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禮儀教育,進一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養”,是浙江“推進文化大省建設”、實施“文化建設八大工程”之文明素質工程的亮點和核心內容。[1]大學生是當今社會中的一個年輕群體,在他們身上表現出的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品質,還有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然而隨著社會上利己主義思想的泛濫,在一些大學生身上也出現了不識禮、不守禮、不行禮、不尚禮等不良現象。這些現象雖然未成風氣,卻也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形象。
大學生禮儀文明素養教育中存在著哪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何種手段可以提升大學生禮儀素養?基于上述問題,筆者進行了半年多的調查訪談和實地觀察,本文將梳理和總結相關實證研究,提出針對大學生公民群體禮儀文明行為的要素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對其基本成因進行分析,并嘗試為浙江文化大省建設的公民素養工程提供相關建議。
一、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現狀
本次調查以“當前大學生禮儀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的主要表現”為主題,在浙江杭州的八所高校(浙江傳媒學院、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中進行,共發出調查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0份,有效率達95%。調查顯示,現今部分大學生的禮儀文明素養不容樂觀,存在著禮儀修養表現與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層次不對等的情況。具體體現在個人修養、社會交往、生活行為細節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場合出現大吃大喝、亂扔雜物、高聲談笑等缺少自我約束的失禮行為;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禮儀;追求個人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絕對“自我”,把禮儀規范看做對個人自由的束縛;在校園內不問候長輩、不謙讓同學、不尊重師長;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學把無視校紀校規、行為放縱任性、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看成是“個性”;強烈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尊重別人,難以與別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此類行為與禮儀修養和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部分大學生的行為失范和道德滑坡已經成為新的“社會病”。
二、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成因
1.道德意識淡薄。調查顯示,在回答“如何看待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時,只有10.8%的人選擇“這是知識偷盜行為,我極力反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有24%的人選擇“其他同學都作弊,我也不例外,否則被認為是脫離群眾,自命清高”;有30%的人選擇“我覺得這很正常,反正抓到也不會開除,能夠作弊而不被發現是我的本事”;另外35%的人選擇“這樣做總有原因吧,我能理解,但我不會如此”。在對課堂違紀情況的調查中,332人(包括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承認有不同程度的違規。可見道德修養的缺失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制約了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展。
2.禮儀踐行能力欠佳。禮儀的修養在于內外兼修。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里說的“質”是指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文”是指人的外在裝飾。孔子認為,一個人缺乏外表的修飾就顯得粗野。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內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如遇人不知如何致意、不會微笑、不會握手、不會問候,這就是“知禮”而不會“行禮”,禮儀意識與禮儀行為的不和諧,即禮儀動機與行為方式及效果之間相脫節和矛盾。可見大學生文明禮儀修養嚴重匱乏的現狀與我國素有的“禮儀之邦”的美譽相去甚遠。
3.知識結構的失衡。長期以來,社會上還存在著很深的“重理輕文”的偏見,基礎教育生態環境失衡。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長又走入了學外語、學繪畫、學拉琴的誤區。許多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差,寫文章病句連篇,說話很難切入主題,缺乏基本的交往表達能力,嚴重影響了人際溝通。
4.對文化差異缺乏辨證認識。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主要有稱謂稱呼、交際語言、禁忌習俗、日常行為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的年齡、婚姻狀況、收入等,而西方人則認為這些是隱私,不宜直接詢問。西方人認為中國人親屬之間過于親近,中國人則認為西方人家庭觀念不強。東方人看重人際關系,而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這些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有時在涉外交往中會導致溝通的隔閡。
三、推進大學生禮儀文明素養工程的建議
禮儀作為協調人際關系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形式,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論這些具體的禮儀形式多么繁雜,也不論它們之間有多少千差萬別,都同樣需要相應的禮儀要素來支撐禮儀交往的實施。這些要素分別是禮儀主體(禮儀活動的操作者和實施者)、禮儀客體(禮儀活動的指向者和承受者)、禮儀媒體(禮儀活動所依托的溝通媒介,包括主持者和參與者的儀容儀態、服飾、器物)以及禮儀環境(禮儀活動得以進行的特定的時空條件)。[2]在禮儀實施過程中,沒有禮儀主體,禮儀活動就無法進行;沒有禮儀客體,禮儀就無從談起;沒有禮儀媒介,禮儀信息就無法表達;不講究禮儀環境,禮儀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在這其中禮儀環境是最具動態性的要素,而禮儀媒體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重要紐帶。禮儀主體的施禮能力和禮儀客體的受禮能力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規范訓練才能提升。因此文明的社會要用制度來保證人際交流互動中的禮節。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禮儀要素與禮儀規范的統一。禮儀要素是實施禮儀交際的載體,而具體的禮儀規范是交際的核心。沒有禮儀要素的禮儀交際模式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個人和組織基礎,會失去輻射性的功能,也不能作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沒有了具體體現社會傳統文化的禮儀規范,禮儀要素就得不到來自傳統和習俗的思想資源,即使強制建立也難以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和接受。
禮儀應當是人類為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公共倫理的體現,是一個人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它不僅體現個人的素質,還體現了民族、國家的素質。人性是倫理基礎建設的核心。應當加強大學生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和美學等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做人講誠信、做事守承諾、胸懷寬容、拒斥淺薄都是社會的基本倫理規范。而“一言一行”是禮儀交際表達的載體,大學生應當從小處著眼,掌握基本的禮儀常識:見人要主動問候、在公共場合要謙讓他人、在校園內要尊重師長……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細節,都會組成一個人的外在形象。禮儀習慣的養成應該是由外到內、由低到高的一個漸變的生活化過程。在初期可以通過加強禮儀訓練,讓大學生懂得儀表、服飾、舉止和言談這些“小節”的重要性。個人的文明程度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時也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通過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也是培養他們與社會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成為新一代的生力軍。”是浙江高校對當前文化大省建設大背景的回應。然而高校管理中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職業素養質量保證體系來生成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產出的質量標準,也還沒有建立起對德育素養過程進行觀察和評估的有效機制;另一方面,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不是象牙塔,社會上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大學的精神價值傳統和自我形象塑造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市場的功利化傾向與大學自身的學術規律、市場的多變需求與大學相對穩定的知識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和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因此大學生的禮儀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僅僅靠校園內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倡導社會禮儀的根本目標是要教育、引導全體公民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范,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養成人們文明的行為習慣,促使良好社會風尚形成,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努力推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目前,我們常用的禮儀行為理論還主要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文化和西方的現代社交禮儀,其產生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經濟與社會發展階段等都與我們目前的情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將禮儀文化理論有效地嫁接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理論中來,讓它能與時俱進,體現出創造與發揮、創造與發展的脈絡?而現有的禮儀文化理論及其實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從個人素養到具體交流溝通這一縱向領域內。今后的大學生禮儀文明素養研究應涉及高校環境與校園文化、不同類型高校、不同職業成長階段的關系等方面,并重點探討禮儀文化理論中各種情境下的有效互動模式、禮儀素養中的組織行為、組織學習、組織公關與組織創新以及社會公眾行為等問題。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文明素質工程》等八項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zhejiang.gov.cn/gb/zjnew/node3/node22/node171/node413/node3394/node3397/userobject9ai48570.html,2006-02-06
[2]姚偉,孔玉芝.現代禮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