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說過:“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主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才有后勁?!迸囵B創新型人才有利于國家綜合國力提升,有利于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提供創新性知識,發展創新能力、創新人格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內容。創新性知識是創新活動的工具系統,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的操作系統,而創新人格是創新活動的動力及調節系統。培養創新型人才當然離不開培養人的基本素質,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一種綜合性的高級能力素質。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要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及專業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通過發展創新人格,通過開發、培養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為今后的創新、創造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觀念意識的變化和相應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著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人的創新素質。
素質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是人的身心特點的綜合的、內在的、整體的體現。[1]文化素質是知識與能力的總匯,它通過人的態度、能力、辦事方式來具體體現。[2]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體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教師的文化素養是一種綜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擁有一定文化知識并加以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教師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是否具有廣博的知識,是否具備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盡職盡責的精神與品格,體現在他是否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一、提高教師隊伍文化素質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高校教師通過繼承、傳播、發展和創造人類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對學生在思想上、人格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完善學生的創新性知識、提高其創新能力、發展其創新人格等來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1.提高教師文化素質有利于完善創新性知識。所謂創新性知識,是指對創新實踐活動過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義的主體的知識系統及其結構。在創新實踐活動中經常發生作用、直接產生效用的知識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綜合性知識和方法論知識。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傳遞知識。首先,文化素質較高的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他們不僅能夠給予受教育者基礎知識、方法論知識,而且能夠將這些知識整合,與專業知識結合形成綜合性知識,從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創新知識。其次,文化素質較高的教師注重人文與科學的統一,傳授的知識擁有合理的結構,因此他們能從受教育者的特點出發,保證知識結構的活力。
2.提高教師文化素質有利于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人在觀察、思考等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本領,是促使創新活動順利進行的主體心理條件。首先,擁有較深的文化素養的教師思維的深度、廣度和活躍程度較高,具有豐富奇特的想象力、靈活敏銳的內心感悟。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觀察力、想象力會作為一種隱性知識傳遞給學生。其次,擁有較深的文化素養的教師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有機結合,他們注重感性與理性的協調發展,引導受教育者使思想符合實際,理論符合實踐;他們強調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培養受教育者掌握并運用準確高效的判斷和分析工具,對受教育者在思維方式上全面的訓練,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性思維。
3.提高教師文化素質有利于發展創新人格。創新人格是一種整體的人格,是人的一種獨特而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是人所具有的某些對創新能力發展和創新任務完成起促進或保證作用的人格特質。首先,具備深厚文化素質的教師涉獵文史哲、藝術、自然科學等眾多學科,科學知識、文化知識相對平衡,習慣用理性去追問一切現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這對于培養學生不滿足于現狀,敢于打破各種陳規陋習,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有一定的同化作用。其次,教師的文化素質表現在能內化有積極意義的科學文化知識,能長久保持良好的心情,健康的心態,經常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這種良好的心情、積極的情緒、強烈的進取心、堅韌的意志力會在教學過程中感染受教育者,通過長期的影響作用,通過突出而強烈的激情直接沖擊和改變著大學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傾向,促進性格的強化和移化,使他們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在共鳴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從而形成良好的創新精神。再次,創新人格除了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外,還包括正確的人生追求,良好的道德修養,團隊合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高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受教育者求真、求善、求美,指導他們要以負責的精神慎用科學,正確認識社會和人生,塑造高尚的人格,進而增強責任感、事業心,做到敬業奉獻,開拓進取。
二、我國高校教師隊伍文化素質現狀
從1998年提出的“三注”到“三結合”,都從提高教師文化素質的角度強調對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學校將教師的培養和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結合起來,將教師的繼續教育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整體規劃中,將提高教師素養作為學校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加以統籌規劃,進行整體實施。這些體現了教育部門對提高教師文化素質的重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文化素質。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教師隊伍的文化素質整體水平還不高,大學教師的自身素質仍有待提高。以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師資隊伍的先天不足:中學文理分班,帶來人才思維方式的偏頗和綜合素質的不足;高校的學科設置比較單一、專業面狹窄,影響了幾代人的知識結構甚至思維方式;長期以來的重理輕文,致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分離。[3]高校理工科教師缺乏人文素養,文科教師缺乏科學素養的情況沒有大的改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師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使得一些教師動搖了職業信念,降低了師德水準,淡漠了責任感,以致敬業精神不強,過多地注重自我價值。這些都表明高校教師的文化素質仍有待提高。
三、提高教師文化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
教師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轉變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觀念,增強文化修養,使其不僅具備高深的學科造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時蘊含良好的道德修為,與時俱進,不斷從人類文化的寶庫中汲取營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1.轉變傳統觀念,重視文化素質的基礎地位。學校要意識到提高教師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認識到強化教師的文化素質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而且關系到其培養的人才的素質。利用一切渠道宣傳文化素質教育思想,把文化素質教育擺到應有的地位上,轉變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使之認識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不僅要重視廣大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的力量,同時也不能忽視調動文化素質教育教師的積極性。要在廣大教師中統一認識,使他們認識到專業授課質量與文化素質的高低有極緊密的關系。
2.增強文化修養,提升教師的文化素質。傳統教育模式不僅使很多教師“文理分家”,而且也使他們“文史哲分家”。呼吁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并不是對教師文化水平的一種低估,而應從積極意義上闡述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的道理,并要找到正確的渠道使這方面的道理能夠落實。[4]教師的文化素養,尤其是教師隊伍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短期內不可能完成。因此,各高校必須從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認識提高教師隊伍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建立某種激勵和培訓機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文化素養。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建立培訓機構,分階段、分層次地對廣大教師進行培訓,加強教師的學術水平培養,倡導人文與自然學科類教師互相取經,共同提高。二是通過各種途徑,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外訓進修,優化其知識結構,提高其文化素養與業務素養。三是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辦法,激勵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養,“提高大學生和大學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宜采用同一模式,應當從他們的專業出發,通過自修的方式,使人文素養不斷提高,關鍵是啟發和引導”[5]。四是引進一批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兼備的教師,充實學校師資隊伍,改善師資隊伍結構,以滿足日顯重要的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只有教師的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在整體上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才能使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持久有效,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不斷邁上新高度,才能在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3.抓好師德建設,注重內外兼修。德為師之本。傳道是為人師的首要任務。有許多院士、科學家、專家、學者一直很受學生愛戴和好評,原因不僅僅在于他們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在于他們對祖國人民的高度責任感、為科學的獻身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他們身上散發出的無窮人格魅力。可見師德是教師育人的利器。因此,要加強教育工作者的師德建設,弘揚教師的敬業精神,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文化素質。一方面,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切實注重和關心學生素質的全面成長,堅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應注重個人文化素養的提高,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所從事的學科的特點,通過自身的治學態度來對學生施加影響,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創新人格。
參考文獻:
[1]文輔相.論素質與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思想研究專刊),1997(6):19-22.
[2]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遠清,等.從“三注”“三提高”到“三結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5(22):3-5.
[4][5]湖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