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院校輔導員人格魅力的內涵
在心理學上,人格(personality)指的是能力、性格和氣質等諸方面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在倫理學上,則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質、做人范式、尊嚴和品格的綜合。馬克思主義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學業和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綜合以上對人格的解釋,我們在這里可將人格定義為:以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倫理道德為主導,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個人心理和行為特質的總和。而人格魅力則是指人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價值取向、學識才能、個性特征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在實踐中所產生的吸引力。輔導員的人格魅力是基于高尚的道德品格、多維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情感因素等方面,以及在長期的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總和。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一)輔導員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證
偉大的人格是一種巨大的感召力。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人云:“己不正,焉能正人。”可見人格魅力是輔導員職業的內在要求。
輔導員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條是有聲的言教,另一條是無聲的身教。在對學生發生有意識影響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師生間的無意識的日常交往中經常起作用的是“身教”,故有“身教重于言教”之說。言教固然重要,但身教意義更大。因此,作為輔導員應該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全面的人格魅力,即:言行一致、公正正直、謙虛謹慎、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熱愛學生、敢于直面挑戰、有開拓進取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
人格的形成主要在青年學生時期,與學生聯系密切的輔導員往往是青年學生模仿和學習的重要對象,其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和誠信理念都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輔導員的人格魅力越大,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具有人格魅力的輔導員才能得到青年學生的認同、敬佩和尊重,能做到出言有聲、立教有力、施教有道,從而在教育管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輔導員的人格魅力是因材施教的必備條件
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大量實驗表明,教育者的人格在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年齡都在17-21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正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上波動最大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他們表現出朝氣蓬勃、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接受新事物快等特點,但情緒不穩定,思想容易沖動;在思想政治方面他們關心時事,有愛國熱情,但也缺乏識別和抵制錯誤思想的能力;在學習方面,高職學生雖然大多數都具有學習意識,也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普遍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道德素質方面,雖然大多數學生能講文明禮貌,尊敬師長幫助他人,但也有不少高職學生是非觀念不明,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識;在行為特征方面,高職學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但有些人又往往因社會經驗不足,或受知識、能力的限制而容易導致非理性行為。由于高職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呈現出興奮、激勵、苦悶、煩惱等突發性行為的特點。
針對高職學生的上述特點,輔導員在教育過程中如果采取“我說你聽,我壓你服”的強迫壓制方法,只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和對抗心理,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如果把輔導員的學識、能力比作硬件或硬力量,那么輔導員的高尚人格就是一種軟件或軟力量。這種特殊的力量在當今教育界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情況下,是值得輔導員去挖掘和提升的。
三、輔導員人格魅力形成的途徑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輔導員想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德、才、識、能、情等多方面均須自覺錘煉,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一)提升自身修養,形成高尚品德
為師之道,重在師德。由于高職院校輔導員在職稱評定、工作環境和待遇等方面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在部分輔導員身上存在五方面的師德問題:一是“人在曹營心在漢”——缺乏事業心;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乏進取心;三是對待后進生冷漠無情——缺乏熱情和愛心;四是經不起金錢誘惑——物欲熏心;五是師表意識淡薄——形象扭曲。輔導員應審視、面對這些問題。
首先,要忠誠于教育事業,具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古往今來凡是有作為的教育者都是矢志于教育、獻身教育、具有崇高教育理想的人。例如,陶行知不為國民黨當局許諾的教育部長的高官厚祿所動,終身安于“教師生涯”;被尊為“現代圣人”的徐特立,一生“以教書為職業,以教育為事業”,為我們立下了不朽的師表風范;魯迅先生曾說:“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充分體現了教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
其次,要具備高尚的道德素質。古人云:“益師也者,師其道與德也。道之高德之至從而師之。”高尚的道德素質是輔導員重要的個人素質。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樂教、無私奉獻的精神,誠實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胸懷磊落、公正廉潔、寬容謙虛、熱忱和藹、勤奮堅毅等,都是教師應具備的良好道德素質。在教育管理中輔導員應愛生、敬業、樂群、克己,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做高尚情操的典范。
(二)不斷學習進取,擴大知識面
“學不可以已”。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幾乎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教師已不是“講壇上的圣人”,也不再是信息的權威擁有者。知識更新的要求愈來愈強烈,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另外,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求知欲望也與日俱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必須不斷“充電”,不斷更新和重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理論水平和自身素質。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來源于長期的學習積累,厚積才能薄發,“能博喻然后能為師”。一個不斷學習、善于學習、勇于進取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同時,教師熱愛學習、主動接受再教育的精神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用愛心凈化情感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認為:“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好的孩子人人愛,愛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輔導員的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輔導員對學生的愛含有友情,又超出友情。它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激勵學生奮進的催化劑,是師生情感相融的接觸點。后進的學生得到愛的滋潤,智慧能夠逐漸得到開發;魯莽的學生得到愛的陶冶,舉止可以變得文雅;自卑的學生得到愛的鼓勵,信心能夠逐漸恢復。孟子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輔導員只有深愛自己的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才能使學生親近你。“親其師,信其道”,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輔導員每一次會心的微笑、贊許的點頭、期待的目光、親切的撫慰,都是對學生愛的表示,都會使學生受到激勵和鼓舞,都能成為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原動力。對痛苦的學生說句安慰的話,對孤獨的學生說句溫暖的話,對膽怯的學生說句鼓勵的話,對自卑的學生說句激勵的話,對迷茫的學生說句開導的話,對偏激的學生說句冷靜的話,對懶惰的學生說句鞭策的話,對受冷落的學生說句親切的話,這些都是對學生的關愛,都會讓學生終身難忘。
教師要以博愛之心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決不能以智商高低、成績好壞來區別對待學生,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和閃光之處,把它放大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當然,愛不僅僅是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嬌慣,更不是是非不分的放縱,要嚴出于愛、愛寓于嚴,嚴而不兇、寬而不松。嚴格要求學生是愛的特殊表現,是輔導員高度責任感的體現。
(四)注重形象儀表形成人格魅力
輔導員的高尚人格不僅反映在內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還體現在外在的言談舉止上。輔導員的形象塑造首先要注意個人言語:規范準確,生動流利,嚴謹得體;其次要注意個人儀表:莊重樸實,整潔大方;第三要注意個人舉止:穩重端莊,和藹可親,言行自然大方。教育家董仲舒曾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因此,輔導員要注意自身的儀表形象,才會使學生敬佩這個教師,從中感受到力量、意志、修養和個性的美,使學生陶醉在知識和審美的海洋中,繼而發現自身巨大的潛力。
有人說:一批好教師會造就一所好學校,一個好輔導員會影響一批學生的未來。在新形勢下,輔導員在工作中應不斷創新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握新世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時代的特征,掌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在規律,明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和關愛學生,構筑以學生成長為核心的環境氛圍,培養與塑造學生。輔導員要時刻注意言傳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成為學生人生發展的導航人,學生成才的指導者和學生健康、權益的保護人。
參考文獻
[1]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2]周正富,教師道德規范與修養[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3]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王榮德,教師人格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葉忠海,教育人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7]趙立伯,教師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8]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