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活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002年胡穎群在《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上發表的《新傳媒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及對策》是國內較早的關于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產生影響的調查研究論文。自2002年起,這方面研究的文獻量分布很不均勻,但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尤以2005年后為甚。從目前已發表的文章來看,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研究基本分為理論思辨的定性研究和實證調查的定量研究兩種取向,兩種取向中以實證研究居多。從已有的關于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研究的文獻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個方面。
一、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現狀的調查研究
從2002年起,中國學者們分別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主要的調查有:胡穎群(2002)、王莉等(2003)、張維峰等(2007)、梁祝平(2005)、萬曉玲(2006)、趙麗央等(2006)、唐艷香(2007)、宋志英(2005)、童麥(2006)、馮曉明(2008)、范松仁(2008)、翁妮爾(2009)、周洪亮(2009)等。調查對象從最初的師范類、高職院校擴展到非師范類、綜合性大學的在校大學生。
國內較早啟動的是2002年胡穎群組織的大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活動。本次調查以江蘇蘇南地區某所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師范類學校的大學生為對象。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學生對網絡的重視程度不夠,從沒有上網人數過半,隨著年級增高上網人數的比例在增加。2003年王莉等對沈陽師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全體學生的網絡生活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是:學生的網絡行為相當普遍,學生使用網絡信息的目的多元化且有一定的辨認能力,但也存在問題,其中網戀、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2005年宋志英著重從上網的動機和意向等方面對大學生網絡生活情況進行調研后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上網是有節制的,把上網時間控制在4小時內的學生比例為65.4%,網上交友成為一種發展方向;宋志英明確提出:網絡的發展對大學生的休閑、交友、學習以及思維方式、人生觀等方面都有深遠影響,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網絡的特點,努力探索網絡時代高校德育的新途徑。基于同樣的研究目的,趙麗央等對溫州大學的部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實際情況與需求,探索網絡對大學生的利弊。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利用網絡促進學業的能力還有待加強,90%以上的學生喜歡在網上交友,網絡游戲是大學生最容易沉迷的網絡行為。
2005年1月上海大學宣布,該校有多名學生因沉溺網絡游戲,多門學科成績不及格被退學,進一步引起學者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和網絡負面影響的關注。2005年5月萬曉玲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上網頻率、方式、活動內容等方面在上海大學進行相關調查,并進行了性別和年級差異性描述和分析。與此同時,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學者梁祝平對高校大學生有關網絡心理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后認為:如何有效地把心理健康與網絡問題結合起來,維護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理,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一個焦點。
張維峰等以河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00份,收回問卷1547份,首次以較大的樣本對不同學校、專業、年級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情況進行調查。唐艷香、范松仁等進一步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理性分析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點和成因,認為網絡虛擬性為大學生道德秩序失范提供條件從而凸顯問題。高校周邊“網吧聚集”現象引發了學者的重視與思考,2008年馮曉明以河北某高校為例重點分析了大學生校外網絡生活特點和成因。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內高校開始大力發展自身網絡建設。通過網絡中心的建設和社會宿舍網絡的鋪設,網絡與大學生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2009年周洪亮等對重慶部分高校的調查結果表明: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上網的學生占31.3%,上網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交友聊天、查找資料、娛樂消遣等。翁妮爾對浙江海洋學院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經統計分析:大學生缺乏對網絡使用的控制、“網絡情結”嚴重和盲目利用網絡資源是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突出的問題。
比較2002年高校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調查結果,我們可得出結論:學校對網絡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并積極推進校園網絡建設,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高校應尋求多種途徑,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素質,使他們對網絡的理性認識由認識層面向更為深入的行為層面轉化。
二、網絡與大學生生活的相關性方面的研究
1.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
袁曉艷通過對廣東某民辦院校部分新生的網絡使用情況調查,分析了網絡使用對大學新生生活習慣造成的不良影響,如很少參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經常晚睡等。經莉莉等從利與弊兩方面分析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有利的方面有: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新渠道、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打開了窗口等。不利的方面有:不良信息毒害大學生的“三觀”、虛擬空間導致人際關系淡漠、網絡成癮癥將會引發各種心理問題等。
2.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道德、法律問題研究
Nor·Shahriza等探討了大學生網絡道德與五大人格模型的相關性。我國學者高貴軍等認為:網絡的虛擬性等特點使許多大學生疏于自律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有:道德意識弱化、道德情感淡漠、道德人格分裂、道德行為失范等,并分析了大學生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金連鈞則認為:“慎獨”精神內涵與大學生網絡主體性和道德要求有著內在統一性,提出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培養“慎獨”精神的途徑。邢建軍分析:由網絡生存方式帶來的大學生“信任危機”與道德信仰在心理結構中的認知因素是沖突的;由網絡生活方式導致的大學生的情感冷漠、飄浮與道德信仰在心理結構中的情感因素是沖突的。基于此,刑建軍認為網絡生活方式是造成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范秀文以多個現實案例分析指出: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可能會扮演雙重角色,既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實施者。
3.大學生網絡依賴、網絡成癮的相關性研究
Abdul Karim等對澳大利亞地方院校225名來自不同學院的大學生的調研中探討網絡依賴與心理成熟度的相關性。2005年華中師范大學的劉本榮進行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程度與網絡依賴行為的相關研究。梅松麗等探討了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生活事件及其對社會適應的影響。這些相關性的研究為旨在提高大學生網絡素質的策略性探索開拓了視野。
三、提高大學生網絡素質的策略性研究
如何發揮網絡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始終是學者們關注與嘗試解決的問題。通過胡穎群(2002)組織的對大學生上網情況進行的調查發現:22.3%學生曾在網吧瀏覽過不健康網頁,但總體上學校、學生對網絡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或偶爾上網人數過半。胡穎群指出:高校應為大學生上網創造更好的條件,并積極加以引導,向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隨著對網絡建設的重視,高校逐漸成為全社會信息化程度最高、綜合信息量最大的團體,學者們開始關注網絡發展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并積極尋求對策。王莉等(2003)提出:要打破過去那種封閉、被動、信息滯后的德育環境,利用網絡技術打造出一種開放式、能動式、教育資源豐富的德育空間。網絡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和氛圍。德育工作可以借助這種文化和氛圍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克服傳統德育教育中淺露、直白的弊端,取得更大實效。常松(2004)則進一步從網絡文化角度提出,網絡環境下高校應有效實施素質教育:重塑網絡教育中教師的權威、大力培養適應網絡時代的主體、豐富和凈化網絡資源等,彰顯素質關懷,以培養出適合網絡時代需要的大學生。
宋志英等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認識到網絡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變化,采取有效手段規范大學生網絡生活: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體現人文關懷、在大學內形成綠色網絡環境。針對大學內形成綠色網絡環境,林建鋒等(2004)則提出對大學生活園區內網絡軟環境的營建與完善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觀、完善社區網絡管理制度、推進共青團學生會工作進社區等。萬曉玲(2005)則建議學校要建立一支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有效掌握網絡技術的高素質隊伍,保證占領校園網絡這塊重要陣地。高貴軍等認為,做好網絡德育工作是防止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重要舉措。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有如下途徑:充分利用德育教學的主渠道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應用教育、積極開展“綠色網絡”創建工程等。
李書華(2009)強調了高校在引領和規范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主導作用。他認為,較之家庭,學校德育以其系統性將更有利于科學引領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提升大學生“網商”。具體對策有:深入考察學生的網絡生活樣態、加強對網絡生活的指導性和影響力、把握科學引領學生網絡生活的關鍵期。黃娜娜等(2010)則提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即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網絡生活且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結構性整體,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網絡學習、網絡娛樂、網絡購物、網絡求職等網絡生活結合起來。
隨著高校校園網的大力開發與建設,2005年廣東多數高校的校園網已連接到學生宿舍,這為大學生上網學習、交流和學校進行相應的引導教育提供了可靠陣地。蔡興勇認為:各高校應把校園網建成既是大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信息源”,又是過濾和抵制不良信息的“把關人”,并建議校園網建設和開發的項目應包括:網絡道德法規教育專欄、專業學習專欄、專題討論和辯論專欄、答疑和輔導專欄等。曲佳(2010)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目中理想的網站具備信息豐富、方便快捷、安全可信、創新性強、形式友好等特征,就此提出應著力凈化網絡環境、提高大學生網絡認知能力、搭建基于網絡的學術研究平臺,并使網絡成為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有效工具。
四、評價與展望
綜上可見,我國學術界關于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研究已扎實展開并頗有見地,所有這些成果已為本課題開展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寬闊的知識背景和堅實的實證基礎。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不足:
1.研究的廣度
有關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調查研究大都是地方性的實證研究,且樣本都較小,研究者大都以方便取樣為目的,這給研究結果的解釋帶來一定的局限性。建議開展大范圍的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調查,進行跨地區、跨文化的研究,摸清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另外,如何將網絡思想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的體系中,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與中學網絡素質教育相銜接以實現高效性環境教育等問題都值得研究。
2.研究的深度
總體研究理論深度稍欠缺,理論視野略顯單一,如未能與國內外技術科學哲學的研究相銜接。國內研究大多從總體上調查大學生網絡生活基本狀況,提供一個籠統數字,沒有對相關網絡行為進行較系統、全面的調查。今后的研究可深化到每一個具體行為的各個方面,會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學生網上行為、結果等因素,有助于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另外,現有研究者大都采用橫向的比較研究,缺乏縱向的對同一研究對象的跟蹤調查,研究缺乏深度。建議開展縱向的跟蹤調查,用發展和連續性的視角來探索不同時期的相同大學生網絡生活變化。
3.研究的方向
今后在積極探討提高大學生網絡素質、規范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策略進程中應遵循四大原則:第一,多元化原則。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擬定相應的對策,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第二,主體性原則。現有文獻關于改善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策略性研究大多聚焦于學校層面,鮮有涉及個體層面;關注和挖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彰顯其主體性,探索改善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自組織途徑是今后研究的方向。第三,動態性原則。今后研究中可開展縱向的跟蹤調查,用發展和連續性的視角來描繪出一條反映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變化的動態曲線,從而為不同時期的適宜指引與教育提供實證依據。第四,系統性原則。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良性塑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遵循四大原則的基礎上,還應具體提出大學生良性網絡生活方式構建的策略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