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以班風、學風、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輿論氛圍為準繩組織起來的一個基層單位,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載體。當前社會對人才數量的需求在增長,更要求人才的素質不斷提高。而高校承擔著如何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塑造和提高的責任,其中班級環境是否和諧對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所謂和諧的班級,就要讓班級成員能夠在其中愉悅、順暢地生活、學習,并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項集體活動,從而促進自身獲得全面發展。
一、和諧班級的內涵
在我國古代,孔子強調“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提倡實現“我”“人”和“物”之間的和諧。孟子認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是說實現自身與他人的和諧。在現代,有人把平衡、穩定的狀態稱為和諧。筆者認為,和諧是整體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合作。系統要正常發展首先應強調“和”,即各個組成要素、各項制度的確立都要符合規律。其次要強調“諧”,即系統的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合作、協調運轉,最后達到“諧”與“和”的有效結合和互動。和諧班級是指教師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為學生服務的宗旨,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教學組織。在和諧班級里,教師要改變原有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日常情境中不斷與學生互動,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之間則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班級內外各種關系和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高校構建和諧班級的重大意義
1.有利于滿足個體成員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所謂歸屬感和成就感,就是個體成員對所在的集體有認同、喜愛和依戀的心理感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家庭、工作單位、某個協會或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感,獲得安全感。而班級恰好為個體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群體。在班集體內,個體成員可以與同班同學建立起聯系,獲得友情與支持。特別是當群體受到外在攻擊或爭奪集體榮譽的時候,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周曉虹教授的研究表明,影響個體成員歸屬感和成就感的主要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個體成員對所在集體的滿意度;二是個體成員對所在集體的認同程度,即個體成員是否愿意把自己看成是這一亞文化群體的成員及集體生活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其對集體的喜愛和依戀程度;三是個體成員在集體內的社會關系,一般來說,個體成員在集體內的同事、朋友越多,其集體歸屬感也就越強;四是個體成員對集體活動的參與;五是個體成員在集體內的生活年限,就一般而言,個體在集體內居住年限越長,其社會關系就越廣泛、越深厚,其集體歸屬感就越強。所以,構建和諧的班集體有利于滿足個體成員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促進其健康成長。
2.有利于增進和改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相互關系,是人際關系在教育領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映。良好、協調的師生關系是有效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必要條件。在我國古代,很多思想家、教育家早已對師生關系有過精辟的論述和成功的實踐。在春秋時代,孔子對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從而贏得學生的敬仰與尊重。在戰國時代,荀子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為喻,鼓勵學生后來居上,超過老師。唐朝的韓愈在《師說》中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都闡明了師生相互切磋、教學相長的道理和能者為師的原則,反映出我國古代師生關系中的民主性和科學性。這些教育遺產的確值得我們去借鑒、繼承和發揚。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讓教師感到滿意,讓學生感受到幸福,從而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
3.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十七大報告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我們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而社會的和諧發展、教育的和諧發展與人的和諧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會所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和諧的教育又要在和諧的校園中實現,和諧發展的校園需要和諧的班集體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構建和諧班級意義重大。
三、當前高校和諧班級構建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班級淡化癥”極為普遍,班級和諧建設漸行漸遠
近年來,班級缺乏凝聚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班級淡化癥”極為普遍,班級和諧建設也有漸行漸遠的趨勢。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缺失,漸漸淡化了班級概念,導致班級活動開展不起來。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在畢業時居然叫不出同班同學的名字……這些現象成為建設班級和諧的重要阻礙,同時也是當前高校育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難題。
與中學時代相比,大學里的班級沒有固定的教室,只是按課表上課,同學們自主選擇座位。雖然學生的自主性加強了,但同學們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卻減少了,同學感情也很難建立起來。此外,班級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都有很大的差異,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這也給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團結帶來不小的困難。在班級中,總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同學,有的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感到自卑,有的是因個性突出所以不合群,有的則是轉系生或插班生,是難以融入班級的成員。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處理,往往會造成班級氣氛不和諧,大型集體活動很難開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班級缺乏凝聚力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正常生活和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2.班主任工作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2007年10月,廣東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的翁禮成教授曾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等8所廣東高校的266名班主任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266名班主任當中僅有33名是“志愿”當班主任。在回答“您對擔任班主任的喜愛程度”的問題時,只有179名班主任選擇“非常喜歡”或“喜歡”,占68.3%。可見目前班主任對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不強和欠缺熱情的現狀。這與教育部關于培養“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德才兼備、樂于奉獻、潛心教書育人、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班主任隊伍的要求相去甚遠,也給建立和諧班級帶來困難。
3.學生之間存在不少矛盾與沖突
一個班集體是由學生個體凝聚而成。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對這些“小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形成隱患,阻礙班級團結的順利實現。
(1)特定群體造成的矛盾。一是貧困生。經濟上的窘迫使貧困生有著比同齡人更坎坷的命運和更艱難的求學路,更早品嘗過社會上的酸甜苦辣。自尊與自卑的矛盾、渴望友情與孤獨敏感的矛盾等情緒經常困擾他們。二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大學生處于個體心理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他們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還不完善,加上社會經濟的轉型、學習生活環境的變遷、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學習與就業的競爭等一系列問題,使許多大學生出現心理不適應。三是學業困難的學生。學業困難學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學習態度也比較刻苦,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別人的學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回報不成比例,加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自身的焦慮或煩躁情緒很強。總體來說,這些學生比較容易同周圍人群發生交往沖突。
(2)特殊時期發生的矛盾。一是在評選優秀時。學校或院系在評優時所定的標準往往只具有指導性,很多班級都是通過民意選舉完成評選,有的班里因此容易出現小團體,拉票、賄票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班級的和諧。二是在組織發展黨員時。各高校均有自己發展黨員的標準和程序,然而當達到發展標準的人數超過了分配給各班的名額時,往往也需要由班級內同學來投票表決。這時矛盾就會出現。這些矛盾歸根到底都和學生的個人利益相關,如處理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班集體的團結。
4.師生關系發生的微妙變化
俗話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生群體中不乏那種平時學習比較懶散的人。而想在考試中拿高分,僅靠幾天的突擊學習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作弊的風險系數又太高。于是一些學生就想到與老師“搞好關系”。比如在課堂上熱情地套近乎、課后積極“聯絡感情”、考試前后頻繁打電話,努力通過這些方式來博得老師的好感,以獲得考試分數的提高。應當說,大多數老師不僅不會欣賞這種學生,反而會覺得他們存在品質上的問題,但同時也不排除極個別老師會有違背師德的舉止。因為在現階段,各科老師都要通過教務處的“教師評估”,是否受學生歡迎也成為一些院校對教師的考核規則。那些平時與學生相處融洽、教學質量過硬的老師當然是“真金不怕火煉”,而一些課堂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枯燥,或講課不吸引學生的老師可能會難過此“關”。為了應付考核,一些老師就不得不想方設法,把考試復習課變成了“劃范圍”。另一種情況是極少數老師因為平時上課進度較慢,沒有按時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因而達不到考核標準,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不得不通過告訴學生題目甚至答案的方法來保證自己的學生多數能通過考試。
四、高校構建和諧班級的途徑
1.加強民主制度建設,為構建和諧班級創造前提條件
民主管理是和諧班級的基礎。從制度制定到活動開展,班主任都不應居高臨下地充當命令的發布者,而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
(1)制度自己訂。班紀班規的民主制訂是民主決策的重要內容。學生自己參與制訂的班紀班規,比教師的說教和命令更有效。可先由學生參照學校的規章制度,結合本班實際情況起草,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最后擬出草案,再在班上進行討論和修訂并最終完成。這樣的過程可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還能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民主素質。
(2)目標自己擬。制定班級目標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規劃班級的未來,使集體生活充滿活力。班級目標可以具體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班主任要善于將集體目標逐步轉化為每個成員的精神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認識、情感行動體現在集體要求當中。
(3)問題自己解決。班主任應該對學生放權,通過集體輿論把管理者的教育意愿表達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到集體對他們的關注和監督,想到自己與集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讓學生自己參與問題的解決處理也是民主精神的重要體現。
(4)活動自己組織。班級活動的實施應以“體驗教育”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和參與性。使其明白道理、養成品質、鍛煉能力,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應豐富多彩,要適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滿足他們渴求知識、抒發情感、關心社會等多方面的需要。
2.大力開展文體活動,增強班級成員的凝聚力和集體意識
(1)建設和諧文化氛圍。可以利用黑板報、墻報、宣傳欄、書畫作品等形式來營造具有本班特色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產生暗示效應,陶冶學生的身心。教師應盡可能讓不同起點、不同價值追求的學生都有實現自我的機會和空間。除了學校開展的活動外,班級內部也可以開展各種全班同學都能參與的活動,如籃球賽、足球賽、歌詠比賽、詩歌朗誦等等。以此促進感情交流,激發集體榮譽感,使班級的整體性增強。
(2)樹立健康班級輿論。當學生中間出現不文明、不理性的行為時,要利用班級輿論促使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調整自己的言行。應該提升主題班會的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和實效性,不一定要拘泥于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班主任或輔導員可以隨時隨地針對某一現象或某一理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同時要充分調動班委會、團支部,組織形式創新的、有特色的班會或團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個性。要構建和諧班級,就必須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師生生活在一種互相理解、尊重、關懷、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
班集體是每個學生顯示才能的天地,也是造就人才的課堂。要尊重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精神,從而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積極參與的幸福感、自豪感與成就感。
3.加強班干部隊伍建設,努力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大海航行靠舵手,班級管理靠班干。”大學的班級不再像初、高中那樣凡事都由老師決定,對于有獨立思想的大學生來說,渴望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去發揮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應該給予他們一個自我管理的環境。輔導員、班主任應當做出正確引導,適當監督即可,因此學生管理者的個人素質和學生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就決定了整個班級的發展方向。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產生班干、團干是一個關鍵步驟。任命班干部簡單易行,但專制色彩較濃,選舉班干部看似麻煩,但代表了學生的要求和利益,使民主精神得以體現。而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班干部、團干部今后的工作也容易得到全班同學的支持。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班級的保障。班主任要與學生亦師亦友,把自己視為班級中的一員,和全班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從而使班級管理既民主又科學、既嚴謹又生動。要把管理的過程看成是交流溝通的過程。當學生犯了錯誤時,不要簡單粗暴地訓斥或是空洞地說教,而要以真誠的愛心、持久的耐心來與學生溝通。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和潛能,所以對不同的學生必須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公正公平,一視同仁。以賞識激發學生的自信、以理性引導學生的個性、以寬容對待學生的不足、以尊重塑造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個人最大潛能,爭取自身的全面發展。
4.推進和諧校園建設,為構建和諧班級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高校中的人際關系具體涉及到領導之間、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等環節,要建設和諧校園就必須處理好這幾方面的關系,使建設和諧校園的辦學理念變成全校師生的共同追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為構建和諧班級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要建設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班子成員要識大體、顧大局;講政治、講正氣、講原則,以學校發展為己任。要加強領導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設,發揮集體領導的智慧;同時要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的工作熱情,使工作效能最大化。
二要建設團結合作的教師隊伍。教師間的團結合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領導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時候,要注意讓教工在寬容、公平和公正的和諧氛圍中互相學習、競爭,共同提高;從而獲得效益的整體提升。不同學科的教師要打破學科壁壘,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改變自己單一的知識結構,走綜合型教師發展之路。
三要促進學校與家庭的良好關系。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積極健康、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但由于個人文化水平和性格修養的問題,有的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方式不理解、不配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存在不和諧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現象,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應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庭訪問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經常性聯系,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子女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參考文獻:
[1]翁禮成,高岳侖.關于高校和諧班級構建的調查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
[2]陸桂英.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8(1).
[3]王化凱.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對象[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
[4]陳強,李琳琳.試論和諧班級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4).
[5]陳國梁.高校構建班級文化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