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要措施。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構成了我們時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課程是落實德育、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完整的德育學科的諸課程,不僅是狹義的專設德育學科課程,而是廣義的課程,還包括活動課程、隱性課程。因此,筆者就專設德育課程、活動課程以及隱性課程等方面課程建設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初步探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開展,努力為學校德育工作開創一個新局面。
一、專設德育課程建設
專設德育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筆者認為應著重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
專設德育課程建設,首要的任務就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最關鍵的就是要下決心摒棄“應試教育”的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而且,由于素質的整體性,所以素質教育特別強調人的發展的整體水平,其著重點是學會做人、如何明理、如何學習和如何發展。因此,德育課教學中要更新教育觀念,就應該堅持“全面性”原則,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生動活潑地得到全面發展。
此外,專設德育課程建設還應不斷完善教育內容。構成受教育者成才的素質是一個以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為基本框架的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變動性的有機整體。而就思想道德素質系統講,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通過德育課程實施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切莫忽視“整體性”觀念,應在把握“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教育內容。但是就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而言,卻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殘缺其中的某一因素(如一定的理想、道德、意志、情感或法紀觀念等),都會形成思想道德素質的“木桶效應”。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可以實行彈性化課程體系,設置鄉土教材、選修課等方式來不斷完善教育內容,使學生開拓眼界,全面發展。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專設德育課程建設還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做到突出“主體性”原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圍繞有益于學生發展來進行,必須根據學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來組織教學,做好由“注入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單一式教學”向“多樣式教學”轉變。總之,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參與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有,要想真正實現德育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專設德育課程建設還必須考慮改革德育課程的考試方法,積極探索一條既能反映學生學習成績又能反映學生思想實際的評分標準的新思路,應始終做到體現出“綜合性”原則。
二、德育活動課程建設
德育活動課程有著學科課程無法實現的功能,與德育學科教育也有著很大的互補性,它們對學生道德品質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就素質教育背景下來看應更加注意德育活動課程的建設,這對規劃和建立完善的學校德育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但從目前課程設置的要求來看,德育活動課程的目標和要求仍然不明確,在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和學校進行的德育活動方面也缺乏應有的理論框架。因此,對如何進行德育活動課程目標設置及活動內容的構架等進行研究,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視能力的培養是新的課程計劃的重要特征,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得到了體現。由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活動為基礎,并且也只能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因而活動課程的提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培養目標上的這一轉變。德育活動課程應以培養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處理各種現實的道德情景的能力為目標。這種定位不僅符合活動課程實踐性、開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養的要求。可以說,培養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和處理各種現實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實是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能力結合起來了。
而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不應是過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動,也不應是德育學科課程的實踐補充,而應當依據德育活動課程目標來構架。這樣既可以達到與學科課程相互補充的目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動課程具有自身的邏輯性和課程體系,并改變目前許多學校德育活動課程開設的隨意性。德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必須考慮兩個方面:確定各種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種道德行為所包含的相應的行為技能和情感表達與體驗技能。也就是說,根據主題的需要及學生年級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題設計成具有前后銜接關系的系列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處理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在設計具體的德育活動過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種處理現實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這是最為復雜和困難的。一般來說,道德交往能力的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道德自律能力的培養、自我權益的維護能力等這幾方面是比較重要的。當然,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構成德育活動課程的內容,它們只是設計德育活動的線索。在具體的活動中,它們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解決具體的道德問題常常需要各種能力的結合。
此外,德育活動課程在形式上要注意創新,注重學生自主參與,讓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具體角色的扮演,逐步體驗自己應有的主體地位。為了保證德育活動目標有效達成,還應建立一系列運行機制,規范活動管理,以推動、維持、保障德育工作系統發展,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同時,還要不斷優化活動評價,促進全面發展。總之,德育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它反映了當今德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涉及到對群眾傳統德育課程內容、實施、管理及評價進行一系列的變革,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進一步完善。
三、德育隱性課程建設
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潛課程”等。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而言的,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學校課程體系。我們可以將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定義為:學校范圍內通過教育環境要素,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的互動與過濾有意或無意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性經驗。與顯性德育課程相比較,隱性德育課程具有自身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作用方式的潛在性與間接性;作用途徑的廣泛性與開放性;作用過程的無意性與滲透性;作用效果的非預期性與二重性;作用結果的體悟性與深刻性。根據隱性德育課程的這些特點,我們也能發現隱性德育課程在德育過程中發揮著顯性德育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學校的道德氛圍和集體輿論等隱性因素有助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鞏固。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德育的隱性課程建設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顯性德育課程與隱性德育課程的結合。我們強調凸顯隱性課程的德育功能并不是否認、排斥顯性德育課程,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顯性德育課程在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道德規范、倫理要求主要是通過顯性德育教育來傳遞的,忽視道德知識的灌輸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同樣,不注重隱性課程的潛移默化、注重個體覺悟,德育實效也不可能令人滿意。只有通過相互融合才可能獲得最佳的德育實效。
其次,充分發揮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學校的各種規章、守則、規范和組織都集中體現出學校領導者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學校管理體制是否民主、集體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合理與否等等,都將成為隱性德育課程的一部分。順便提及,沒有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并同意的一些守則規范本身就無視學生作為道德的主體,將會削弱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堅持性。因此,學校要在不斷完善學校的制度系統的同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給予學生自主設計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檢查、自主監督、自主評價的習慣和能力以及自主負責的態度,促進學生對學校制度的認同,處理好學校制度的科學性與制度的可行性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揮學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再次,優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它包括學校建筑布局、學校所處的自然環境、校舍的大小教室的空間安排、校訓標語以及教職員工的服飾、辦公室的布置等等。整潔安靜、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富有生機的校園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學生的精神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在優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的時候,要協調好經濟效益、審美價值與文化傳統三者的矛盾,從而營造出時尚中見質樸、現代中見寧靜、宏偉中見歷史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校園。
最后,培養富有特色、奮斗不息的校園精神。校園精神來源于對非制度精神文化的提升,它是指每一個學生生活于其中的學校內特定的風氣和氛圍,也是最富有滲透性的一種教育因素。它以校訓、校歌、校旗、校服、校史等特有的形式表現出來,也通過學校領導民主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師生的精神面貌、校風、學風、班風、集體輿論等體現出來,它是師生認同的價值觀與個性的反映,也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文明、進步、健康、蓬勃、富有特色、奮斗不息的校園精神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其所形成的彌漫于整個校園并體現了學校風范正氣的精神氛圍,具有啟迪、感化學生的作用。
隱性德育課程的德育功能具有兩重性,要使隱性課程達到理想效果,我們就要自覺地利用其積極因素,控制或消除其消極因素。在不斷改革顯性德育課程的同時,加強隱性德育課程的建設,擴充德育課程的內容,將為學校德育工作開拓新的德育課程研究的范圍與視野,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雅杰.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建立德育工作的新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2]朱小蔓.素質教育與德育[J].中國德育,2006(1).
[3]李覲.對德育課中實施素質教育著力點的思考[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1).
[4]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德育課題組.努力探索和構建德育工作新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2(2):29-31.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