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嶄新的視角。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胡錦濤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只有把握住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深刻理解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涵。我們解讀“人文關懷”,一方面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一切從人出發,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養人、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創造潛能,使人得到全面發展。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格完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聯系起來,延伸到妥善和諧地處理人際關系上,這就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涵得到了擴展,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落到實處。
“心理疏導”的核心是注重人文關懷和人性審視,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解釋、說明、溝通等方式,疏通人們的心理障礙。“心理疏導”既需要運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需要通過具體的解釋、說明、同情、支持等情感表達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變和改善人們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達到化解不良心理情緒和消除心理障礙的目的。
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注重對人本身的關心。人文關懷側重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導側重解決人們的心理情緒問題,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結合起來,貼近實際,貼近師生,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訴求,重在解決大學生內心的困惑。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導,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是對大學生物質生活的關懷,也是對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關懷。關注大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深層情感需求和發展需求,走進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造就和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是高校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路徑。
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還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校園是推進高校發展建設的重要保障。而大學生是和諧校園建設的主體。注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
二、積極構建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長效機制
實施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關鍵在于長效機制的構建。構建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長效機制就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奠定好思想基礎,在高校內營造一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良好育人氛圍;第二要建設好工作隊伍,通過建設主體工作隊伍帶動全員,聚合起高校內關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整體力量;第三要建立健全校園內的交互機制,暢通師生間思想情感的溝通交流渠道;第四要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咨詢等服務于大學生的工作體系,為實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供有力保障;第五要運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育人功效。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營造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育人氛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契合人的本性,深刻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理論,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1.把尊重人性放在第一位,實現教育人與關愛人的統一。高校的教育者要改變以往單純批評、說教及發布命令的方式,應當通過平等溝通來與學生達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認識上的共同提升。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育人新理念,在高校內建立一種以人性化、民主化溝通為基礎,一切制度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人本教育模式,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健康的校園氛圍。
2.積極倡導和諧理念,努力培育和諧精神。高校最難得的是人才匯聚,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構建和諧校園是培育人才、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要在校園內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大學生用理性的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包容、協作的精神,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態。
3.營造全員關注學生、全過程關心學生的氛圍。高校的所有教職員工都應具有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關愛大學生的實際行動,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從入學到畢業,對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進行全程關注,關注他們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真正把培養學生作為高校的生存之本。
(二)發揮主體工作隊伍的作用,形成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整體力量
實施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主體工作隊伍包括:高校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高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學生骨干隊伍。要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實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時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高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學生骨干隊伍的積極作用,形成能夠發揮“一個重要作用”和“四個積極作用”的主體工作隊伍。
首先要建設好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發揮其在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的重要作用。輔導員和班主任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從事學生工作的基層人員,在實施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強化輔導員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服務理念,積極搭建民主、平等、互信互敬的新型師生關系平臺。要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并通過建立一系列規范合理的培養、管理、發展、激勵機制,促進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可持續發展。
高校黨政領導干部在推進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更引導著學校的整體風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課堂接觸,把人文關懷滲透到教學實踐環節,在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心理輔導教師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情感問題和心理困擾的主導力量,建設好這支隊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由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學生社團等組織中的積極分子所組成的學生骨干隊伍是學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來自學生內部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發揮這些隊伍的積極作用,帶動全體教職員工形成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整體力量。
(三)搭建交流平臺,暢通溝通渠道,建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交互機制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心理疏導的具體方式。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根本表現形式就是師生之間思想與情感的交流。
1.建立健全校園思想情感交流溝通的平臺,促進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溝通。可以借助傳統的師生交流平臺,如設立學校領導接待日、校長信箱、師生座談會、輔導員談心等溝通渠道;或是借助現代的網絡系統,如開設輔導員博客、校園論壇、心靈驛站,建立網絡育人的新平臺,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咨詢和幫助,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走向,化解情感困惑。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要主動地關注和傾聽大學生的感受和需求,及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凡是學生要求反映問題、匯報思想的,學校的政工干部和輔導員都要熱情接待,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做好解釋和疏導工作。只有貼近學生的心靈,才能明白學生在想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才能實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有效的心理疏導。
2.要建立健全校園輿情的信息機制。校園輿情對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如不及時做好校園輿情信息工作,建立預警機制,采取適當的方式和辦法處理和應對校園內發生的矛盾,就會威脅校園的穩定與和諧。因此要格外重視和關注校園輿情,建立分析研判機制,采取輿情應對措施。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要定期聽取學生對校園工作的意見,深入基層,建立多種溝通渠道,制訂相關的制度來征求師生意見,做好對校內政策的解釋疏通工作,積極應對校園輿情變化。
(四)健全完善服務學生的工作體系,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工作保障
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都是針對大學生的具體問題和具體困難展開的。要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這些實際問題,就要建立一系列健全完善的學生教育、管理、咨詢、服務的工作體系,這是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工作保障。
1.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實施文化育人。要突出對學校人文環境的塑造,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即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它是通過挖掘深層的文化精神和營造校園的整體文化氛圍,彰顯大學精神,用優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人文修養、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舉措。
2.積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規范日常行為的有效機制。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要進一步按照中央16號文件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考察大學生素質的重要依據。因此,要緊緊抓住制度建設這個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要環節,通過制定制度、規范管理,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管理的有效機制。
3.建立教育、疏導、監測、治療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工作機制。關注心理健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要重視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別是心理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高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按照要求和比例配備落實設備和人員,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普查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構建集教育、疏導、監測和治療于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機制,這是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根本保障。
4.創造有利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外部條件。要營造“人人參與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要充分發揮黨團、學生會、校園社團等學生組織的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以可親、可近的方式貼近學生、感染學生、熏陶學生。要寓教于樂,用先進的文化育人,使學生能夠自覺地追求高雅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營造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和諧團結的氛圍。讓學生通過同學間的相互幫助和溝通來實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5.健全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機制。在當前形勢下,要通過有效機制解決好大學生在成長和生活中面臨的以下突出問題:一是做好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工作,這是關系到每名大學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二是做好對貧困家庭學生的幫扶工作,解決他們遇到的經濟困難和心理矛盾,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三是進一步做好教務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服務工作,從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從學生反映的一個一個問題抓起,滿足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四是幫助大學生處理好交友、戀愛等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倡導健康、道德的戀愛行為,培養積極的人格和心態。
(五)運用現代教育的理念方法,提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育人功效
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是有特殊教育意義的人文關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心理疏導。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彰顯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義情懷,也指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方向。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要在實施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中運用隱性教育法、滲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種現代教育理念方法。隱性教育法是在與大學生交往溝通、解決實際困難、疏導心理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潛在地實施教育的方法,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素養和人格品質都能起到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滲透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和國外的現代教育理論都為滲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據,滲透教育對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加強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運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積極開展情感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智和情感發展。只有運用多種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斷提升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功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楊寶清.弘揚大學精神,構建和諧校園[N].中國教育報,2007-11-19.
[3]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2).
[4]包涵.高校輔導員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中國高等教育,2008(2).
[5]關雅梅.人文關懷——當代大學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