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英語口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新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目前,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下,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那么要想在大環境不好、應聘難度增大的情況下脫穎而出,流利的英語口語對于大學生來講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趨勢反映了社會對人才英語交際能力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們在口語教學和相關調查中發現,一些學生口語水平卻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要求。
一、大學生英語口語現狀
1.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些學生基礎較好,但有些學生在中學階段從未上過口語課,認識的單詞只會寫不會讀,更聽不懂。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看重語法練習,忽視口語表達,對學生輸入有余卻輸出不足,片面發展了學生的閱讀和聽力。造成許多學生能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能聽懂對話和短文,但卻張不開口,被人稱作“啞巴英語”。還有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所學知識嚴重的脫節,更有的學生長時間受應試教育影響不愿意開口講英語,甚至產生“說英語沒用”的錯誤思想。
2.學生知識量小,缺乏自信
大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節英語課上,筆者組織學生用英文做自我介紹(make self-introduction),學生們敘述時間幾乎都不超過一分鐘,而且運用的句型局限于“My name is…”“I come from…”“Thank you…”之類。經常在做主題討論時,覺得不知道說什么,也沒什么好說的。這些現象突出地反映了一個問題:學生的詞匯量匱乏,掌握的句型有限,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存在發音不標準的問題,長元音發的不夠長,短元音發的不夠短促有力,雙元音發音不飽滿,經常將[ai][e][?覸]音標混淆等,發生詞意誤解的情況。由于自身知識量不足,嚴重缺乏自信心,所以學生經常是不敢開口說英語,怕出錯,怕同學取笑。
3.缺少語言環境
筆者通過調查得知,課下練習口語的學生只占學生總人數的10%左右。在中國學英語不像在國外,學生沒有語言環境,只有在課堂上說英語,課下說英語的人寥寥無幾,就是說也經常遭到嘲笑。要想說英語只能讀課文、單詞或者自言自語了,久而久之失去興趣,就放棄了。
4.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在使用語言時,缺少對西方人道德準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跨文化知識的了解,不知道在什么場合說,說什么,以何種方式說,經常會冒犯別人的忌諱。例如西方人強調個人隱私,不喜歡被問及個人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方面的問題,但有些學生在與女外教交談中,經常會問到How beautiful you look! Have you been married? (你真漂亮!你結婚了嗎?)這種問題會不經意間造成尷尬局面的產生。
上述情況反映出大學生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眾多問題。著名的語言學家Widdowson指出,“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教學要求一種教學方法,把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結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加強基礎語言知識傳授和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實用能力。
二、英語口語教學對策
1 .了解學生的口語水平,選擇適當的口語練習內容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我們在課堂上往往只是提供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自由交談。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學生沒有接受充分的可理解輸入,拿什么去說呢?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規律,圍繞功能或跨文化主題,先輸入后輸出,使接受和產出達到某種均衡,使學生在提高口語的同時,綜合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面對口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首先應掌握學生的真實口語狀況,然后選擇恰當的口語材料。材料內容不要太難也不要過于簡單。如果選材的難度太大,就會使學生對練習望而卻步,感覺自己的水平和要求相差太遠,就會自動放棄。久而久之使學生喪失興趣、自信,學習熱情自然就消退了。相反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就會感覺什么都學不到,失去學習興趣。所以選擇材料的難度應該主要面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也就是說選擇比學生現有水平略高一些的練習材料,這樣學生在理解部分內容的同時對于新知識的渴望強烈,就會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此外還需兼顧內容的趣味性和現實關聯性,注重學生對語言內容和意義的理解,而并非語言形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語言,這樣的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2.熟練掌握句型,活用單詞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學生知識量小的問題,首先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句型,在掌握地道句型的基礎上活用單詞,以句型作為口語練習的最小單位,才能達到口語表達的最高境界。例如:當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有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miss you(我想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im,your father等。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對方聽不懂I miss you,肯定也聽不懂I miss him。如果替換為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掌握了足夠的句型和詞匯,學生自信心自然就增強了,也就更愿意開口說英語了。
3.創造語言環境
語言環境是可以創造的。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不要怕犯錯誤,不要怕別人笑話”的思想。要爭取一切機會講英語,和外國人講,和同學講,實在沒辦法的時候和自己講,例如可以將自己的說的話錄下來,再反復聽,糾正錯誤。其次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英美電影的片段或英文歌曲等,讓學生模仿。最后應注意把握好教師在課堂上的位置,教師不僅僅做一個課堂的控制者(controller),而且要承擔多種角色,如評價者(assessor)、活動組織者(organizer)、士氣鼓動者(prompter)、活動參與者(participant)、解疑者(resource)、輔導員(tutor)等,多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徹底擺脫“填鴨式”教學模式,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并想方設法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4.加強文化導入,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口語是一種需要迅速反應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無法當場查閱資料或詞典,因而更加需要跨文化語境交際訓練。語境(context)有三個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分別稱為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上下文語境(linguistic context)??缥幕Z境體現于上述三個層面。如果讓學生達到用口語交際“得體”的程度,除了詞匯和語法的基礎以外,還必須考慮跨文化語境要素,因為在任何的真實交際中,交際雙方都必須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
鑒于此,教學過程中應設計導入文化知識,設計語言情景,從而充分體現這些跨文化交際要素。教師在課堂中導入西方文化時,應注意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與大學生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文化教學要與語言交際相結合,使學生感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可理解,不抽象,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此外,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充分利用學生在課余的可支配時間,引導他們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然,語言的各項技能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我們可能在實際教學中較為突出某一項或幾項技能,但卻不能脫離或避開其他技能?,F代大學英語教學培養的是實用性人才,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并引導學生,把教與學的重點轉到口語教學中來。同時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并給他們創造有利的條件,使學生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大膽去說,不拘小節,敢于亮出自己還不太完美的英語,不怕出丑,這樣才能得到實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華東,欒述文,袁洪嬋.新世紀英語口語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爽.合作學習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與財富,2009(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