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進公寓的服務職能、育人功能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職能。這一極富新意的論斷,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準繩。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維護高校穩定、促進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高校改革進一步深化和學分制的逐步推行,推進黨組織進公寓在當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學分制下學生黨建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長期以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主要是由院黨委(黨總支)負責,輔導員任年級或專業支部書記,形成院系和年級、班級或專業基本一致的工作體系,這種條塊分割的模式在學年制條件下較好地完成了基本職能,確保了學生黨支部戰斗堡壘與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
但學分制的實施打破了班級學習的集體統一性,原先以班級、專業為基礎的住宿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自由組合居住,原有的班級概念也被逐步淡化,學生以班為單位的集體榮譽感逐漸消失。同時高校的連年擴招也使原來基層黨支部發展黨員的任務大大加重,本來黨建工作應該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但目前學生支部的主要工作往往集中在發展黨員、評優選拔的大量事務性工作上,基層組織生活內容貧乏,增強黨性修養的活動較少,致使有些學生黨員黨性意識不強,教育活動不能做到有效覆蓋,對于學生黨員的日常表現也缺乏長效的監督機制,給學生黨建工作帶來很大局限性。
學分制的實施和學生身份角色的轉變使得傳統的黨建工作模式受到沖擊。“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長效機制,如何進一步拓展高校黨建工作的新陣地從而彌補學分制實行后學生生活區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和載體的不足,如何方便快捷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從而增強對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教育和培養的真實性和針對性”,等等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黨建工作面臨新的轉型,這構成了黨組織進公寓的必然性。推進黨組織進公寓,可以將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八小時之外,以彌補學年制條件下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的缺陷。在學生公寓內加強黨建工作,還可以讓廣大學生黨員接受所有同學的監督,形成群眾監督的長效機制,增強學生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對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的真實性和培養的針對性。同時通過黨員的示范作用,能夠以點帶面,影響普通同學,真正實現黨建工作的多重有效覆蓋,將思想工作重心深深扎根于學生真實的平時生活,優化公寓學風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二、學分制下學生黨組織進公寓的形式
(一)黨組織進公寓的幾種模式
公寓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推進學生黨建工作進公寓,黨組織可以真實準確地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日常表現,形成一種支部培養發展、公寓黨組織考察培養、黨委(總支)考核鑒定的黨建模式。學生公寓的黨建工作要做到工作重心真正下移,必須按照院系設立黨支部的要求,配備專門的活動場地、專業的工作人員等,進一步完善黨的組織建設,規范黨的制度建設,加強黨的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發動機”、宣傳員的作用,真正體現“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作用。總的來說,在學分制條件下,各高校應該按照多數、相近的原則,圍繞學生的個體活動建立靈活的、多重覆蓋的黨組織體系,同時在學生的住宿區范圍內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將黨建工作的組織載體由原來的“學校——院系——年級——班級”向“學生公寓——宿舍樓——寢室”轉移,在學生公寓內建立相應的基層黨組織。具體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模式進行嘗試:
1.公寓樓黨支部模式
即以一幢公寓樓為單位設立學生黨支部。這種模式適用于公寓樓規模較大的高校。相對來說,這要求公寓設施齊全,能夠提供獨立開展黨員活動的場所設施等,同時還可以樓層為單位設立黨小組,形成金字塔形式的組織結構。
2.公寓樓聯合黨支部模式
即以幾幢相近的宿舍樓為單位設立學生黨支部,這種模式適合公寓樓較小、樓體相對集中的公寓社區。大的樓宇內以樓層為單位建立黨小組,小的則以樓宇為單位建黨小組,辦公設施等可以實行樓宇間共享。
3.公寓樓和院系黨支部聯合模式
即由院系黨支部和公寓樓黨支部對學生黨員實行兩級教育管理。院系黨支部主要以輔導員任支部書記,以年級或者專業為單位成立黨員組織關系,主要負責黨員的考核與評比、轉正與發展等工作;公寓黨支部主要以黨員所在公寓成立黨支部,主要以負責黨員的活動和政治學習、民主評議、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和培養為主。當然,院系黨支部需要具體指導公寓黨支部開展工作。公寓黨組織與學院(系)的黨委(總支)不是縱向隸屬關系,而是分工協作職責互補的關系。公寓學生黨支部在組織關系上隸屬于各院系的黨委(總支),但具體工作不受其領導,而是直接接受公寓黨組織的具體指導。
通過這三種公寓黨建模式可以形成“學校黨委、學院(系)黨委(總支)、公寓黨組織”多重覆蓋的網絡體系,并占領高校學生黨建的新陣地,完善高校黨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格局。
(二)黨組織進公寓的路徑選擇
1.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公寓黨支部”三級互動體系
黨組織進公寓工作模式的建立為進一步加強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在學生公寓中學生黨員的教育、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考察、黨員作用的發揮等方面,填補了傳統模式下單純以學院行政為單位縱向開展黨建工作的空白。在公寓內建黨支部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將廣大同學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讓黨員自覺接受廣大同學的監督,既能充分展示學生黨員的新形象,又能充分發揮黨員在宿舍管理方面的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公寓黨支部縮短了學生黨支部和入黨積極分子之間的距離,聯系人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其進行實時的考察和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真實性,保證了黨員發展的質量。這種三級互動體系,擴大了黨建工作的外延,也加深了其內涵建設。
2.配備黨員活動設施,建章立制
黨組織進公寓要開辟專門的活動場所,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要有經費投入等等財務、人力、物力的保障。同時,公寓黨支部要有完善的組織結構,書記、支部委員、黨小組組長等都要配備合理到位,落實傳統院系黨建的各項制度,如支部例會、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制度、推優審核考評制度等等。使公寓黨建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工作中一以貫之。以我校體育學院為例,將“黨員之家”建到公寓樓,并成立了學生黨支部,在公寓樓專門配備了黨員活動室,由輔導員任公寓黨支部書記,高年級的學生黨員任支部委員,形成了條塊結合的黨員服務隊伍。同時還通過黨員宿舍掛牌,開展黨員公寓接待日、黨員公寓服務日等活動,將公寓黨建工作落到實處,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3.堅持對黨員的培養和教育
黨支部的教育活動包括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和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兩個方面。公寓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所在學院的學生支部的成員,又是公寓學生黨組織的成員和骨干。既要在教學區協助學院參與學生管理和服務,又要在公寓內履行服務和管理職責。推進黨組織進公寓,要求公寓黨支部用豐富的活動和有序的工作滲透到學生黨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開展“黨員宿舍掛牌”“黨員公寓工作站”“我的宿舍我做主”等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素養和政治覺悟,讓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自覺成為公寓社區的管理者、參與者和服務者。充分發揮他們在公寓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功能,注重對他們在公寓內表現的考察和培養。
學生公寓是集學習、生活、娛樂、社交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小社會”,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陣地。學分制下推進黨組織進公寓的工作思路,不僅為學生黨建工作的原有載體找到了一種新的、有效的補充,在時間和空間上使學生黨建工作得到了延伸,而且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抓手,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熊鴻生.大力推動大學生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的思考和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7(4).
[2]李海南.高校黨建工作進公寓新思路探究[J].高教研究,2006(12).
[3]沈智偉.高校學生公寓黨建的必要性及實現路徑[J].麗水學院學報,2007(12).
[4]張福.堅持黨組織和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強化環境育人功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8).
[5]吳尚卓.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6]張祝平.談大學生黨建工作三大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