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國家教育部通過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其特點是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學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把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關鍵。因此要適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改革高校學籍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
從1999年開始,中國普通高校開始擴招。但大學里參與學生管理的人員數并沒有隨之增長,因此高校里的學生管理問題就凸現了出來。而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學籍管理問題更是成為重中之重。進入21世紀后,我國高校學生學籍管理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所以當今的高校學籍管理必須以新出臺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為基礎,進行創新改革,向以學生為本轉變,關注學生個體,走出無視學生的怪圈,重新認識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它作為學籍管理創新改革的基礎理論。
二、現行學籍管理對人性的忽視
我們現行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是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實行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現行的學籍管理制度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新出現的情況,有些高校已對教育部的學籍管理規定的實施細則做了較大修改,增加了許多條款,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校規,這樣就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現行高校學籍管理的弊端主要就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學生的人性關注甚少,對學生的某些權利視而不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總之是缺少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具體表現在:
1.在考勤與考紀上
1990年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第十二條規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試作弊者,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計,不準正常補考,如確實有悔改表現的,經教務部門批準的,在畢業前可給一次補考機會。考試作弊的,應予以紀律處分。”教育部此規定中的紀律處分不應包括勒令退學和開除學籍。但是一些高校考慮到部分學生學風不正,動機不良,在考試中作弊不擇手段,并且有些學生存在僥幸心理,屢教不改,所以對考生作弊的處理比較嚴格,規定在校期間兩次作弊即給予勒令退學處分。有些高校甚至做出更嚴格的規定,凡發現學生考試作弊,一律給以勒令退學處分。大學生作弊的動機其實很復雜,有的只是出于對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的一種逆反心理,因此不能將作弊作為一個學生道德敗壞品質惡劣的象征,也不能因為作弊讓學生拿不到學位證或被勒令退學。
2.在升級、留降級上
《學生管理規定》中第七條規定“學生考核不及格的課程,按學校的規定補考。一學期或連續兩學期累計有三門或兩門主要課程不及格者,應予留、降級”;第十八條規定“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學生所修課程未達到規定學分數的,可編入下一年級”。部分高校卻相應規定“取消升級與留降級,累計考核不及格課程的門數(或學分數)達到一定限度,即予以退學。”這部分高校取消留降級實際上也剝奪了部分學生的權利,他們由于一時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家庭或個人的突發事件、身心原因或學習方法的暫時不得當、考試的偶然失誤等因素,造成考試不及格課程門數達到退學規定,這部分學生被退學的話,對他們是極不公平的,所以對高校管理者來說不應該取消留降級,應該給學生一個彌補的機會。
3.在退學上
《學生管理規定》中第三十條規定“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的學生,做退學處理。”但是2001年4月起,大學招生取消了“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年齡婚姻限制,至此,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話題引起了學校、學生和家長的普遍關注,按照婚姻法的規定,男性年滿22歲,女性年滿20歲,只要符合結婚條件,都可以辦理結婚手續。因此,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如果大學生能夠妥善處理學習與婚姻、家庭的關系,那么,在校大學生也不是不能結婚。但是現在很多高校卻對此避之不及,如深圳大學《行為道德規范管理條例》草案規定,禁止大學生在校內牽手、摟腰、擁抱、接吻,以及女生穿低胸露背裝等,因處罰扣分滿30分者將被勒令退學。其實這種事情防不勝防、不宜做硬性規定來禁止。而且大學生也都是持理智現實的態度來看待婚姻問題的。所以,學校管理者和學生家長盡可以從容看待在校大學生結婚問題,原先學生管理規定中的禁止在校大學生結婚的規定也應該取消。
三、高校學籍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活動中,人既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又是教育活動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所以教育必須以人為本,確立人的主體地位。
高等學校的根本目的是教書育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這一根本目的來進行。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中的個體。”這就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以最大的發展空間,才能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所以學籍管理工作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對高校的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多設立一些市場緊缺或者未來社會需要的專業,提高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要注意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加強基礎課,擴大選修課,多設立一些與現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升生活質量相關的選修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籍管理工作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建立靈活的、人性化的學籍管理制度。
四、學籍管理的改革創新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應用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就是說管理要以學生為本、以人性為本。高校的學生管理需要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和學生應該互相體諒和寬容。最好的方法是以學生為本,讓學校和學生互動起來,既能滿足學校的學生管理和教學工作,同時也能考慮到學生的人性和需要,推動學校的發展。
1.推進學分制的學籍管理制度
學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它主要以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為核心,以學分和績點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與質的計量單位,以取得一定的學分和績點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證書的標準。學生可以根據專業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興趣,選擇自己學習的課程和實踐活動項目。這樣,就可以在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原則下,因材施教,使學生個性得以充分發揮。
2.實行選課制度
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即允許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各自的基礎、特長、興趣選修一些課程,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個性。將自己的個人潛能與自己的未來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設計適應自己及社會需要的知識結構。選課制更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促進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交叉,使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固定型向多層多樣型轉變。學校有關職能部門和各院(系)要為學生選課提供指導,實行與之配套的導師制,提供與之適應的環境和體制保障,讓學生擁有彈性的、有自主選擇余地的時間和空間來安排學習進程,選擇適應自己的課程,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實行彈性學制
對學生在校的學習年限適當彈性化,學習成績優異、提前修滿學分、綜合考評優良者可申請提前畢業,而某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畢業的學生可放寬在校的學習時間,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如允許學生中斷學業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在提高閱歷、增強能力后再回校繼續完成學業。這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高校學生提早創造社會價值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上縮短和延長,也與學制概念的淡化是一致的,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創業時間,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4.成績考核形式多樣化
改變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最后成績的做法,實行多種形式的成績考核方法。改變以書本為中心,以閉卷考試為主要或唯一的考試的現象,堅持以一門課的綜合成績代替期末一次考試結果為本科課程最后成績的成績記載方法,注重知識和能力的考核,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留給學生更大的選擇和自我發展空間,使學生更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也不會因為某幾次的考試失誤而失去上大學的機會。
5.實行試讀制度
在升級、留級和退學問題上,應該堅持嚴格性和靈活性相結合,考慮學生的感受。在學籍管理中有些原則要進行修正,應該降低門檻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大學教育,而不是被剝奪大學受教育權。從培養人才的規格、質量和學生的人性考慮,應該取消退學制度,實行試讀制度。這里談的“退學”是指因不及格課程門數多而采取的學籍管理制度。對于這種退學,筆者建議用“試讀”取而代之,就是說學生成績不及格門數達到退學規定時,不作退學處理,而允許其繳費試讀,這也是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多給一條出路的做法。
總之,學籍管理工作瑣碎而復雜,工作量比較大,但是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籍管理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學籍管理,要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不斷探索并建立健全學籍管理制度,實現教育的人文化,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教育.明日之社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仕.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高校學籍管理[J].襄樊學院學報,2007(3).
[3]粟高燕.論“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3(3).
[4]孔令帥,徐輝.論人本主義管理思想與高校學籍管理創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
[5]聶娟.中美高校學籍管理比較[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6]趙雄輝.論大學生的學籍權[J].現代大學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