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界定
(一)教學交往的定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就已經出現了側重探討師生關系的或者說師生交往的教學論思想,經過逐漸地發展,形成了獨立的教學論流派,被稱為交往教學論。我國在認識教學交往重要性的同時,緊跟國外的研究趨勢,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但對于教學交往的定位,國內外學者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的認識,歸納起來基本上有四種情況。
1.作為單純的教學背景條件的交往
這種定位將交往作為教學活動的外部因素和過程并對教學發生影響作用,認為交往只是作為環境條件的一部分存在的,交往與教學是相互獨立的。
2.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交往
這種定位是將交往視為教學的手段,是教學活動需要借助于交往形式來保證實現其有效性的。主要表現在教師通過言語交往或非言語交往的手段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定位中的交往與教學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的。
3.作為教學內容、對象和目標的交往
這種定位是將交往視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而成為教學的一個現實的基本部分。強調通過教學而學會交往,這里的交往更被視為一種人際關系乃至社會交往能力而存在,但卻沒有在本質上認識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4.作為教學本身的交往
這種定位是將交往視為教學活動的本身,認為教學就是一種師生間的特殊的交往活動,是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達到了雙方在理論上和行為上的變化發展,教學與交往是內在統一的,交往就是教學存在的一般形態。教學交往是教學本身,是教學的構成成分。
以上四種定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交往之于教學的本體意義,認為教學是師生間的特殊的交往過程,兩者是內在統一的。
(二)課堂管理
對課堂管理的關注是始于20世紀心理學的發展,由于教育有了心理學做基礎,教育研究更多的從心理學角度考慮問題,課堂管理從而也有了心理學依據。但直到1970年,被稱為“課堂管理之父”的杰庫伯首先發表了對成功教師管理課堂的研究,才開始了對課程管理基本內容的深入探討。國內外學者關于課堂管理概念的研究各有見解,基本上認為: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益,協調課堂中的人與事、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系的過程;課堂管理不僅僅包含學生行為問題,它是贏得學生的合作并促進他們參加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課堂管理是教師協調課堂中的各種因素,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通過相互聯系、共同努力以形成有效的課堂管理活動。
二、教學交往與課堂管理的關系
課堂管理是一種教學交往活動。課堂管理是一個交往行為,它是在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間進行的,教師針對課堂的現狀進行管理,學生在成為被管理者的同時也是管理者,除了針對管理行為作出自身的反映,反饋給教師并讓教師及時對管理行為的有效性與否作出判斷并予以調整,并且進行自我管理,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的一個過程是存在交往行為的。其次課堂管理是一種教學行為,它是在教學中進行的,并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最終的目的是使教學有效順利地進行。所以說,課堂管理是一種教學交往活動。
課堂管理是一種非教學性的教學交往。教學交往可以分為教學性交往與非教學性交往。教學性交往是有這種“學生——教師——文化內容”教學關系的;而非教學性交往則是通過互相從對方對自己的反應、感受或評價中獲得關于自身的信息,從而反觀自己、認識自己。課堂管理的非教學性體現在課堂中,通過師生雙方間的相互反應、評價,師生分別獲得關于自身的反饋信息,從而通過反饋認識自己,并及時調整自身狀態,以追求更好發展。所以,課堂管理是作為一種非教學性的教學活動存在的。
三、教學交往說對課堂管理的啟示
只有真正認識到課堂管理的特殊性,才能在本質上對課堂管理有基本的認識。教學交往說給課堂管理帶來了如下的啟示:
(一)還原課堂管理的交往本質
我國受傳統的課堂管理理念的影響,強調課堂管理是教師約束學生的一種手段,但卻沒有認識到課堂管理是一種交往行為,它是在交往中進行的。由于對課堂管理的交往本質認識的不足,導致了很多課堂問題的存在,同時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課堂管理要還原其交往的本質。
1.從制度管理轉向人文管理
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為了維持良好的課堂管理環境,教師列出了數不勝數的條條框框,約束學生的行為。這些條條框框完全束縛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種制度管理的極致是在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往間樹了一道高墻,完全阻斷了他們之間的聯系。所以,課堂管理模式應該轉向人文管理,還原課堂管理的交往本質。課堂的人文管理必須建立在師生良好的交往的基礎上,教師以真情對待學生,關心熱愛學生,用情感人,讓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與尊重;教師與學生之間更要營造出一種相互信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師生雙方是平等的,兩者都對為課堂管理的有效進行負有責任。當然,提倡人文管理并不是否定制度管理,教師應該認識到,制度管理是基礎、前提,應該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實施人文管理,使兩者有機地結合,有效地提高課堂管理的效果。
2.倡導和諧有序、活而不亂的課堂紀律觀
課堂紀律是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的教師甚至認為課堂管理就是課堂紀律管理,可見課堂紀律的重要性。傳統的課堂紀律觀最強調的就是安靜的課堂,并認為安靜的課堂環境是進行教學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對“靜”的過度追求,使得學校乃至教師走進了對課堂紀律認識的誤區,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完全主導,從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動反應,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出的學生都模式化,缺乏個性的發展;另外,這種表面的秩序平靜只是一種通過教師權威主導造成的假象,學生在課堂管理中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維持,造成了課堂環境的壓抑,使整個教學活動都處在這種壓抑的狀態之下,從而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實際上,課堂管理是一個交往過程,課堂紀律也是講究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的。課堂紀律不應該單單追求“靜”,更多的應該強調一種和諧的氛圍——師生間、學生間的和諧互動,這樣的課堂紀律才不是死板的,才是人性化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生動活潑、和諧自由的氛圍中才能活躍思維,智能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可能的創造活而不亂的和諧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間的合作探究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中去,獲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改變教師的權威地位
受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占據著非常權威的地位。在傳統的課堂管理中,教師掌管著一切,并強調對學生的管。但是教學交往說使我們認識到,課堂管理是一個交往活動,應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應改變教師的權威地位。
1.改變教師與學生敵對的管理狀態
在傳統的課堂管理中,教師和學生是涇渭分明的,教師是具有絕對權威的管理者,而學生只能是被制造、被控制、被造作的對象。學生長時間處于被教師權威管理的被動狀態下,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反抗,造成師生間的敵對狀態,也就出現了層出不窮的學生反抗教師的情況,如無論教師怎樣管理課堂,都會有學生不聽課、擾亂課堂紀律的情況;課堂中教師講教師的,而學生走神不聽講或做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等。這樣的現狀也說明,在課堂管理中必須要改變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以學生和教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清楚地意識到,課堂管理是交往行為,交往是需要在雙方之間進行的,兩者之間要進行良性的有交有往,才能構成課堂管理。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教師的“交”,卻得不到學生正常的“往”,只會壓抑他們的課堂狀態,使課堂環境低迷、沉悶,最終會影響正常教學的進行。只有他們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上相處,課堂環境放松,師生雙方有交有往,才能使教學有序、有效地進行,保證教學的效果。
2.實現課堂管理中的雙主體
由于受國外的教育理論的影響,我國的教師現在已經意識到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以教師作為主體,而應該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是起主導的作用。但在對課堂管理認識的過程中,我國教師還是在堅持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課堂管理的主體與主導只有教師,學生只是作為被管理者存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管理,而忽略了學生作為課堂管理主體的重要性。實際上,課堂管理是一種交往行為,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是兩者在同等地位上進行的交往活動。所以,在課堂管理中要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在輕松、平等、和諧的課堂管理中進行教學,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
課堂管理不僅是一個課堂教學交往過程,也是一個管理過程。在這個管理過程中,教師是作為管理者存在的,學生是被管理者,教師通過協調各個因素的關系以管理學生,保證課堂教學順利的進行。但作為學生,在課堂管理中,除了相對教師來說他是被管理者,學生也是作為管理者存在的,這就是學生的自我管理。
課堂管理作為非教學性交往活動,是師生雙方通過相互的反應,獲得自身關于的反饋信息,以認識自己、調整自身的過程。學生獲得反饋信息調整自身狀態的這一行為其實是一種學生的自我管理行為。教師進行課堂管理,不斷約束學生的課堂行為,強化學生的課堂制度意識,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課堂自我管理意識。因為所有教師參與的作為管理者的管理都是在外部約束學生,這種管理都是表面的,難以評價其管理是否對學生起作用,而只有學生意識到課堂管理的重要性,從自身內部約束其行為,使外部管理內化為學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困擾教師的課堂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