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好一堂數學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講課導入得好,不僅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反之,學生很難馬上進入角色,學習不會積極主動,教學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一、故事導入法
在新課開始之前,不要急于提示課題,而是先講一個與本課題有關的故事、謎語、趣聞等來提示課題,使學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問題答案,由此非常巧妙地導入新課。如在教學 “二元一次方程”時,可先講一個故事:在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一頭老牛和一匹小馬馱著包裹吃力地行走著,老牛喘著氣吃力地說:“累死我了!”小馬說:“你還累,這么大的個,才比我多馱2個!”老牛氣不過地說:“哼,我從你背上拿來1個,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馬天真而不信地說:“真的?”同學們,你們能否用數學知識幫助小馬解決問題呢?學生對此會產生很大的興趣,都躍躍欲試,先由學生按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發現很復雜,然后老師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在兩相比較下,學生很容易發現此問題用方程的辦法解決比較簡單。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溫故知新法
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發展和延伸。學生對與新知識聯系最緊密的舊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必然影響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具體方法是: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提問、練習等教學活動,提供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從“舊的”過渡到“新的”,從“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做了鋪墊。例如:在教學“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時,先出示一題:一個長方形,它的長為(a +15b)米,寬為3a米,則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要學生做題并要求說出計算方法,然后把上題一改,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為(3a2+15ab)平方米,它的寬為3a米,則它的長為多少米?問學生現在屬于什么算式,學生回答: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如何計算呢?學生自由發揮,互相探討,在探索過程中體會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方法,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實際應用法
數學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如果在教學中以實際應用引入新課,必須吸引學生,使學生學習精力集中,興趣盎然。如在講“用字母表示數”時,引導學生唱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一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二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問(1)a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幾聲撲通跳下水?(2)以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學生討論后回答:青蛙眼睛的數目等于青蛙數目的2倍,腿的數目等于青蛙數目的4倍,青蛙嘴的數目和跳下水的次數都等于青蛙的數目,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數目后,上述關系可以表示為“a只青蛙a 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 a聲撲通跳下水”。引導學生思考“用a表示有什么好處?”來引入新課。當然列舉實際應用的例子要貼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數人熟悉的例子。否則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對比法
對比就是當兩個對象都有某些相同或類似屬性,而且已經了解其中一個對象的某些性質時,推測另一個對象也有相同或類似性質的思維形式。采用對比導入方法既簡潔又明快,同時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時,可以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對比學習。通過對比發現,它們在結構上是同類的,定理中對應角相等的條件是一樣的,區別在于對應邊相等變成了對應邊成比例,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推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現新知識。在解題時,常采用對比的方法,根據命題的具體情況,從具有相似特點的數、式,以及相似的內容、性質或相似的圖形進行對比,尋求解題途徑。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像實驗法、懸念激趣法、提問質疑法等,無論什么樣的導入方法都不能偏離主題,而應與學生所學的內容緊密相連。關鍵在于,一要靠老師鉆研教材,二要靠老師平時挖掘積累生活中的實例,廣泛搜集信息,想辦法組織材料。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者單位西安市第五十八中學)責任編 楊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