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是“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審視人的歷史主體性的產物,是對人的存在、價值和全面自由發展的科學認識,以及由此而內化為實踐主體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核心是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對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第一次作出了具有完全科學意義的闡釋”,在“注重實踐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推動力的同時,強調指出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是人的發展”,在生產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關懷“作為處在生產關系中的現實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及問題
今天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是在過去長期基礎教育環境下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本質上科學認識、從復雜的表象中找到德育突破口,是開展高職德育工作的首要問題。當前高職學生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典型特征具有以下四點:
(一)學習乃至人生動力不足
人生動力是人格系統中的重要部分,是推動學生追求夢想、履行人生責任的驅動力。但由于以往成長環境對人生動力的激勵缺失,以及中小學階段應試教育對于青春精力的透支,造成高職學生入學后學習以及人生動力普遍不足。高職德育工作必須以情感教育為突破口,以理性教育為導向,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良好的外部動力激勵機制,進而帶動并激活學生內部的動力機制。
(二)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缺乏科學認識
科學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生永恒的主題。由于以往家庭教育、應試教育的局限性,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把復雜的人生問題僅僅看成是簡單的幾個指標、幾個時期或者幾件事情,思想觀念、綜合素質、知識儲備等等都普遍缺乏必要的準備。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培養學生科學認識人與職業的關系,通過企業的頂崗實習及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認識個人、企業與社會三者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分層次分類別的,所以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一概而論和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高職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進一步開動腦筋,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職業角色人格特征不突出
由于受基礎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僅僅將職業單純看作是簡單的謀生手段。思想的局限性和解決問題方式的教條性使得學生難以形成優秀、全面而且獨具特色的職業角色人格。這一問題非常復雜,主要涉及到學生人格的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責任感,二是學生對于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科學認識,三是學生的職業技能和頂崗經歷。高職院校只有將這三點有機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四)是非觀、價值觀普遍模糊
當前社會上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外來等多種文化交錯,高職學生過去的知識水平又不高,所以他們在思想、行動上普遍體現出盲目、教條和得過且過的現象。但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是非觀、價值觀實際就是對生存發展實際的分析判斷能力,所以問題的解決要同自身的定位思考和個性的培養緊密結合。我們將這一問題分解為三部分:一是博聞強記,二是科學思維,三是實踐交流。通過德育第一、第二課堂、學校社團及活動、校園內外文化等各種顯性、隱性德育資源的培養與熏陶,使學生能夠在科學分析實際情況后,真正勇于、擅于做出科學的判斷,進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高職學生上述特點的形成有長期性和根本性的原因。其一,他們過去接受的基礎教育與當前大眾教育下的高職教育是相脫節的;其二,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總體成績水平不高甚至趨向于后進;其三,在應試教育影響下的學生及其家庭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環境氛圍等等都同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不相適應。所以當前高職德育工作不能就事論事,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要求,科學發展、從長計議、循序漸進,努力形成良性的高職德育工作體系,真正做到環境育人和機制育人。
三、高職德育工作的對策思考
(一)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工作,立足于新時期的偉大實踐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大背景,深入學習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真正抓住國內外形勢發展的主流趨勢,調查研究,科學思考,使德育工作體現時代性、戰略性和預見性,使當前的教育培養能真正同未來的社會需求、學生的未來成長相適應。
要高度重視市場和社會組織的導向作用。在市場化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組織在社會系統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職院校要真正以在社會組織中的生存發展作為主要背景,以社會組織成員的社會服務意識、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社會人格,引導學生科學分析處理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高職院校要真正選擇那些經濟效益好、企業文化好、運行機制好、具備核心競爭力、能夠科學發展的優質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搭建良好的高職德育平臺。同時高職院校也要積極發揮自身文化優勢,充分體現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的社會功能,將企業的文化需求、自身的教育需求、學生的成長需求三方面有機結合,積極發揮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個主體作用,實現三方的長期合作和科學發展。
(二)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形成科學先進的教育文化
當前高職院校的先進文化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國內戰略文化,即高職院校對所處環境的科學認識和自身發展戰略和價值取向的戰略思考;二是職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它是高職院校對市場、企業的獨特的分析視角和科學的理論體系;三是中國傳統文化,高職德育工作必須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促進院校和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國國情,同時也是提升高職學生人生素養的重要途徑;四是特色的職業教育文化,它是指高職院校為職業教育目標服務的各種文化積淀的綜合,以及相關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過程的總和;五是和諧的校園文化,它作為一種精神,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倫理規范、思維方式等都產生深刻影響。
上述五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統一于高職院校發展的各個環節。作為專門的文化教育機構,高職德育工作的實質就是將先進的教育文化內化到學生的人格系統中去。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必須深刻把握先進文化和德育工作之間的關系。
(三)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全面,是指學生要真正情感和理智均衡發展,人格完全;和諧是指“動態中的平衡,差異中的協調,紛繁中的有序,多樣化中的統一”。高職德育工作者必須強化教育服務理念和“三貼近”原則,真正樹立“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理念,深入學習有關理論,主動提升人生修養和人生境界,切實將德育活動貫穿于在以過程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模式始終,以過程教育塑造學生實踐性和職業性的人格特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訴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時效性;強化德育全局觀念,認真研究教育規律;按照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掘發揮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又重視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
(四)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良好的德育環境和德育體制
人格是在社會關系的影響下形成的。高職學生未來是要生活在以職業為中心、以家庭為依托的綜合社會關系之中。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必定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高校:一要更突出職業化和實踐化的特征;二要高度重視企業和社會需求的導向作用;三要整合家庭、社會、企業等等各方資源,在模擬職業環境的教育過程中育人,同時創設學生健康人格成長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環境。
詳盡完備的信息系統實際上就是學生目前及未來復雜社會關系的縮影。高職院校要形成良性科學的教育資源信息管理機制,橫向包括學生個體信息、家庭信息、社會組織的信息等,縱向包括在校生信息、畢業生信息、用人單位供求關系變化等;同時要開動腦筋,使相關的教育資源形成良性的育人機制,如組建家長學校,以彌合家庭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距離;搭建為學生個體服務的自由交流平臺、企業——學校交流熱線等等;建立畢業生信息檔案和交流網站,延伸高職教育,將在校期間教育同就業后再發展、崗位再培訓、技能進修等進一步結合,這既關注了學生的未來成長,又能為在校生提供現實的榜樣。
(五)因地因時制宜,結合內涵建設打造精良的教育品牌
內涵建設的實質就是高職院校各項工作都形成科學又獨具特色的運行模式。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科學把握,二是學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育人模式,三是培養出的學生完整而有差異化的人格特征。高職德育工作者必須要對外界環境科學思考,對自身科學定位,將德育工作同內涵建設、品牌建設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特色的育人模式。科學發展的實質就是通過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良好關系與和諧運動來促進事物的發展。在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初期,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構建良好的德育工作框架,各德育工作者各司其職,各種德育資源各得其所,諸要素形成一個和諧融洽而且能夠不斷進行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德育工作體系。要千方百計發揮學生和學校的兩個主體性,學校促進學生發展,學生為學校贏得聲譽、擴大影響。二者要相得益彰、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類型,其德育工作的本質和層次同高等教育仍然是一致的,核心仍然是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高職德育工作者必須從系統和全局的高度出發,科學構建以人為本的高職德育工作體系,高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為社會的科學發展負責。
參考文獻:
[1]王爾勃.人文精神的本質——從馬克思哲學人類學出發的三重思考[J].齊齊哈爾濱師范學院學報,1996(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孫益全,陳靜.論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科學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社會科學家,2007(9).
[6]田建國.關于21世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戰略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