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一支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政治堅定、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隊伍。就現階段而言,“80后”輔導員正大批走上工作崗位,客觀地分析“80后”輔導員的性格特點有利于我們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工作,對建立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紀律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至關重要。本文從“80后”輔導員的年齡、性格、特點等方面入手,分析該年齡段的輔導員培養工作。
一、“80后”一代的理論定義及其共性
所謂 “80后”最初是用于描述1980年代出生的、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后特指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及8O年代前半期、年齡在2O歲到29歲的年輕人群體。這個群體生長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形成了不同于他們先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80后”一代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而成長;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擁有較為豐富的物質條件;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集體意識較淡薄;視野開闊,很少會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所思考的問題、持有的觀點與上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以個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摸索新的思路;追求自由與自我等等。他們目前正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二、“80后”輔導員優勢分析
1.具備年齡優勢
輔導員工作是一份要求擁有激情與熱情的工作,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具備較高的工作熱情,較為適合從事此項工作。輔導員工作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要求在面對繁雜大量的工作時能夠應付自如,不會因為身體原因導致不能完成工作任務。
2.學科結構及學歷層次優勢突出
“80后”輔導員基本都具備本科學歷乃至碩士研究生學歷,學科范圍較為寬泛,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畢業生開始充實輔導員崗位,如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專業,改善了輔導員的學科結構,使之更符合該工作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輔導員能夠更有效地指導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具備較強的指導學生從事科研等實踐的能力,能夠促進輔導員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3.與在校大學生基本不存在“代溝”問題
“代溝”是指青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批判父輩原有的觀點、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而造成兩代人之間的沖突。青年人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各種各樣思想的影響,對社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包括逐步嘗試一些創新的思路,對父輩、長輩的話便會有些“不以為然”,這是導致“代溝”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80后”輔導員與其所教育的大學生年齡、經歷相仿,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問題。而且由于他們有著較為趨同的價值觀念、相似的生活與成長背景、共同的興趣愛好,較容易產生共鳴。在相互的溝通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理解對方的表達方式和思想,容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三、“80后”輔導員劣勢分析
“80后”輔導員群體是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有著這一代人的共性與性格特點,同時又承擔著教育與管理同代人甚至“90后”的任務,責任重大。他們在輔導員工作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們客觀分析與解讀。
1.工作經驗相對欠缺
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激增,管理任務較重。而輔導員工作本來就具有任務繁重、責任重大、難度較高的特點,要做好本職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一個輔導員平均負責200-300名學生,在有的學校這一比例高達1:400,不少輔導員還兼任學院分團委書記、學生黨支部書記等行政工作以及扮演“消防員”“高級保姆”“宿舍管理員”等角色。目前這在全國高校中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現行體制下,這些問題暫時無法得到妥善解決,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解決問題與處理矛盾的能力。而目前“80后”輔導員都是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實踐經驗和社會經驗少,在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2.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能力較弱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對自己與周圍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和態度。輔導員自我意識發展完善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其角色的心理適應。當輔導員開始從事教育職業時,就必須依據社會的期望與職業活動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隨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以適應輔導員這個角色。就目前總體情況而言,部分“80后”輔導員在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欠缺,不能符合目前教育環境的職業要求。個別輔導員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在工作中出現差錯。有些“80后”輔導員沒有樹立起教師的角色意識,與學生接觸過程中過于親近,完全以“朋友”的角色來相處,有時會遷就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效果,背離了教師的本職。而另外一些輔導員又過于把自己當作“領導干部”,一味對學生居高臨下、發號施令,使得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同樣無法完成教育和培養學生的任務。
3.隊伍的不穩定性
“80后”輔導員更加重視個體成長和個人發展的空間,把個人的職業發展機會作為評價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而在目前高校教師中,輔導員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既不完全屬于教學序列又不完全屬于行政序列,以致輔導員容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這與“80后”輔導員所期待的個人職業發展前途之間存在著較尖銳的矛盾,導致輔導員工作積極性不高,隊伍不穩定。同時,目前高校輔導員工資待遇相對較低,與“80后”一代普遍所具有的“獲得一份與自己的貢獻相稱的報酬”這一觀念存在沖突,對物質收入的不滿也是 “80后”輔導員隊伍不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四、對“80后”輔導員隊伍培養的思考
輔導員具有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是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建立一支合格的輔導員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1.建立輔導員導師制
輔導員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發展過程,學校和社會環境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在其成長初期,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對其順利走好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建議對院系中初任的輔導員實行導師制,即由院系選拔政治理論水平高、學生工作經驗豐富的專職黨政干部或資歷較高的輔導員擔任初任輔導員導師,通過“一對一”的傳幫帶,不斷促進輔導員成長、成熟。
導師要與“80后”輔導員定期或不定期見面,通過個別輔導、現場指導等形式指導輔導員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管理和咨詢輔導的方法,不斷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提升輔導員的素質和水平。新任輔導員也應主動與導師溝通交流,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與導師進行坦誠的討論,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2.培養高度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80后”輔導員只有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成為創造型的人才。
“80后”輔導員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學生群體,學生們通過現代化手段了解的知識可能多于輔導員,這就要求“80后”輔導員不能被傳統思維和行為上的慣性所制約,要勇于接受新觀念、新知識,不斷充實提高自己。要善于通過實地觀摩、專題交流、網絡查詢等手段和途徑,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創新工作方法和思路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以自身為榜樣來促進學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創新。
3.不斷增強心理教育能力
對“80后”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培養工作應作為師資培訓的重要方面,同輔導員的工作考核、職能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輔導員要勇于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各方面的實際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在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培養心理教育能力。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自覺運用心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強化心理教育能力。輔導員應積極主動參加心理學知識的培訓與輔導,有能力者更應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
4.提倡溝通,采用參與制的管理體制
“80后”輔導員崇尚開放自由的工作環境,這就要求作為上級管理者的院系領導以及學校各部門能夠與之保持充分的溝通,并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讓管理透明化,避免互相猜疑。只有把不必要的誤會在溝通中消除,才能使輔導員的心理期望值更加符合實際。同時應當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采用參與制的管理模式,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用富于挑戰性的工作滿足“80后”輔導員不斷挑戰自我的需要。另外,要認識到社會和人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不能單方面地希望讓“80后”輔導員去適應已有的陳規舊習,而應該嘗試建立起更加包容開放、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使“80后”的輔導員和學生都能認可這種文化并融入其中。“80后”輔導員也應自覺參與開放式管理,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及建議,對于管理體制中不合適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利于管理方式的改進。
參考文獻:
[1]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2]楊振斌.雙肩挑50年—清華大學輔導員制度五十周年的回顧與展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申玉梅.試論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J].長沙大學學報,2007(5).
[4]謝文濤.新時期高校政治輔導員隊伍狀況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