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內涵及其建構意義
1.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內涵
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個體特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結合,集中體現了社會的價值要求和文化傳承。
主體性道德人格重視和培育人自身在道德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道德人格形成過程的本質是個體努力探索、不斷建構從而達到自主、自覺的過程。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任務在于對主體內在精神、內在需要的激發,促使受教育者對現有價值規范進行獨立思考,并在反省、批判性理解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選擇,最終使之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人格。
2.積極建構符合時代需要的道德人格是適應社會轉型的內在要求
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刻的轉型變革之中。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革新,更帶來了思想、觀念和文化的沖突、整合與交融,對當代人們道德人格的建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方面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進取、創新精神顯著增強,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時期新舊道德規范體系的碰撞、沖突與整合,使得人們在道德評價與道德行為中出現了困惑與迷茫。傳統的道德人格標準受到極大的挑戰,傳統的價值規范體系發生裂變,人們出現了嚴重的人格危機。這種人格危機主要癥狀表現為“三失”:即傳統人格“失效”、現實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失落”。[1]人格危機正在影響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催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塑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道德人格標準。
3.主體性道德人格是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理想人格
主體性道德人格體現了個體的道德自律性要求“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2]自律是主體性的表現,是人出于理性自覺而為自己立法并出于意志自由而奉行的倫理準則。在道德的形成過程中,只有當構成人的主體性的各種本質特征(自覺性、目的性、能動性、選擇性、超越性等)得以充分表現和發揮時,道德對于人才是一種自我確證、自我肯定和自我發展的方式,道德活動才是作為主體的人積極對待現實并影響和建構自我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
和諧社會建設呼喚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突出強調人的主體性價值以及道德狀況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意義。主體性道德人格表達的是一種價值理想和對道德教育的價值追求,對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社會公正的確立與維護具有重要的價值,因為千千萬萬具有自主的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實踐的個體才是一個民主、和諧、公正社會建立的基礎。
人的主體性是形成理想人格的內因。當今時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人們的自我意識正在進一步覺醒,獲得尊重與信任、發展個性的需求日益強烈。同時,道德人格的形成是社會道德準則、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的內化和外化。理想人格作為人格未來的目標,只有內化為自我的理想,才能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實踐行為。這二者的統一表現為知、情、意、信、行的統一過程。[3]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高校德育的反思
1.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看,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的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意識是積極健康的。但是,部分大學生的人格價值受轉型時期社會利益機制驅動的影響而出現偏差,主要表現有:
急功近利,出現道德信仰危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功利意識不斷增強。“能滿足需要的就是善”“有用即真理”的觀點已被一些大學生所接受。對于一些人而言,人格意識已經被個人利益所取代,人格尊嚴已無足輕重。
過于注重自我,對集體主義價值觀認同度低。市場經濟下的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法則對大學生的主體追求產生了較大影響。過去那種“進了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的舊觀念被“在競爭中完善自我”的新觀念代替。但在這一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自我設計”“自我實現”,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目標相割裂,陷于狹隘的個人主義。
缺少自強自立精神,人格意識扭曲。一些大學生自以為進了大學就高人一等。少數學生面對貧困,寧可“伸手要”“坐著等”,而不想靠自己的勞動克服困難。甚至鄙視體力勞動,不屑做掃地之類的所謂“低賤”工作,視之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知行脫節,失范行為增多。絕大多數大學生能認識到修身的重要性,但在現實生活中又常缺乏內省自律,難以做到“慎獨”“篤行”,甚至無視社會公德,個人修養與社會公德水平滯后于智力和知識水平。
2.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對人的價值和地位問題重視不夠。在道德人格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強調培養繼承既定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的個體,而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問題和人格獨立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德育的工具化傾向使得道德人格教育政治化、工具化,過多看重其“工具合理性”,忽視培養人的“價值合理性”,片面強調適應性,忽視主體性,忽視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受教育者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4]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面對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帶來的挑戰,傳統德育中呆板的說教不僅顯得蒼白無力,而且導致了師生雙方的矛盾和不信任感。“受教育者應付考試或公共場合表達的思想與其內心的價值取向大相徑庭。形成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雙重人格,為許多潛在的社會問題埋下了伏筆。”[5]這樣的教育顯然難以承載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格之重任。
三、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的時代特征與建構途徑
1.當今時代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的特征
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當代大學生應樂于接受其未經歷過的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等,愿意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化,具有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創新精神要求凡事有自己的主見,不隨波逐流;對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旺盛,敢于突破陳規。
具有獨立的個性品質。個性獨立是當代人格的重要構成因子,是人們擺脫盲從和依附,走向自主、自為和自由的條件。只有具備高度獨立的人格特點,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才能夠適應錯綜多變的現代社會。
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個人價值的實現總是建立在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的基礎之上。這要求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主動、積極、熱情地參與社會活動,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
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馬克思說:“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高尚品質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6]尊嚴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個人責任以及要求別人和社會承認其社會價值的一種道德意識。個人要求其他人尊重自己的尊嚴,就必須同時也要承認、維護他人相應的權利。
2.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建構途徑
切實加強自我修養。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大學生自覺地加強修養,因為一切客觀環境的影響和教育都要通過主觀的自我調節起作用。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就是說人格修養的目標是自我完善,而不是表現給別人看的。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途徑有兩個方面:一是實踐磨練。社會是優化人格的熔爐,通過在社會實踐中的不斷磨練,可以加強善的積累,逐漸形成優良品德。二是加強自省自察,練好內功。要嚴于律己,自覺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非善莫為,非禮莫做;還要堅持自我教育、自我鞭策,不斷克服錯誤道德觀念,及時矯正不合規范的行為,把握好合適的價值尺度。
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教育是激發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主體意識、建構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主體內在機制的重要手段。塑造大學生符合時代需要的、體現時代特性的道德人格,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筆者認為,高校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必須在下述幾個方面付諸努力:
首先,要激發大學生個體進行道德人格塑造的主體意識。通過激發其道德人格形成的內在訴求,化外在要求為內在動力,增強其作為道德人格形成主體的自覺性。在德育工作中,要求我們必須正視、尊重和珍視學生個體的需要,發揮其在道德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變過去僅僅將道德當成知識來傳授或片面強調道德行為訓練而導致知行脫節的做法。
其次,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教育者必須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信任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平等自由的關系;要改變過去的灌輸性道德人格教育、將學生當成被動的、只需接受先進道德的“容器”的做法,代之以啟發式、陶冶式等方法,給個體以更多的自由參與和平等展示的機會。
最后,要著力發展大學生進行道德人格自我塑造的能力。這個能力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形成過程,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互化過程中的“內化”和“外化”能力。[7]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今后不教”。高校德育應把主要功能立足于幫助學生理性地對待外界的影響,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發展自己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在社會實踐中肯定和確認自己的主體地位并且發展合乎時代要求的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余瀟楓.哲學人格[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閻世笙.我國社會主義理想人格論要[J].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6).
[4]梅萍.培養道德生活主體:21世紀道德教育改革之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5]魯潔.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徐維群.社會轉型與道德人格培養的主體性原則[J].龍巖師專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