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大學生數量激增,在大眾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的同時,大學生的需求也呈現出了多樣化、個性化和復雜化的特征。尤其是現在的大一新生,大多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們的思想中更是增添了很多新時代的思維特色,這些都給高校教師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下面,筆者結合對東北某高校400名大一新生的調查數據,針對高校學生管理中大一新生的學習管理(課堂學習管理和課外學習管理)來進一步論述新形勢下高校中師生之間的縱向人際關系。
一、學習管理中師生縱向人際關系現狀分析
1.傳統課堂學習模式依然盛行
高校中的縱向人際關系,主要指大學生與老師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但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多時候還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不論是手寫板書還是使用多媒體教學,一人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仍然是課堂的主旋律。這種類型的老師往往不把教育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雙邊活動的整體,而是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教師根本不顧及或很少顧及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和心理特點,一味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灌輸為主,引導為輔,從而使師生之間的“雙邊關系”變為了教育者的“獨角戲”,不僅忽視了大學生受教育的能動性和主動性,也忽略了學生積極判斷、篩選、理解和內化過程的重要作用。這對于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渴望與高中時代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大一新生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好的開端。因此,大學課堂應“注重教學流程管理的個性化,著力在教師、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激發上,對培養教師、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設有利條件”。[1]
調查顯示:98%的男生和97%的女生對老師的單邊教學都表示不接受。學生認為,這樣的課堂氣氛太沉悶,老師不能與學生雙向互動,缺乏良好的溝通,不利于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習起來了無趣味,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前提下,會逐漸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不了及格萬歲,以拿到學分基點為目標,極大退化了入學前想大展身手打拼一番的激情。由于現在網絡比較普及,學生們的信息來源渠道也比較多,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或者老師講到的一些問題往往都有一些了解,甚至是比較獨特的思考問題的視角和方法,他們很想和老師探討、交流,但在“一言堂”的課堂上他們根本沒有表達的機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對老師的信任,“混”的思想也就應運而生。另外,對那些想要進一步考研深造的學習型學生來說,這種現狀無疑是噩夢一場。不學不行,學又不愛學,學也學不好,對大學課堂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但是,這種類型的老師也有學生的喜愛之處:不強迫學生學習;不給指定閱讀書目和文獻;對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要求不多。因為師生之間相互不認識或者不熟悉,所以一般都會給較多平時分。而這種給平時分的方法,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喜歡,更讓一部分學習投機者竊喜學習之輕松,拿分之容易。但是,這對那些嚴格按照學校要求出勤、按時完成老師各種形式作業的學生來說,心里非常不平衡,他們認為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沒有得到公正公平的體現,內心非常沒有成就感。調查顯示,只有2%的理科男生希望老師期末考試時對平時分控制應嚴格,要對學生平時表現好壞的差別一目了然,堅決杜絕給人情分。由此不難看出,傳統的課堂模式和秩序非常容易滋生學生的懶惰情緒并易縱容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學生“混”的思想的蔓延。
2.嚴師未必令學生滿意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有些老師滿腹經綸自我要求很高,在學科建設和學術方面都卓有成績,他們就希望自己的學生也學富五車,因此經常給學生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并嚴格要求學生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如不能完成預期目標老師就非常不滿意甚至大發脾氣,讓學生覺得很沒面子。尤其是那些喜歡點名評論學生的老師,更是讓那些注重自我形象的大一新生望而生畏。因此,老師的出發點很好,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表示,大一剛入學,還是希望能夠學到一些輕松愉快富有樂趣的基礎知識,不想還像高中那樣緊繃著一根弦的啃書本。他們對老師的教學目標和教育動機表示理解,但實際運作中還是希望要求少一點、松一些。這種現象反映在調查結果中是這樣的,表示理解的比率分別是:文科男生占29.17%、文科女生占26.32%、理科男生占19.05%、理科女生占37.93%。由此可見,要求嚴格只知施加學習壓力的老師并沒有得到一半以上學生的認可。
但是,學生覺得這類老師責任心強,教學認真,也非常平易近人,對他們溫和的態度、博學的學者形象、敬業愛崗精神以及融洽的師生關系還是非常喜歡和滿意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另一項調查,關于個別老師為維護課堂秩序和督促學生學習而口不擇言地傷害學生自尊心,97.5%的學生都表示了極度的反感,只有2.5%的學生表示尚可理解,但顯然呼聲很弱,幾乎被淹沒在一片憤慨的反抗之聲中。學生強調,即便這類老師教學認真、嚴謹,業務能力非常強,但如果師生之間沒有溝通、交流,老師缺乏語言表達藝術動輒傷害學生自尊心,課堂氣氛不融洽的話,他們也不會擁護和尊敬這位教師。相反,有64.5%的學生表示,如果老師教學認真,課堂氣氛輕松,即使老師專業的某一方面水平相對較差,但老師本身和善可親,能與學生相處融洽,并且經常能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的話,他們也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在這個對比當中,筆者發現,文科女生表現的情緒激烈程度要遠遠高于其他人。當然,學生的想法并不止于此,針對最后一種情況,學生們認為,如果老師的專業素質很強就更好了,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占總人數的90%。
3.學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
學生一詞,從字面來理解,似乎就是以學習為主的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21世紀的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關注的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老師的授課內容、管理方式、語言表達等,他們對老師的衣著打扮也會以挑剔的目光來審視,并以此作為是否喜歡這位老師的一個不成文的標準。針對任課教師的儀容儀表問題,學生們的看法多種多樣,甚至出現了兩個極端,詳見下表:
持第一種觀點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1%,他們認為得體的裝束可以緩解視覺疲勞,能夠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學習過程中令人耳目一新。持第二種觀點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0.5%,他們認為教師應為人師表,更多精力應該放在學術上。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現,雖然希望老師有新形象是一種呼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也不可忽視,但更多學生還是傳統觀念比較重,他們更喜歡穩重踏實、博學多才、學術精湛的傳統學者形象。90后的文科男生對時髦前衛的任課老師所持有的極端態度令人產生很大的想象空間,既可以說他們對老師儀容儀表的挑剔,也可以理解為他們對此表示無關緊要。
二、有人情味的縱向人際關系在課外學習中的迫切要求
大學生的課外學習無疑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會自主學習,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適應大學生活的需要,也是促進個體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乃至以后的就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應該明確的問題是,在這個課外自主學習過程中,并非與任課教師完全沒有關聯,相反,教師的作用卻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3.5%的大一學生表示,在自主學習時,希望老師和學生之間還保持良好的聯系,在自己有專業方面的疑問時可以請教。他們的疑問,也許是課堂問題的延伸,也可能是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問題。甚至還有個別學生表示,自己在生活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各高校都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也提出了一些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但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師生關系和課堂教學層面,對于通過教學管理來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還很不夠,雖然這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心理所盧仲衡先生首次提出集體與個別化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創立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自輔教材為客體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這就是迄今為止仍在持續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由此不難發現,教師要將學生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完整個體來看待,不僅要重視學習技能、技巧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生學習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2]
三、高校學生管理中縱向人際關系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1.教師要尊重和保護大學生的權益
現在的大學生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課堂上總是很安靜,會無條件地服從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現在的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很強,不迷信權威,對老師的言行會充滿一種理性的批判態度,針對某一問題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立場,甚至駁斥老師的說法。這與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學生不可以直接否定老師,否則就是不尊重老師的心理模式大相徑庭。針對這些,現在的大學生又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表現,是自己的權利,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另外,《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也的確賦予了大學生這些基本的權利,如:獲得良好教育權、教育教學活動參與權。因此,就要求老師必須放下權威的架子,放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中國式清高,能夠與學生進行有益的辯論,讓課堂活躍起來,甚至做好接受學生當眾指正的心理準備。
十七大報告中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學生管理中,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在學習管理中要以學生為本,一切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具體來講,就是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主體性,倡導和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2.綜合提高教師自身修養
要做學生精神上的領航人。教師不僅要學識過人,在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方面也要更高于學生。在學術環境非?;靵y的今天,要能夠做到獨樹一幟,有自己的學術成果,能給學生有益的啟發,讓學生產生信賴感、尊敬感,用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方法:第一,堅持課前5分鐘演講,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強化學生對儀容儀表的重視程度和態勢語的訓練。第二,讓學生“反客為主”,客串老師的角色,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第三,開展專業素質大賽,把展示專業特長與個人特長相結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四,“學”與“玩”相結合,在課堂游戲中體現教學內容的實質。第五,切實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把錄像和圖片靈活運用到教學中,輔助教師的講解,更加直觀地突出教學內容。
教師要做學生生活中的貼心人。不要離開課堂就變成了路人,要把課堂學習的熱情延伸到課外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3.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
90后的大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比較活躍,但他們面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也比較多,比較復雜,比如就業、實習、考研、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誠信危機、高校后勤社會化等許多問題,這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教師若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為他們著想的話,就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學生就會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老師,這也為合理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方法和途徑。而且,作為能與學生直接面對面交流的老師,課堂上一個正確觀點的引導,一個客觀評價的提出,很可能就會對學生的各種不滿情緒起到疏導的作用,進而減少抱怨而去體諒社會、體察學校、體會老師的難處,進而去尋找新的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通過良好的縱向人際關系的培養,可以讓大一新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做人”,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塑造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同時,也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此可見,用和諧課堂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進而為全社會和諧做出一份貢獻,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參考文獻:
[1]徐國民.賦予教學流程管理更多的文化內涵[J].上海教育,2007(11).
[2]柳綠絲.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滲透人文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