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廣義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是指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精神文明。而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所特有的文化概念,一般來說,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物質文化,二是交往文化,三是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學校的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園和教室的空間安排等。交往文化是指學校范圍內在各種人際交往過程中已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等,特別強調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制度文化是指在學校中設立的制度。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學習關系密切的制度。因此,我們在討論校園文化的時候應當把它定義為廣義的文化。從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角度來看,我們對校園文化是否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有所懷疑,更為確切地說是對目前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懷疑,即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阻礙了其作用的發揮。因此,有必要采取新的參與式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式,它不但更有利于學生參與其中,也更有利于校園文化作用的發揮。
一、對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質疑
校園文化從課程范疇來看屬于隱性課程,而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比,對學生的影響是不系統的、無法預測的,它具有暗示性的特征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我們一般在討論校園文化應有作用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校園文化在實際中能否起到預期作用的問題。
舉個例子,校方為了提倡節約用水,特地在水龍頭旁邊的墻上張貼了一些標語,例如“用你的雙手拭去我的眼淚。”提醒學生用完水后要關緊水龍頭,但最后經常看到的依然是沒有關緊的水龍頭。這時我們就會對墻上這些標語的作用產生疑問,這也就是對學校有意安排的環境,即這種校園文化能否起作用產生疑問。是否可以說這些標語宣傳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起作用了?當然不是這樣。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在于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不是單向的活動,自上而下的建設方式不能引起學生的體驗。有學者認為:活動和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和信念的源泉。因此對于校園文化來說,要想取得預想中的效果也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誠如柯爾伯格所說:“使隱性課程變成一種正義的環境,以及在于正義和道德的理性的和口頭的討論使之變得明確起來。”[1]因此,校園文化中的動態部分更能對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明顯的作用。只有讓學生討論和參與,才能使校園文化的內容內化為個人的品德、價值觀和信念。
校園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特點,其中最能讓學生參與的是交往文化。交往文化在學生的交往中產生,也影響著學生自身。學生與學生之間采取的交往方式、體現出的交往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影響著學生的性格、品格的形成;而教師與教師的交往以及教師個人的行為則是學生熱衷于討論的話題,通過這些討論,教師的行為處事方式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相對來說,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在影響學生,但沒有這樣強的滲透作用。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作為隱性課程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與其建設方式是密切相關的。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導致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漸漸就忽視了校園文化的存在。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才能使學生意識到校園文化的意義,才能真正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
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指通過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提供機會,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思想觀點,形成新的認識,對自身的觀念、態度和行為做出反思和調整,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與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相比,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的職能部門起著主要的作用。例如:制定什么樣的制度、舉行什么活動,甚至教室的黑板報和校園內宣傳櫥窗的內容都是由學校決定的。最終導致學生對這種校園文化往往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而參與式的校園文化建設則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創造過程中,強調建設以學生為主體、適合學生趣味的文化。有研究者認為: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2]
2.不斷生成更新
校園文化并不僅僅是在傳遞已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生成一種新文化。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當中,校園的主流文化更多是學校聲音的表達,這種聲音是自上而下單向傳遞式的。而參與式的校園文化并不僅僅在傳遞一種權威或要求,更多的是在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或學生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發掘新的內涵。這種文化不只是對前人觀點的一種簡單重復和模仿,而且具有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環境的互動中生成的新形式和新內容。
3.貼近學習和生活
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采取的建設措施重在傳遞紀律觀念、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由于校方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代溝”,加之傳遞途徑的單一性,這樣的校園文化并不被學生所接受。而參與式的校園文化更加注重讓學生表達對校園生活的要求和學生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因此,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結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增進學生對學校職能規章的了解,并且可以使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要求,構建貼近學生現實的文化環境。
三、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與途徑
1.把握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
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建設是手段,參與也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參與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對于學校來說,校園文化不僅僅是指美化校園環境,而且要建設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校園媒體,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學生的交際能力、思考能力得到發展。
其次,要承認和給予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話語權。學校甚至教師都認為學校制度的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應該由學校或教師決定,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就是學生服從或尊敬老師,學生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對這些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認為學校和教師的言行就代表了“社會文化中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行為規范”。[3]而從實際過程來看,真正推動校園文化發展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只能起到指導作用。另外,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中,學校、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只強調自己的地位和權威是不能令學生信服的。因此,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就必須承認并給予學生話語權,在與學生的交流、探討中構建校園文化。
最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是良好校園文化形成的重要保證。學生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必須通過和教師的探討交流。良好的校園文化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只承認學生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地位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教師不是神圣不可質疑的權威,但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同樣是重要的。
2.實施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1)觀念的改變和宣傳。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學校和教師為中心。參與式的校園文化建設要轉變這種傳統觀念,發揮學生的作用,就先要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花大力氣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解放大家的思想。
(2)發動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機會參與。久而久之,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參與的自信不足、積極性不高。對此學校應該采用多種形式加以鼓勵引導。例如:學校要制定一項新的制度,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學生代表座談會(學生代表包括學生干部和普通學生,覆蓋面要廣)、各班級組織討論會等形式來征詢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機會。以往對待不良的社會文化進入校園的情況時,校方往往采取“堵”的簡單做法,結果反而使得學生對它們產生好奇和神秘感,以致更加“愛慕”這些文化。應當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甄別和選擇文化的能力,才能使學生對不良的文化采取正確的態度。
(3)建立暢通無阻的信息反饋渠道。學校應當通過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渠道傾聽學生平時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了解學生對學校的制度、設施以及教師的看法。把學生所反映的一些現實問題以板報等形式公布出來,使之成為公眾話題,使真理越辯越明,創造民主的學校輿論氛圍。
綜上所述,參與式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甄別和選擇文化的能力,有利于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有利于校園文化自身更好的發展。但如果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真正地采取讓學生廣泛參與的方式,則需要在活動形式、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如何發揮教師作用、如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等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美]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柯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76.
[2]張華.淺議校園文化與社區文化的互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3]吳立德.班級社會學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