。其實,問題的根本在于我們忘了真正改變的力量并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學生自身。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實際上不是去修正他們的缺陷和錯誤,而是要識別和培養他們的優點和品質,幫助他們增強能使他們生活得更好的力量。比如,教育者一味地指出學生的不足、短處并幫助學生補短,而不是幫助他們認識其長處并揚其所長,其結果是學生花費九牛二虎之力終于修正了所謂的缺陷和不足,但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揮其優勢和特長,從而成長為一個平庸的人。另一種比較糟糕的結果是,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使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得到改善,他獲得的就是不斷的失望,也因此失去希望,從而形成習得性無助,而習得無助會使人產生抑郁。倘若如此,問題學生很可能就是教育者自己培養出來的。其實,人無完人。完全沒有性格和行為缺陷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教育者幫助學生認清并發揚其優勢和長處才是重要的一面。實際不少學生身上并不缺少優點和長處,而是教師缺少發現的眼睛。
上述認識使筆者深刻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其根本并不僅僅在于糾正學生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人才是健康的,而是能夠應付問題的人才是健康的。”沒有問題的人并不一定是一個健康幸福的人,健康、幸福的生活不會因為痛苦的減輕而自動產生。當實踐證明我們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來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時,我們就應該考慮轉向,需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作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許多人的心理現象泡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這正是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的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理念。多年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基本上放在修復和矯正大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為問題的發展傾向,其結果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各種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促進學生真正地成人成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們可以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以一種積極的思維去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而言,首先是要轉變觀念,形成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即,變問題取向為積極的發展取向。其次,在工作實踐中正向關注問題,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第三是重視并豐富大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第四是培養具有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教師,增強教師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第五是建設積極的學校組織系統環境,喚起學生的積極行為。這樣的轉向意味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上避免重問題輕發展、重診治輕預防、重少數問題學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傾向,從而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本,最終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都得以實現,而不是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