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提高,高校以往由文理分科形成的學科分割狀況正在改變;特別是教育部把大學語文列入各類大學的必修課之后,理工科類高等院校亦已開設了諸如此類的人文學科。在財經類院校,美學課程也成了所有專業學生公選的科目。
然而,必須注意到,面向財經類院校學生的美學課程,與哲學專業或語言文學專業的美學課程的教學,在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內容和安排、教學方法和步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為財經類院校(乃至所有理、工、農、醫等學科)學生開設的美學,事實上就存在著一個教學改革的問題。要在有限的課時內,按一定的目標要求,講授一定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改變這門課程面向哲學、文學類學生時的教法。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
一、上好導論課,是美學教學的關鍵環節
導論課,作為一門課程的導引,是整個知識體系的概述。寫文章常說“虎頭豬肚豹尾”,意思是開頭要有氣勢,中間要有豐富的內容,結尾要收剎有力。這對一門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而言也是適用的。導論課通常就是一門課程第一次上課,就是開頭。開頭不好,如同一列火車車頭跑不好,接下去的車廂就很難流暢、順利地在軌道上運行。
上好導論課,其實對于每一門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財經類學生的美學導論課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因學科隔膜而對該門課程有一些誤解。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各個專業的學生之所以選修這門課,原因可謂五花八門,比如:“因為可選修的課程太少”,“選不上別的課了,不得已而選美學”,“不管什么課,混個學分就行”,有的覺得“美學,和藝術有關,音樂、電影、時裝等等,上課肯定很好玩,很輕松”的,甚至還有人“認為‘美’就是‘好看、漂亮’,美學就是教人怎么漂亮好看的,所以就選了”的情況,卻極少有認識到美學是一門理論課程的學生。一旦聽說美學是純理論課,是屬于哲學的部分,很多學生就咋舌,顯出失望或后悔的神色。不難想見,如果沒有改變學生這些認識和態度,這門課的教學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這首先就要在導論課上下功夫。
一般而言,導論課的內容有兩點,一是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二是說明該學科的基本內容、性質和特征,提出學習的要求和方法。上好導論課當然也就是要在這兩方面改革創新,尤其是第一點。對于學經濟的學生,強調美學的重要性,要從他們的所屬專業的知識領域與美學所屬的知識領域相關性上,也就是要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別以及聯系來展開。要讓學生明白,所有知識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認識人的自我:自然科學是認識擴展了的人的物質性(肉體)的自我,而人文科學是直接認識作為精神存在的人自己;社會科學,本來既有偏于實在的一面,也有偏于精神性的一面,但現在的學科發展趨向是把社會科學往純自然科學方面轉移,經濟學的基石從假設偷偷轉換為猶如自然科學那樣的客觀命題,這也就把這門學科(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當作了只研究物質界和實在界、研究人的物質需要的學科,甚至出現了把人僅僅當作充滿物欲的存在物——動物。所以,僅僅沉迷于某種學科(特別是經濟類),往往制造出只有物質欲望,功利化世俗化的社會人,而不是健全的人。因此,人文學科,就是對這種偏失的補救和糾正——美學對于財經類學生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二、凝練教學內容,采用靈活課堂形式
開好了頭,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講好課程內容。財經類院校的美學課程屬于公選課,課時一般在20學時左右,只相當于哲學或文學藝術類美學課程學時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順著教材內容逐章逐節地講下來的。同時,財經類學生通常也沒有預修過相關的課程,要讓他們完全按照哲學或藝術類學生那樣,對整本美學教材的知識進行系統深入地學習研究,也存在相當的困難。所以,在所講授的內容方面,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上課的形式上,也要有所變化。
美學教材很多,不同的教材,內容以及編排也不盡相同。按黑格爾所說,“哲學就是哲學史”,那么,“美學就是美學的歷史”。這不意味著把美學課講成美學史課,而是說,美學史上重要的美學觀點,包括這些觀點的代表性美學家的相關理論,應該是這門課最基本的講授內容。更明確地說,歷史上諸多哲學家、美學家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思考,就是課堂的講述對象。當然,歷史上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理論觀點多不勝數,所以,只能選取有代表性的理論來談。其中,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德國古典美學的代表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觀,還有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理論命題,是美學史上極為有影響和有意義的關于美的本質的討論,應該作為講授的重心。在重點之外,我們自然也應當旁及其他美學家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其次,審美形態也是美學教程的重要內容。優美、崇高,悲劇、喜劇,以及丑怪、荒誕,這些語詞本是人們很熟悉的,但它們作為審美范疇,所包含的美學內容,或者說如何在美學中界定這些范疇、這些有什么意義,則少有人知。事實上也由于這種情況,學生們往往對此感到有興趣,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把審美形態作為財經類學生美學課的重要內容,既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也與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相一致。
除以上兩部分之外,其他的內容是否涉及或者涉及的深度如何,就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考慮了。畢竟,作為公選課,只有十多次的講課,系統而深入的理解(甚至只是了解)美學這門艱澀學科的知識體系,是不現實的。
那么在課堂形式上,財經類院校的美學課也應當不同于哲學或文學藝術類學生的講課方式。講座式也許是比較好的形式。因為是公選課,所以學生往往比較多,一個班通常上百人,一般的講課方式不太適用,教師也難以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把課堂當作開講座,將教材中相關章節的內容,統合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題目,用比較輕松活潑的說話方式,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研究,效果相對更好。若按部就班,照著教材的章節順序講下來,效果反而不佳。
三、興趣法是美學課程的基本教學法
財經類院校美學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或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們對美學的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把培養興趣當作財經類學生學習美學這門課程的目標,絕不是降低要求。而要培養學生興趣,顯然,在教學方法上也必須變革、更新,采用能使他們感興趣的方法:興趣教學法。興趣,既是美學課程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也是這門課實施的教學方法。德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方法兩大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美學課教學中的所謂“興趣”,與赫氏相近。不過,具體到美學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美學產生和保持持久的興趣,就必須考慮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教學。那么,以下幾方面應當特別重視:
1.以問題引出論題,用問題推動思考和研究。就是說,每一堂課,每一個內容的教學,都最好能用問題來引入,導出該堂課的主題。講授的各個環節,也多以問題來引起。只要設計好問題,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興趣聽下去,追隨著老師的講授進程、展開思考、尋找答案,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比如,提出“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問題,讓學生們來發表意見,然后引出“優美”這個范疇。桂林山水,學生們都不陌生,都很喜歡、很向往,談桂林山水于是興致很高。通過分析桂林山水美之所在,學生們也就對“優美”這種形態有了形象而生動地認識和理解。然后,又提出“泰山或華山也很美,但它們和桂林山水是一樣的美嗎?有什么不同?”這就使課堂推進到“崇高”這種審美形態教學上來了。通過積極活躍的討論、分析,學生們對崇高也有了認識,而且對“優美”與“崇高”兩種審美形態的區別也掌握了。
2.要注意結合現實,聯系學生實際。美學是理論課程,抽象、富于思辯性。教學中如果術語一大堆,從概念到概念,純理論推演,那么,對于還未養成純理論思維的學生來說,就會感到玄虛晦澀、枯燥乏味。康德的“審美判斷的四個契機”是必講內容,但是康德的理論又極其艱澀難懂。“美是那沒有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愉悅的對象的東西”是什么意思呢?這就必須舉例,必須用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或現象)來說明,而且最好就是學生們身邊熟悉的例子。比如見到一個女同學,既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哪個年級哪個學院的(對她沒有形成認識,沒有知識或概念),但覺得她確實很美,看到她感到很喜歡(是必然愉悅的對象);不是因為認識、了解了才覺得她美,而是在最初的一瞬就自然地下判斷認為她是美的。這也就是一種審美判斷,這種對象就是美的對象,或者說,就是美的。——當然,不一定以一個美麗的同學為例,類似的例子很多,都能激起學生們強烈的學習、探究興趣。
3.要多輔以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讓學生學會理解藝術,提高審美能力,掌握美學知識。美學本就是和藝術不可分離的,美學甚至也被稱作“藝術哲學”。“形式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與藝術的發展變化有關的。美學中的形式主義,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就是對繪畫藝術的思考,而后提煉為一個美學命題,形成一種美學流派的。所以,講解美學理論,事實上必須大量涉及藝術文本。可以引領學生去鑒賞或分析電影、電視、音樂等藝術作品,還可以根據學生們的趣味或要求,適當選取一些當下流行的時尚藝術來進行分析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