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稱,師生關系也是教師教育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師生關系因為種種因素漸行漸遠甚至形成鴻溝,引起了許多人的憂慮。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哈羅設計別具一格的羅猴研究。哈洛制造了兩種假母猴代替真母猴。一個是由金屬絲構成的圓筒,稱“金屬母猴”,另一個是在圓筒外面蓋上一層柔軟的毛巾布,稱“布母猴”。兩個母猴都裝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籠子的設計是可讓幼猴自己在兩個“母猴”間自由選擇接近哪一個。實驗結果是,無論布母猴是否供應食物,幼猴除了吃奶的時間之外,大部分時間是與布母猴在一起度過。[1]哈羅實驗不僅讓人們看到幼猴與母猴之間的關系,也讓人聯想起當今高校師生關系的冰冷的現狀,更為我們解決當前冰冷的高校師生關系帶來了一些啟示。
一、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
當代的高校師生關系中,面對的是一個更加特殊的群體:“80后”“90后”大學生,在多元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群體,使當前的師生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1.師生間的業務關系
師生之間的業務關系,是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別充當一定的活動角色,組成師生雙邊的活動共同體,形成角色分工合作的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生者,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與精神境界,這是古人對師生的角色定位。而當今的師生角色卻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師科研任務及生活的壓力增大。部分教師僅僅是在“授業”,而對于傳統的“傳道”和“解惑”則無暇顧及,學生也是為了得到學分,拿到畢業證,帶著功利的目的去學習,因而缺少必要的置疑和探究精神;二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作為知識供給方的教師其實只能夠供給知識市場中極小部分知識,網絡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生可以在網絡中暢游,尋找適合自己的信息資源,而這一點,高校教師很難做到,當學生遇到問題,更多的是想到去“百度一下”,而不是教師;三是師生所關注的知識出現斷裂。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當今在校大學生關心的大多是與他們切身利益、直接利益相關以及與社會流行文化相關的那部分知識,我們的大學則依然在教授公認的經典理論和知識。知識本來是大學師生之間最基本的交流媒介,現在這個媒介差不多斷裂成了兩條不能交錯的平行線,師生關系也就出現陌如路人的尷尬局面。[2]
2.師生間的倫理關系
師生間的倫理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組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各自要遵循一定的倫理責任,也享有一定的道義權利。良性師生關系的基點正是教育的倫理本性。從根本上說,教育是在價值理想激勵下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是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的統一。然而,受多元文化和經濟本位的影響,現在高校師生倫理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尊道”而“尊師”受到沖擊與挑戰。在信息時代高校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教師知識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由于知識的壟斷性的喪失,傳統的“師道尊嚴”也同樣受到了沖擊;二是受經濟本位的影響。無論是學生方面還是教師方面,他們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功利目的來學或教的,學生是本著功利目的來上學,只要考試不掛科,則萬事大吉,對老師的話漠然置之,教師是本著功利目的來教授、搞科研、應付教學,而很少關注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3.師生間的情感關系
情感關系是老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自然形成的態度和感情上的聯系。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紐帶和基礎,也是溝通和交流的重要目的。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成年人之間的關系,雙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在教育和科研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但是,從整體上來說,目前高校師生情感關系的狀況難以令人滿意。一是當前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激烈,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及教師職業成就的模糊性,使教師面臨著諸多的壓力和不安全感,相當多的教師因不能順利應對壓力而產生職業倦怠,對工作失去熱情,與學生交往的態度冷漠機械;二是部分教師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學上,導致教學無法滿足大學生的要求。學生對教師的知識儲備、人格魅力產生懷疑,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使師生關系出現某種程度的疏離;三是學生方面,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交了高額的學費來上學,與學校形成了一種商業化的交易關系,學生一般對學校沒有太多的感情依賴,只在乎高校可以給他們的回報有多少。老師不認識學生,學生不認識老師,師生之情的缺失,使得學生對老師缺乏必要的信任尊重,沒有敬畏感,老師也因此對職業沒有神圣感,造成惡性循環。
二、人文關懷下的師生關系建構
哈羅實驗不僅讓人們看到幼猴與母猴之間的關系,也在另一個方面提供了解決當前冰冷的高校師生關系的途徑。高校師生關系的構建需要人文關懷貫穿在整個教育之中,互尊互愛是師生關系改變的起點,默性知識是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精神和情感的交流維系是師生關系重要紐帶。
1.“互尊互愛”是師生關系改變的起點
能否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主要取決于教師,充滿人文關懷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獲得尊重是每個人的內心需求。“所謂尊重教育,就是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進而培養能夠尊重他人,具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強性格的學生群體。”[3]在高校,實施尊重教育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相信學生、全面支持和培養學生,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需要作為開展教學和工作的出發點,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學生也要尊師重教,要理解教師的職業,尊重教師的人格,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其次,在教育中,教師要把“愛”貫穿在整個教育之中。教師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本職工作,關愛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人格,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老師心系學生,學生就會心系集體,學生也就會心系學校和老師。作為大學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也要學會感恩,把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化作實際的行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學好學科知識。
2.默性知識是構建師生關系的基礎
知識存在著默性知識和編程知識的區分。[4]編程知識能夠為現代的數字技術充分表達,也能夠反復使用。默性知識具有高度個性化特征,例如人的主觀、直覺或者預感之類的,更多地根植于個人的行為、理想、經驗中,并具有即刻生產的特征,僅能夠在實踐中進行交流。由于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大學作為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高校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了一定的消解,在大學生的求知過程中,教師僅僅是作為學習者團體中的一個平等的成員。伴隨著教師知識權威的消解,教師主體性得到了豐富,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者、信息提供者、效果促進者、組織和管理者、伙伴關系、幫助者[5]。應該說,師道尊嚴的塑造出現了新的特征或者方式,知識市場背景下,教師的師道尊嚴和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在促進學生將信息向知識、智慧轉化的過程中得以塑造。在學生解讀世界這個情景中,教師不是外在于學生情景,而是與學生所在的情景共存,在這種情景中教授與學生都獲得不同類型的知識。作為教師,不是去傳授信息或者編程知識,這種權威已經被消解,而是要從默性知識的傳授、培養方面來塑造權威:培養對世界的興趣;發現學生的潛能;培養認識世界的獨特眼光;鼓勵和促進創新。
3.精神和情感的交流是維系師生關系的重要紐帶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6]只有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傳統的教學、德育、管理中,師生的交流基本是處于單向,老師是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基本上沒有對話,教育是權威的代表,擁有話語的霸權。
充滿人文關懷的師生關系需要加強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師生雙方都要真誠、熱情。大學,師生更應該加強精神上的交流。學業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而非單向的灌輸關系。教師不應該以權威自居,而應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發掘理論課中的人文精神,實行情感教學、愉快教學,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批判懷疑意識,讓學生以好奇心和創新力進入課堂。要友好地和學生對話,以個別方式檢查學生的活動,以增進對學生的了解,了解和記住學生的名字和稱呼,與學生分享歡笑和幽默,去分享他們的文化,理解他們的文化,培養學生對學習成績的自豪感。
在生活中學會欣賞學生,課外遇到學生主動打招呼。休息和用餐時和學生進行聊天,對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要表現出興趣。留意困難學生,做好貧困生的幫扶工作。尋找合適的機會和學生父母建立關系,了解學生的不同環境,理解學生的生活方式,真誠地面對學生所面對的問題,理解學生的閑暇愛好。這樣,大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親切的溝通和交往中,得到感情上的滿足,最直觀地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內心生發出對教師和教育的信賴。他們會因為感激和信任教師而樂意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愿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建議,同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李丹.兒童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7.
[2]尤小立.知識斷裂引發師生關系畸變[N].科學時報,2009-01-20.
[3]蘇鵬.找準和諧師生關系的坐標[N].中國教育報,2007-09-18.
[4]郝文武.師生主體間性建構的哲學基礎和實踐策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5-21.
[5]陳琦.教師培訓——信息技術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6][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