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像一雙無形的手,對他們的職業和未來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并成為導致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產生的根本因素。我們要通過分析目前高職學院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總體圖景,挖掘問題、找出癥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更為全面準確的資料基礎。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總體圖景
1.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社會背景
(1)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教育氛圍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這表明全黨正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希望以此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必然會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和折射。一個積極健康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導向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會為高職院校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氛圍。
(2)全球化背景下開放的心態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要通過教育培養擁有全球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的人才,要理性對待國際競爭與合作、生態環境、多元文化、和平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關心人類的共同發展。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現代化、網絡的普及以及跨國公司業務的擴展,高職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必須擁有良好、開放的心態才能應對。
(3)趨于完善的政策環境
我國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應當利用各種經濟的、法律的宏觀調控手段來縮小由市場經濟體制造成的過大的收入差距,并制定各種政策法規以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公平的就業市場,為大學生樹立公平競爭的職業價值觀創造條件;二是通過制定政策,發揮利益調節和刺激功能,對那些能以國家利益為重、自愿到國家急需的崗位工作的大學生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用最有說服力的現實來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三是建立創業扶持體系,建立促進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激勵機制,為創業者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為自主創業開辟道路。
2.高職院校為職業價值觀培養構建的基本框架
從組織機構上來看,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針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機構,部分學校中已經形成了以學校領導、就業指導辦公室或就業指導中心、輔導員或班主任組成的機構體系,這為在就業指導中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組織保證。從課程設置上來看,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內已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就業指導教育,將就業指導課作為必修課,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選修課或必選課列入教學計劃,為職業價值觀培養提供了教學條件。從職業教育內容上來看,主要是關于就業政策的介紹、就業應聘技巧的訓練等的初步指導,已經涉及到了對職業的認識,也包括一些關于勞動價值、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內容,可以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索職業價值;從教育途徑與方法上來看,主要有課堂教學、頂崗實習、社會實踐活動、專題講座等教育形式,學生可以通過實踐、體驗與反思形成對職業價值的正確看法。
3.高職院校教師對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態度
職業價值觀教育中最有效的工具是教師。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對于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態度并不一致。有部分教師認為高職學院的學生不需要接受職業價值觀培養,將來可以讓企業來做崗前培訓;還有部分教師認為職業價值觀培養應該交給“兩課”教師負責;而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和輔導員老師大多認為職業價值觀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事實上,長期以來“兩課”教師一直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培養,但教學內容上偏重于理論知識,并且更多地強調道德層面的教育,與專業課教師互不進行業務交流,在教學上各管一攤,人為地造成了職業價值觀培養方面理論與實際的“兩張皮”現象:“兩課”教師不熟悉自己所面對的高職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能促進學生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價值觀,而專業課教師大多數只專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重視與現實的職業價值觀建立起聯系,很多人沒有把價值觀教育看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職業價值觀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認為:“僅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藝徒培訓,不能稱之為職業教育。因此,在職業教育中進行“精神的陶冶”,促進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但在目前,我國高職學院的職業價值觀培養起步較晚,還處于探索階段,顯然還沒有實現“精神的陶冶”的效果。有些高職學生在就業后表現出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等都相對較弱,不但自己為之苦惱困惑,也不能令用人單位滿意。具體原因歸納如下:
1.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定位不高
職業現實對人才價值內涵的側重要求決定著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地位和內容。近幾年我國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迅猛發展,正在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個別學校的辦學目標十分短視,急功近利。把職業教育只等同于技能培育,而忽視職業能力特別是核心能力或關鍵能力的培育,更忽視職業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建立在“就業導向”上的教育目標往往只注重“落實上崗”“馬上有工作”,而“能力本位”的教學課程往往只注重“能勝任”的基本要求。對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定位不高,甚至淡化其應有的位置,這是造成學生就業后各種不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應該說,在辦學的初級階段,院校的生存壓力很大,“謀生為先”可以理解。但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要能夠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就必須有對職業教育目標和職業人才規格的準確把握,加強對職業人才職業價值觀的培育。
2.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內容比較粗疏
高職學院職業價值觀培養內容粗疏,趨同性強,沒有特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接受的是道德層面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比如要“愛崗敬業、團結互助、熱愛集體”等。這些固然是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內容,而且品德境界較高,但在教育中很少從實際職場處事的角度來闡述這些品質,沒有聯系實際,內容也不豐富,難免使學生覺得“假、大、空”。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也很陳舊。傳統的職業價值觀培養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學中只重視內容和技能,而忽略發展學生做出價值判斷、抉擇和行動的能力;培養的目的就是幫助個體找到一份工作,滿足提高就業率的需求。對于培養成敗的衡量標準也很模糊。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成果的確很難量化,也難以制定標準,但沒有衡量標準或標準模糊,將會很難指導具體的培養工作。
3.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途徑單一
在職業價值觀培養的途徑方面,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中基本還延續使用著以“兩課”教學為主渠道的傳統德育教學模式,教學停留在灌輸和說教的層面上,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意無意地把學生這一主體看作是被教育者和被矯正的對象,進而削弱了教育效果。同時由于實施的是重政治說教輕情感體驗的德育,使學生往往對價值觀培養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不少學校除了“兩課”以外基本沒有明確的培養體系,而“兩課”課程體系作為公共課,并不能有效覆蓋對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而就業指導中心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也獨立于學院的其他部門,對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途徑仍然主要依靠課時不多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
由此可見,由于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定位不高、內容粗放、途徑單一,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效果欠佳。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高職畢業生的社會認同度低,很多人不清楚本科生、專科(高職)、中職生的不同,看不到高職教育的特色,具體就業時高職畢業生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兩面夾擊”的尷尬境地;二是學生自我效能感不強,大部分學生不了解、不熟悉現代職業崗位對從業者在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對諸如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團隊精神、可持續發展等價值觀念的尊重和理解不夠,而是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對經濟利益、投機取巧、社會人際關系過分熱衷,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競爭力提升和發展空間拓展容易產生阻礙。
對于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學生的價值觀培養無論在定位、內容、方法還是取得的實際效果方面都還難以令人滿意,特別是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認同。我們要認真研究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基本理論,將職業價值觀培養納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以全新的方式構建職業價值觀的培養體系,探索價值觀教育的新方式方法,使之適應職業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帶來的變革,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真正成為具有正確職業價值觀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高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與實驗[J].教育研究,1998(5).
[2]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李紅.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高職價值觀教育[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5(5).
[4]翟海魂.職業價值觀教育:職業教育的核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8).
[5]唐永澤.高職院校尤其應當重視和加強職業觀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