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校為學生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何種教學內容,猶如餐館用什么樣的飯菜招待顧客。如果飯菜可口,色香味俱全,顧客自然皆大歡喜,以后還會伺機光顧;如果技藝欠佳,飯菜難以下咽,則興致大減,此后自然也無回頭之意。與此同理,地方師專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及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成長的“胃口”,著力凸顯教學內容選擇的價值判斷標準。
二
過去,學校和教師更多考慮的是“怎么教”(教學方法)和“教什么”(中小學強調依“綱”扣“本”),又因為“教什么”沒有什么懸念(即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考試考教材。教師的教學必須忠實于教材。),人們只好在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上煞費苦心。如今,我國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國家要求學校和教師必須更多地思考“為什么要教”這一命題。對這一命題的思考,自然牽涉教學內容的價值判斷標準問題。對學校和教師來說,這是一個事關人才培養全局的深層次、根本性問題。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價值判斷標準,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行為方式。
人們對事物作出的判斷,往往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地方師專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及其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應在比較中凸顯如下價值判斷標準:
(一)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和貼近實戰的教學要求,遠遠勝過課程名稱的花樣翻新和對課程性質的爭論不休
一直以來,一些地方師專比較注重探討開設什么類型的課程、課程的性質如何,甚至在課程名稱上動了不少心思,以求吸引家長和學生的眼球。此種務虛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關注與課程名稱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選擇。如果只是課程名稱花樣翻新了,變得時髦了,教學內容卻還是新瓶裝舊酒,以不變應萬變,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嚴重脫節,如此折騰下去,學校教育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有人質疑:從理念到實踐,從形式到內容,從過程到效果,從方法到評價,現今的高師院校中,有多少教師能夠引領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抑或有多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新要求和新問題,反映到了地方師專的課堂教學中?試問,如果一些地方師專對改革、發展中的小學教育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是不知道、不了解、不明白、不沾邊、不跟蹤和不研究,那么,開設什么樣的小學教師培養課程又該從何談起呢?遠離服務對象,閉門造車,其惡果必然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勿庸諱言,一些地方師專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教學方式和人才評價標準等,遠遠落后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客觀現實。人們有理由認為,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就算開設的課程名稱與時俱進了,但如果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標準等還是濤聲依舊,且教師的教案多少年來處于超穩定的狀態,這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由此,地方師專小學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實戰需要,堅持與時俱進原則。據筆者調查,地方師專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擇有其準確的判斷和清晰的定位,位居前四位的主張是: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勞動就業需要;既教給學生謀生的本領,還教給他們為人的真諦;體現專業特色,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專業適應性與社會適應性的有機統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們的這些訴求,與國家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要求高度吻合。這提醒我們,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實戰,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務。否則,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上不去,實踐下不來”,到頭來損害的還是學校的辦學聲譽和發展前景。
(二)以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厚重的精神產品引領學生的成長,遠遠超過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品位的差異。文化品位的差異,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大學對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認識引領、方法訓練、思維啟迪和人格塑造。可我們常常把大學的使命丟在了一邊,而把一般的課程知識和專業技能看得很重,有的學校和教師甚至依然把某本教材當作金科玉律。殊不知,良好的用心不一定換來可喜的回報。有一種日漸突出的現象值得我們警惕,那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離專業發展要求和社會人才期待似乎越來越遠,集中表現為:有知識沒文化,有學問沒智慧,有理論沒實踐,有認識沒行動,有專業沒專長。出現如此被動的局面,與我們過于側重于學科和書本知識的教育,忽視專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無關系。我們常常從十分功利的視角出發,要求學生以短平快的方式獲得這證書那獎項,卻很少關注那些制約學生長遠發展的根本性、深層次因素,如道德境界的遞進、精神追求的提升、策略技巧的把握、人生睿智的錘煉等。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短視行為,是社會浮躁、浮華、浮夸等不良現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反映。人們擔心,今天的師范生會越來越多地患上“營養不良癥”。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今天的師范院校,有多少學生潛心閱讀過幾本教育名著名篇、揣摩過中國頂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課件、課堂實錄和成長軌跡?有多少學生更多是在圖書館、閱覽室和因特網上(以查閱資料和學習知識為目的)度過了屬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某師專圖書館搞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不讀書是一種普遍現象,全校圖書借閱排第100名的學生,一年總共才借閱了6本書。大學生遠離書本,沉湎于諸如“超女”之類的快餐文化,他們以后能夠走多遠?還有,有多少學生在閱讀、聽課、技能訓練或完成作業時,想到過質疑、批判已有的結論,并暗暗發誓要超越老師和書本?而所有這些,對于一個有心、有志于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該是多么重要。不想、不屑、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學生日后如何能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反過來說,學生沒有做好的,又有多少高師院校的教師率先垂范了呢?自古以來,沒有偉大的教師,難有偉大的學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不管外部世界如何變遷,教育必須有自己的操守,師范院校必須始終是書香校園。師范生只有持之以恒地與大師對話,與書本對話,與前人對話,與社會實踐對話,與靈魂深處的渴望對話,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進而以純凈的靈魂和豐富的學識滋養年輕一代。
(三)教給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的策略和制勝的技巧,遠遠高于思維方式的循規蹈矩和行為方式的按部就班
干任何事,包括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都是有捷徑或訣竅可循的。教師需要豐富的知識,但更需要大智慧、大手筆,需要高瞻遠矚地引領學生又好又快地成長。自古以來,學生都是“親其師,信其道”。要贏得學生的心,教師必須有令人信服的學識和品格。師專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對此感同深受。在見習、實習時,在與小學生一次次的試探、摸底、對峙和較量中,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和無奈。他們認為,專業知識不一定是他們對接社會的軟肋,需要惡補的是“方法”、“策略”和“智慧”,包括:“求職應聘的技巧和相關準備”“關鍵時刻的隨機應變和出奇制勝的臨場發揮”“把握、抓住機遇的戰略眼光和行為準備策略”“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和技巧”“學以致用,書到用時方恨少”“人生規劃”等。學生們的這些感悟和期待,警示我們必須全力培養學生“教、學、做合一”的意識和能力。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三會”能力至關重要,即“會說”(說話有分量,“語不驚人死不休”,“一語驚四座”)、“會寫”(言為心聲,一氣呵成,富于真知灼見)、“會做”(說到做到,實干巧干,工作業績讓人刮目相看)。要達成“三會”目標,功夫須下在平時,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必要要求師范生說話、做事“既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中”。
(四)激發學生對農村、農民的眷戀乃至敬仰之情,遠遠優于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扶持政策和學校對學生開展的專業思想教育
“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為縮小城鄉教育差別,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村教育的政策,以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在中小學教師的入職門檻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培養面向農村的合格小學教師,應是絕大部分地方師專辦學定位的必然選擇。地方師專一般處于地級中心城市,而地級中心城市肩負著帶動、輻射廣袤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使命。既然如此,培養學生的“鄉村情結”就顯得彌足珍貴。人們發現,鄉村的那份悠遠和寧靜,是喧囂和躁動的城市無法比擬的。陶潛就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或許,擁有“少一點功名利祿,多一份恬靜淡然”的心態,對于農村小學教師來說是太重要了。此種心態的擁有,源于教師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對農村和農民的心心相印、對回歸自然的怡然自得以及揮之不去的閃閃的童心。很明顯,一個對農村和鄉村文化抱有偏見的人,無論其專業基本功如何,最終不可能獻身于鄉村教育事業。今天,在建設新農村,求解農村教育之困時,依然不要忘了,對于發展鄉村教育而言,教師的待遇問題固然不可忽視,但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三
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受制于人們的教育價值判斷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教育教學價值觀是制約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深層次因素。筆者認為,地方師專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其教學內容選擇,要以“社會實踐需要”、“崗位素質要求”為核心,貫徹“思想引領、方法跟進”、“按需施教、學用結合”的原則,強調“用先進的思想武裝人”,否則,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落后,必然導致行為方式落伍,最終損害的是學生和學校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