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普通高校法學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法學教育沿襲了從一般到特殊的三段論的演繹推理的教育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式教學模式,注重概念、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原理的講授,缺乏對學生的律師技巧、實際操作能力、綜合能力、思維與口才等方面的訓練。隨著社會生活對法律需求的不斷增加和我國法治的不斷完善,以及中國入世帶來的外來法律文化沖擊,人們發現單調刻板的理論框架和學院式教學方法日益不能滿足豐富多彩的法律實踐及其對實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
我國普通高校現行的法學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法學課程的設置不合理。目前的法學課程在設置上存在重理論輕應用的問題,開設課程多以部門法學科為劃分依據,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內容的概念堆積和法規介紹,以傳授法律知識為主,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和訓練較為缺乏。最終造成學生法律基礎知識不牢固,實務操作能力較弱。
第二,法學教學實踐環節流于形式、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雖然每個法學院都意識到了法學教學中實踐環節的重要性,但具體實施卻都幾乎流于形式。由于學校缺乏專門研究法律專業人才教育的部門,對法律人才需要具備哪些基本能力,這些能力應從哪幾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去培養,沒有科學的理論予以指導。近年來,一些法律院校引進了歐美等國“法律診所教育”,對法律實踐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適合我國當前形勢下法學教育的實踐理論體系并沒有建立起來。
第三,學生實踐時間過短,難以完成法學實踐教學的使命。各法學院系在教學計劃中都安排了學生在第七或第八學期進行畢業實習,實習場所一般為法院、檢察院或者法律服務機構,實習時間一般為兩三個月。這種畢業實習是必要的,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務工作的實踐過程。但由于學生實習前大多數學生對人民法院、檢察院及法律服務的機構設置及工作程序并不了解,加之畢業實習時間有限,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地了解一下。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復習司法考試或準備研究生考試減少實習時間,或不去實習,使得本來就時間較短的教學實踐環節在這些學生身上未得到體驗。這樣的結果使得實踐教學很難落到實處。
第四,法學實踐課程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有些法學院校結合個別相關課程,也搞一些實踐活動,如法庭審判觀摩或者組織學生自己搞一些模擬法庭,但并未有意識地系統地將這些實踐活動形式強制性地納入教育計劃和要求的范圍,缺乏支撐法學實踐課程的規章制度。
此外,學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師缺乏法學實踐閱歷,都阻礙法學教育實踐性教學的落實與發展。
二、“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內容
所謂“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是指在法學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討論分析、模擬審判、真題演練各自獨立又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case Studv),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最早于1870年由當時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克·哥·朗道爾教授創立,一百多年來,案例教學法成為美國乃至整個英美法系國家法學院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一般不要求講解抽象的法學理論,而是根據教材的案例集,由學生課前準備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共同討論,最后再由教師進行必要的總結。案例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不可能在法學課程教學中完全采用案例教學法,但實踐性應當是法學教育的核心,因為實踐才是法學課程教學的最終歸宿。所以,作為法學教育實踐性展開的平臺,案例教學就必然處于重要位置。我們認為,案例教學法對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歸納規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謂討論分析主要表現為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案例,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討論和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案例討論完畢后,教師應進行歸納總結。教師的總結與評述主要是看學生討論的思路是否對頭,分析的方法是否科學,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否正確。教師對案件討論結果不應簡單做結論,而應就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的缺點和不足,并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達到集思廣益、增長知識、活躍思維、探求真理、摒棄謬誤的目的。也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師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途徑之一。
模擬審判作為實踐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由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材料,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審判長、審判員、原告、被告、證人等,按照人民法院開庭的完整程序進行模擬操練。模擬法庭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綜合素質能力的一次很好的測試。
司法考試已經成為法學專業學生日后從事律師、法官和檢察官工作所必須通過的資格考試,從而被大家爭相報考。在司法考試中,由于法學本科生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律實踐鍛煉和培養,僅以法律條款來與案例情況“對號入座”,同時又缺乏完整的司法文書的實踐,僅套用規定格式進行寫作,因此很難取得滿意的考試成績。這也充分說明了在高校法學專業中推行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而且,法學專業學生即便如愿就業,走上法律工作崗位,但缺乏法律實際技能也勢必舉步維艱。所以,大力推行實踐教學有助于改善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狀況,能幫助他們拓寬就業途徑,縮短適應社會的周期。
三、“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方法在普通高校法學專業的應用
“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方法,是在將現代教學手段融入到傳統法學專業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更加適合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要求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手段。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方法在普通高校法學專業的應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實行小班授課制。實施實踐性教學方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目前,我國法學院校對教學班的單位建制,名義上以50人左右的班為單位,而實踐中往往采取多班合并聽課的做法,合并后少則100人,多則200人。在這種大班或者全班聽課的情況下,開展案例教學是相當困難的,即便勉強采用,也不可能產生應有的效果。因而實施案例教學必須實行小班授課制,每班人數在40人以下為宜。
第二,通過在教師講評案例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和辯論的方式來引入討論或辯論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事先準備好有一定針對性和難度、有不同意見和結論的案例。這類案例必須具備主要情節和細節,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有關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和有關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教師還要對學生中出現的不同意見進行一一評析,給出標準答案并說明理由。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討論案例法的關鍵和目的。
第三,采用到人民法院觀摩教學、校內模擬法庭的方式,使學生對程序法的理論內容掌握得更加扎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當地法院將正在審理的案件轉移到校園里進行現場審理,或者邀請法官團到學校就已經審結的案件進行模擬審判。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對于各類訴訟有一個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校內,學生可以借助模擬法庭實驗室,進行模擬審判或模擬仲裁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四,有較充裕的實踐教學時間作為保障。由于法學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較為緊密的一門課程,因而針對這一特點,教學管理部門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實踐性教學環節。所以對現行教學計劃也應進行改革,要把實踐性教學環節時間增加到總課時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討論案例,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法律操作訓練,這更有利于將其培養成應用型法律人才。
總之,“四位一體”實踐性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具有法學理論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初步具有司法實務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很有必要的。“四位一體”教學方法符合法學教學規律,同樣也適用于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以此可以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國艷,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矛盾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劉田玉,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的影響及其改進[J],中國大學教學,2006(5)
[3]顏河清,法學案例教學價值論綱[J],法制與社會,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