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教育的重點不在于單純地教給孩子多少音樂知識,而在于學習知識的過程。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兒能夠傾聽音樂,理解音樂,演奏音樂,創造音樂。為此,音樂教育強調幼兒自身的參與和感受,即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讓幼兒在親身參與和感受中體會音樂的魅力和內涵。這就要求教師“要認識到幼兒音樂活動的娛樂本質”,使音樂游戲成為一種“漫不經心的娛樂”,使幼兒參與音樂的活動“成為一種交互性、社會性、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活動”,讓幼兒“一邊玩耍一邊欣賞音樂”。
一、聽覺的開發
兒童需要包含著多種聲源的環境。讓孩子們接觸很多聲音材料,任他們隨意去制造各種聲音,不同音響會引起兒童的興趣。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大小有不同的音色、音質和音域。如金屬,硬塑料,木頭等等。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根據質和形把它們分成組,也可以根據音色和音高排列順序,用于各種游戲來發展兒童的聽覺辨別能力。
如游戲中介紹幾種不同的打擊樂器:小鼓、鑼、镲、三角鐵、響板、碰鈴、木魚、沙球等等。讓小孩背過臉去,區別每次發出聲音的是哪種樂器,以此加深對各種打擊樂器的認識。
二、聲音的開發
歌唱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簡單的兒歌訓練,兒童可以用歌聲表現許多東西。
正確的呼吸對歌唱是非常重要的。在唱歌前讓孩子們學會深呼吸,讓他們通過想象聞花、吹氣球、把飄在水上的小船吹走等活動,去體會呼吸。音準問題也應注意,對兒童偶然的跑調不要灰心喪氣。有些孩子通常是由于心理的原因走調,比如膽怯這時老師不應該指責,而應該靠近害怕走調的孩子,在音樂練習中及時鼓勵和表揚他取得的進步。
唱一些簡單的歌曲。我建議在教唱新歌前,讓幼兒進行發聲練習,即用音階反復唱一句歌詞,一直從低音唱到高音,每次升高半音。老師反復教唱一個簡單易記的旋律片斷,直到孩子們學會,然后就可進行音樂對話。逐漸熟練后,可以加進打擊樂的伴奏。老師先打,而后孩子們打,他們還可以隨著節奏進行表演。
如釣魚的游戲,每個孩子起一個魚的名字,一個孩子扮演釣魚者,唱道:“我是釣魚的,魚兒在哪里,張開我的網,就要捕捉你。”大家唱道“:我們在海底,藏在海草里,漁網是破的,我們不怕你。”釣魚者唱道“:漁網已修好,撒開在海底,你們要注意,我要捉XX。”孩子們呼喊XX,扮演XX的小孩必須趕快從人群中跑開。如果他能安全脫險,釣魚者沒有捉住他,就再開始唱這首歌,直到沒有魚可釣。
三、節奏感的培養
節奏感的訓練不是強迫孩子接受對他們的天性缺乏任何意義的節奏模式,而應該是出于他們自發的、自由的節奏。這有必要讓孩子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運動。如:旋轉木馬的擺動;縫紉機的上下運動;秋千、蹺蹺板的運動以及游泳、跑步等身體運動。讓孩子們用身體形象地表演這些運動,就像他們用身體模仿火車、汽車的行駛一樣。通過這些表演,孩子們會重視節奏,他們會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表示節奏,如用手或腳打拍子,或利用自己喜歡的樂器敲打節奏等。這些活動能使不積極參與的孩子克服習慣上不穩定的、不確定的節奏,又能使他們學會控制自己,克服不規則的節奏,成為有節奏秩序的人。
四、音樂感和創造性的培養
提高兒童的音樂感和創造性,首先是引導兒童對多種音樂形式(從器樂的到聲樂的)進行自發的探索,依靠聽和模仿,去觀察各種聲音的不同,而非老師向學生不斷地解釋音樂概念。
對兒童音樂感和創造性的培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讓兒童自發地探索,就像他們在大腦里建立說話的感覺一樣,不能把成年人對音樂概念的理解直接移植到兒童的頭腦中。應該喚起他們對各種音樂現象的興趣,等待他們一磚一瓦地去建構音樂大廈。
音樂游戲要選一些富有詩意的歌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有利于兒童的發展,有利于兒童的想象力,啟發兒童新的思考,新的觀察,新的展望。他們面對的不應是枯燥無味的概念,而是一塊可以脫開韁繩、盡情馳騁的快樂天地。他們的發現和創造越豐富,他們將更樂于接受音樂,熱愛音樂。(作者單位 甘肅省康縣一中)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