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要求的最新調查結果為五大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其中前三種均非師授,屬于適應社會的實際操作能力。它們也是大學生為保證順利求職而須著力培養的能力。
一、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大學生融入社會新環境,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員角色轉換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含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忍耐承受能力等。
1.大學生適應能力的現狀
大學生從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的校園進入關系錯綜復雜的職場,一時難以適應。環境變換,觀念、思維也應隨之轉變。有的大學生面臨新環境中的種種問題,表現出對學生角色的依戀,由此引發種種不適應,如:理想與現實矛盾引起的迷惘;期望與實際違逆導致的失望;所學與所用脫節造成的動搖;打擊和挫折造成的悲觀;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引起的煩惱;競爭壓力導致的焦慮等。
2.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在角色轉變中可能一時“水土不服”,但不能始終不“入鄉隨俗”。要么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要么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但改變社會既定的“游戲規則”或要別人為你而改變,幾乎不可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適應環境要做到:①調身先調心。環境對人的影響首先是心理,然后延伸到意志和行為。良好的心態及心理調控能力是適應環境的前提。②尋求精神援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觀念,如儒家的“安貧樂道”,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恕、忍”等,都能給人以精神扶持。③提高認知能力。認知是對人性和社會本質的領悟。在遭遇不平不順時,不惱恨社會,不抱怨生活,不怪罪他人,而是正確評估自己,總結人生經驗。提升認知能力須向書本和生活學習,向生活的賢者學習。④加強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職場競爭的重要能力。在本行業領域要敢為人先,勇于動手,善于創新。⑤培養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知識淘汰更新快,不學習就要落伍。職場靠自學,學習途徑與方法要考慮單位實際,因地制宜。⑥鍛煉獨立生活能力。不規律的生活會給工作造成困擾。要學會過日子,讓生活規律有序。⑦提高忍耐承受能力。對待工作中的艱難困苦靠的是忍耐和堅持。抗挫折能力只能在磨練中逐步加強。
二、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用人單位最重視的職場能力。它是能在單位內、外建立起廣泛人脈關系并能妥善處理好的能力。人在職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立足職場的根基。
1.人際交往能力的內涵
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需要多種能力支持的復合能力,主要有人格力、理解力、注意力、觀察力、洞悉力、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表現力、合作力、記憶力等。理解是對他人思想行為的理解體諒。注意和觀察是對他人表情行為的留意和細心。洞悉和感受是對他人內心活動的洞察和感知,能做到換位思考。表達是說話的準確得體。表現是人際交往的風度舉止。合作是在團隊中的與人配合。記憶是記住交往對象的相關信息。
2.人際交往能力的意義
①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1萬名成功者的分析證實:15%是由于專業熟和能力強,85%是憑借良好交際能力。
②身心健康的基本標準。世衛組織公布的21世紀健康新標準中,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三良”:良好個性,良好處世能力,良好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許多心理疾病與人際交往有關,引起心境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好能帶來好心境、好心情。
③個體完善的最好手段。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長期生活在和諧人際關系中的人,人格個性會得到健康發展。個體成長的基本心理需要有: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有人共商的歸屬感、有人關心的幸福感等。
④獲取信息的最佳途徑。人際交往是獲取信息最直接及時的途徑。通過交往可以可獲取工作、思想、經驗多方面的信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蕭伯納說過,你我彼此交換思想,你我就有了兩種甚至多種思想。所謂“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3.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現代人格品質中的主要方面有:①真誠。真誠的魅力在于它讓人獲得安全感、被接納感、被信任感。②尊重。獲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格尊重最重要。要自覺維護他人尊嚴。態度傲、語言沖、探人密、揭人短等是尊重的大敵。③誠信。誠信在國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地位。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現代社會,誠信是企業和個人的立足之本。一些企業如三鹿、博士倫等的教訓昭示世人:踐踏誠信可能得利一時,但終將自食惡果。④熱情。熱情是一種高素質情感,是個體對他人友好而發自內心的激情。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位教育家把熱情稱為“內心的神”。⑤大度。人各有志,人各有好,人各有癖,人無完人。要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毛病,原諒別人的失誤失禮。
現代結交藝術的要素有:①以對方為中心。與人相識,先要了解對方,談對方擅長的內容、感興趣的話題、想知道的東西。②安心做聽眾。善結交不僅靠會說,更要善于傾聽。表現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機會讓給別人。一位哲人說,上帝給人兩只耳朵,一張嘴,顯然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③用心去贊美。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人內心深處都希望聽到稱贊,這是人的信心與希望所在。贊與被贊是雙贏,最大的贏家是贊者。④關照心靈需求。交往中了解重于評價,即重視了解對方心理需求、情緒變化和行為背后的隱衷;少評價他人人品、性格和行為好壞。過分考察對方容易對人產生誤解和偏見。⑤培養親和力。親和力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吸引力。那種“見面熟”很讓人溫馨愉快。“見面熟”需要“主動親”:主動微笑,微笑是無需說明的善意;主動打第一聲招呼;主動自我介紹……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會影響到日后別人對你的看法。表示誠善比展示才華更重要。
三、自我表達能力
自我表達能力是個體通過自我展示而獲得他人接納、支持的能力。張儀、蘇秦憑借超強的自我表達能力“合縱連橫”,左右了春秋的天下局勢;魏征因說了那番巧妙的自我辯解而活命。現代社會交往頻繁,無論單位內的與人溝通、工作建議,還是單位外的業務聯系、商務談判,無不需要良好口才。自我表達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1.自我表達能力的構成要素
自我表達能力的必備條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展示自我的勇氣、豐富的知識貯備、靈活機變的技巧、流暢說話的基本功、應付突變的機智、改善氣氛的幽默等。核心是勇氣、知識和技巧。①美國某大學的一項統計表明:97%的學生認為公開演說與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兩件事。而我國大學生與陌生人交談時緊張者超過50%。勇氣不立將喪失自我表達機會。②交談中吸引對方要靠知識。知識豐富,厚積薄發,顯示的是氣質和修為;知識貧乏,口若懸河,暴露的是無知和淺薄。③技巧對交談成功有重要影響。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辦成,探囊取物的事也會搞砸,都在于說話的技巧。話得體,贏得好感,博得同情,獲得諒解;話失言,引起反感,激起惱怒。
2.自我表達基本功與基本原則
(1)基本功
口頭語言。①朗讀。鍛煉語調、語速的自然合度和口齒伶俐。②背誦。鍛煉口才和記憶力。③描述。描述所見,鍛煉組織駕御語言能力。④辯論。鍛煉洞察、說服、表述、快速反應能力。⑤演講。命題演講鍛煉對外來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即興演講鍛煉對內存知識的迅速調集能力。
肢體語言。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真實反映人的心態。①眼睛。交談中50%~60%的時間注視對方眼睛,這是表示尊重。②頭。交談中不要東張西望。要時常頷首,表示會意、理解、贊同、欣賞。③臉。面部要多微笑,不良情緒別掛到臉上。④手。不要抓耳撓腮,更不能指點對方身體。
(2)基本原則
談話的基本要求有:姿勢自然合度;表情真誠友善;語氣親切溫和,敬語對人、謙言對己。①聽大于說。靜心聆聽他人說法或傾訴。傾聽能使自己了解別人,主動和從容思考,能聰明地提問和明智地回答。交談中不能打斷別人;自己被打斷時不宜爭搶,等人說完后再接著說。②平等重于尊卑。人的職位、學識等可能不同,但人格必須平等。講話不能居高臨下、教誨指點甚至發號施令。別讓自己“無所不知”,別當對方“一無所知”。③肯定多于否定。對別人的看法見解,要專注于可取處,留心“閃光點”,及時表示同意、肯定、贊美、欽佩。為顯示己能,尋找對方漏洞瑕疵,予以批駁,其實適得其反。④說服別人不如說服自己。交談可能話不投機,結癥在于人的觀念、性格、習慣、作風很難相融,這也是人際矛盾的根源。觀念、個性是難以改變的。看法可以不茍同,但必須尊重別人的選擇。
四、三種能力之間的關系
適應社會環境,主要是對人的適應,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交往的過程是融入社會環境與人合作的過程,因而環境適應能力本身就包含著人際交往能力。現代競爭依賴團隊。人際交往能力強意味著與人合作成功的幾率高。自我表達能力是橋梁,借助有效的自我展示,獲得他人悅納,實現良好溝通,才能愉快合作。
這三種能力可以統稱為實際操作能力。在現代社會想獲得成功,需要德、才、能(實際操作能力)三足鼎立。從人力資源部門給出的反饋看來:用人單位首選是德、才、能兼備,當專業才干和交際能力不可兼得時,大多數單位會選擇后者。一些在校成績優秀而不善交往的學生,進入職場后業績平平;相反在校成績一般但交際能力強的學生卻業績突出。這的確說明個體的成功與實際操作能力緊密相關。用人單位對求職大學生的條件從以往的親睞“有工作經驗”,升級到現在的“有社會關系資源”,這再次提醒大學生要重視人際關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