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文化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師素質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很多學者從社會文化背景這一角度來探究與考察外語教師的素質發展。外語教師的素質發展不再是單一的教授學生外語知識以及自身能力的發展,同時還是教師的“自我理解”,即教師對自身以及教師對其在實踐過程中的理解的反思與建構。此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外語教師素質發展的方向、過程以及結果對其所存在的環境尤其是社會文化環境十分依賴。由此,從多元文化這一視域來探究外語教師自身素質發展有著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二、多元文化語境下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一)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
外語教師的道德修養體現在對學生的熱愛、對工作的熱愛。作為外語教師,課堂內容的主體是講授目標語言知識以及其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外語教師要實事求是地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的思辨,對于所接收到的信息能夠自主地、有意識地去偽存真、棄糟留精。讓學生學會思考才是真正地愛學生。外語教師要做到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對所獲得的新的信息與知識進行評價、篩選、吸收、消化、調整或摒棄,使之成為自己的學識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做到對工作的熱愛。
(二)具備正確解讀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理解多元文化的概念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并通過人們的各種活動而表現和傳承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語言符號、知識系統和行為方式。文化無疑是人創造的,是人對其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與本質的自我解釋。因而,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標志,而風俗習慣、語言符號、知識系統和行為方式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實際上,這是一種狹義文化的界定,剔除了廣義文化界定中“物”的成分。而狹義文化對教育和教師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更為直接,為正確看待、分析文化與教育、多元文化與教師自身素質發展提供了一個理論前提。(李純,2009)根據多元文化的發展歷程,本文將從歷史、社會和哲學等三個方面對多元文化展開解讀。
1.多元文化是一種歷史事實
文化具有多樣性與差異性,這是人類文化從最開始就呈現出的一種客觀存在,從歷史來看,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從宏觀的世界歷史來看,有早期的古希臘文化,歐洲中期的宗教文化等。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有春秋戰國文化、唐朝文化、明代文化等,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文化當然具有不同的特點。由此,多元文化是客觀的歷史事實,是指在一個區域、地域、社會、群體和階層等特定的系統中,同時存在的、相互聯系且各自具有獨立文化特征的幾種文化。(牟岱,2000)
2.多元文化是一種政治訴求
從上述多元文化的歷史演進中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不僅是由來己久的事實存在,而且它還是一種價值存在,體現了人們在文化上所秉持的觀念。多元文化興起于少數民族或族群爭取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的民權斗爭,這就體現出多元文化這一理念的出現以及逐漸被人們所認可是作為某一民族或種族爭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平等的一種結果。多元文化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化,而是囊括了給予各民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平等權等多重內涵。
3.多元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
從更深刻的哲學意義上來看,多元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理解多元文化就是承認文化具有多樣性與差異性,并且要認識到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他們之間有著直接或是間接的作用與影響。與此相對應的認識就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是多樣的和異同的,人們不應該從單一的角度出發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視角應該是多樣的。從單一到多樣標志著人類認知模式的轉變,是一種新的思維。對多元文化的解讀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打破一元的思維方式和單一話語的霸權地位,從絕對轉變到相對。
由此看來,多元文化不僅是歷史事實,還是一種政治訴求和思維方式。正確解讀多元文化就是要以尊重、理解、寬容與學習的態度和思維去看待和處理差異多樣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社會主流文化不能毫無保留地全部接受,對于其他亞文化也不能全盤否決,要批判性地看待所有文化。由此,公正、平等、差異、多元等成為多元文化的核心詞匯。
(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外語教師處于課堂中絕對的主體地位,他們是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掌控者,學生是被動的參與者,在這種教學氛圍當中,外語教師不會注意到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即使注意到了,大多數老師也選擇了忽視。在一個外語課堂中,所有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小的多元文化語境,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成長的背景各不相同,這使得其思維方式、接受能力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差異,如若外語教師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勢必會影響某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這種情況直接導致的就是教學效果較差。在如今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控制者變成學生學習外語的協助者,外語教師要公正、平等地對待這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每一個學生,承認學生之間的文化多樣與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角色也應從原來被動的參與者轉變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即要展現出各自的特性,以便與教師能夠更好地進行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外語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難題,真正實現外語課堂上的“以人為本”。
教學模式也應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這一角色轉變,并不意味著教師失去了他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教學要求》中提到“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應重視教師的面授輔導作用”。這顯示個性化學習并不排除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胡壯麟,2004)
(四)具備掌握信息化時代信息資源的能力
信息化時代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成為可能,然而它的到來使得教師的作用及其運行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外語教師是學生獲得有關外語信息的主要途徑,而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從網絡當中獲得大量的國外知識和信息,在這些知識以及信息當中,有一些可能是外語教師所不能了解的。然而當學生需要從中進行判斷和選擇時,外語教師的功能就從“教授”轉變為“指導”,所以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選擇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若要把這種功能充分發揮,就要求外語教師具備掌握信息化時代信息資源的能力。掌握這種能力的主旨在于學生只有掌控了駕馭信息的能力,信息才會真正發揮其有效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網絡上充斥著的信息量是任何外語教師都無法遍覽的,如果教師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亦即在判斷、選擇、處理知識和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明辨是非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五)提高專業素質,培養反思性、合作性教學意識
外語教師除了要具備上面所提到的掌握信息化時代信息資源的能力外,其自身在面對周圍龐大的知識體系和信息量時,也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教師由始至終都是知識的載體,身為教師,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素養。在知識迅猛發展的今天,外語教師的知識架構應該相應地進行更改,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有屬于自己的、淵博的知識結構,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容,尤為重要的是要有獨特的分析問題的角度與能力以及獨到的見解。只有外語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有了提高,才能幫助學生對外語信息進行正確的處理。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按照個人的經驗結合教學大綱機械地進行授課,很少人會把教學效果和教師自身素質發展聯系起來,這就體現出教師具備反思性教學意識的重要性。反思模式是發揮教師主體及引導地位的模式,其核心是教師的自我發展,這一模式重在體驗與反思教育行為。反思模式的啟示在于:我們必須確立外語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主體及引導地位,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提出和總結適合自己的理論見解,而不是盲目地追隨他人的理論,要通過例如日志、錄像或聽課等主、客觀方式由教師自己觀察、內省和反思課堂教學活動,去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甘正東,2000)
大學外語教師自身的素質發展不應該是孤立的發展行為,因為個人的理論視野和創新能力總是有限的。通過互助合作,不僅可加速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還可以克服教學環境中的負面影響和孤立感,建立大學外語教師學習共同體是開展教師間互助合作的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常見的開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活動主要有有經驗教師的示范課、教學心得交流會、集體備課等。除在本校教師間開展互助合作外,大學英語教師還應積極加入外語教育組織,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和相關活動以加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高越,張玥,尹立鑫,2009)
三、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作者從多元文化視域下,探討了外語教師應具備的五種素質。本文作者認為,如果把教師的發展僅僅看作是與文化無關的技術性過程,會使教育這一行業變得呆板、枯燥、毫無新意,只有將教師素質發展融入多元文化語境之中才能真正發揮和實現教師的自主化專業素質發展,使教師突破專業知能的局限,進而完成教師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人的專業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1]馮永剛,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作用與誤解[J],外國教育研究,2008(9)
[2]李純,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屆博士學位論文
[3]牟岱,多元一體文化概論[J]沖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4)
[4]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一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5]甘正東,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界,2000(4)
[6]高越,張玥,尹立鑫,論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自主發展[J],教育探索,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