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以下簡稱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二語習得的兩個主要研究目標是描寫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整體語言能力和各項具體語言技能的習得和發展過程,并解釋學習者為什么能夠習得第二語言以及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時,英語也是中國學生普遍學習的外語之一。本文根據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以及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觀察,具體分析漢語語境這個外在因素對于英語習得產生的影響。
二、語境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
通常來講,語境包括以下三種要素:參與者的有關特征(人物和人品,參與者的語言和非語言活動),相關的事物以及言語活動的效應。韓禮德把語境分為兩個類別: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前者指的是整個語言系統的語境,決定整個語言系統中的意義系統;后者指的是語言運用的具體語境,是文化語境的具體的體現。而本文中所提到的語境主要是指二語習得者所處環境中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即分析二語習得者的母語及母語文化對于其學習第二語言的影響。
Ellis認為,二語習得者的母語雖然不一定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最重要的和唯一的因素但一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母語是一個“知識源”,二語習得者經常會通過母語來進行二語的輸入和輸出。熊倪德提到過“我喜歡把英語學習比作一場圍攻戰,被圍攻的是你腦子里的母語,攻打這個堡壘的是英語大軍。你指揮軍隊攻破一道一道的防線,直到你拿下你頭腦中的各個頑強堡壘——母語。”這充分說明了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作用。
在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中,母語遷移是研究母語對二語習得影響的一個主要理論。遷移原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對其他學習的影響,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正遷移有助于另一種學習的理解和掌握,而負遷移則導致錯誤和困難的發生。同樣,母語遷移也有正負之分。語言學界有這樣的傾向:當母語與外語結構存在差異時,學習者的母語知識會干擾外語,即產生負遷移;而當母語和外語結構存在相似性時,母語對外語學習起著積極的、正面的作用,即產生正遷移。
另一個涉及到語境對于二語習得影響的理論是輸入/輸出理論。不同的學派對輸入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有著不同的闡釋。行為主義認為人們的語言習得完全依賴其所接受的輸入,輸入與輸出之間有直接聯系;心靈主義認為輸入雖是重要條件,但它只能觸發內部語言機制,不能直接起作用;而互動主義則認為習得者的心理能力與語言輸入或習得者之間的交流導致習得的發生。但各學派都一致認為輸入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習得者不可能憑空學習二語,只有在其有機會接觸二語的相關輸入時習得才會發生。因此,輸入材料的性質和輸入方法、模式等對于二語習得十分重要。
三、漢語語境對于英語習得的影響
二語習得的途徑主要分為兩種:在自然環境下的習得和課堂教學環境下的習得。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其在課堂外所接觸的語言大多是漢語。而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受到文化的制約,其使用會受到所屬文化的限制。根據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理論和輸入/輸出理論,漢語及漢語語境下的中國文化對學生的英語習得有著很大的影響。
1.漢語對于英語習得的影響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一定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構成的符號系統。英語習得的內容包括學習英語的語音知識,詞匯、短語及其構成方式,句子的結構及其分類,篇章結構以及文體知識。這也是英語習得中最為基礎的部分。
漢語與英語分屬于兩個不同語系,兩者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一種獨立語、分析語,其書寫方式是屬于象形文字的漢字;漢語沒有時態變化、詞形變化,沒有連讀,詞的意義由聲調決定。英語則屬于印歐語系,是一種綜合語,屬于拼音文字;英語有較多的時態變化和詞形變化。
這些差異使很多英語教師及習得者認為漢語對英語習得的負遷移作用大于正遷移作用。比如在語音方面,英語中的連讀、失去爆破、輔音濁化、省略、增音等這些漢語中沒有的語音現象都是中國英語習得者容易出錯的地方。有些學生在初學英語時還會用漢語拼音來標注英語單詞的發音,但漢語和英語音素體系的差異會造成干擾,導致負遷移的發生。因此,很多中國研究者主張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漢語,提倡在課堂上更多使用英語來擺脫漢語的影響,否定漢語對于英語習得的積極影響。
然而漢語對于英語習得的積極影響(即正遷移作用)不應被忽視。漢語和英語間的相同之處會促進英語學習,加速習得者在中介語中習得某些發展序列。比如在句法上,漢語和英語的語序是相同的,“母語為漢語的人學習英語時,就很容易學會句子的語序:He comes from Beijing,這是因為,表達同樣意義的漢語語序和英語語序相同:他來自北京”。Ellis也指出,在二語學習者還未能構建一個發展規則的時期,母語的促進作用是比較明顯的。近年的研究表明,漢語和英語間的不同之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英語習得,而且漢語還可以幫助中國習得者形成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2.漢語言文化對于英語習得的影響
林汝昌認為英語習得包括以下三個層次:語言的結構層次,語言結構的文化層次和語言的語用文化層次。因此,英語習得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語言的基本知識,習得者還需要掌握與英語相關的文化。英語習得與英語所屬的文化息息相關,與學習者的知識體系息息相關。人類語言不是懸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體,它是相關文化體系、知識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會使同一詞匯在不同語言中具有不同的內涵。關于動物的詞匯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典型例子。在漢語中蝙蝠這種動物有吉祥的含義,而英語中其是吸血鬼的象征;英語中狗是人類忠誠的朋友,有一個短語是“lucky dog”表示幸運的人,但漢語中狗卻有貶義,用來指不好的人,如“走狗”。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會給習得者造成一定困擾,即產生負遷移。根據文化遷移模式,如果習得者對目的語的文化遷移或適應停止,僵化就有可能發生。也就是說,如果習得者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的社會文化差異很大,習得者就會在社會和心理方面與目的語保持一定的距離,導致其對二語的習得停滯不前。但實際上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觀察顯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會引起習得者對于英語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而漢語言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對比分析能夠加深習得者對于英語語用知識的理解,使他們能夠更加恰當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對英語習得產生正面影響。
此外,輸入/輸出理論表明輸入頻率和輸入內容都會對英語習得產生影響。在以英語為外語的課堂環境中,英語的輸入頻率和習得者所接觸的輸入數量有限,這些都會對英語習得帶來不利的影響。
四、結論
綜上所述,漢語和漢語言文化對于英語習得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漢語語境下,一方面,由于輸入數量、輸入頻率的有限,要盡量創造習得者接觸英語的機會,滿足英語習得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要正確認識漢語和漢語言文化對于英語習得的遷移作用,不應否定漢語在英語習得中的積極影響,應該利用對比分析來加深習得者對于英語基礎知識和語用知識的理解,更好地發揮漢語和漢語言文化對英語習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3]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996.
[4]黃冬梅.漢語環境與中介語僵化現象起因探討[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林汝昌.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與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J].外語界,1996(4).
[7]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8]楊連瑞,等.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9]周邦友.漢語語境下的英語學習策略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