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年輕父母心中,“全托”是方便自己、利于幼兒成長的兩全其美的選擇———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重溫二人世界的浪漫,享受屬于自己的一份生活;孩子也能在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理和獨立,并在集體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玩伴,學會與人相處。
家有全托寶寶,雙休日就顯得格外彌足珍貴。如何使孩子在黃金時間,享受到濃濃的親情,維持“高含金量”的親子關系,無疑是年輕父母的必修課。那么,父母該怎樣實現和全托寶寶的黃金溝通呢?
溝通方式之一:零距離關系
“零距離”新解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父母對孩子的話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親子之間一問一答,增進了解,孩子的問題也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這種兩代人之間零距離的親子溝通,是比較良性的溝通方式。盡管不能天天見面,但父母時刻關注著孩子的心靈成長,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就在身邊。
案例描述
“媽媽,我今天想做餅干。”星期六清晨,毛毛鉆進媽媽的被子,甜甜地說。
“嗯———”媽媽故意沉吟了片刻說:“那我們吃了早飯就做,怎么樣?”
“太好了!馬上起床!”毛毛一骨碌爬起來,自己穿衣服去了。
其實,媽媽也想利用這次做餅干的機會,和毛毛好好聊聊。就在前兩天,媽媽從老師那里得知,毛毛晚上不肯自己睡覺,總是鬧著說要回家和媽媽一起睡。
毛毛在班里是插班生,因為她曾上過一年非寄宿制幼兒園。以前晚上她都是和媽媽一起睡的。媽媽原以為有那么多小朋友做伴,毛毛應該很快就能習慣自己睡的,沒想到如今已經快三個月了,毛毛還是不適應。
“好了,寶貝,可以開始了!”媽媽把和好的面做成一個個小面團兒,毛毛將面團兒放進一個小熊形狀的模子里,就在她使勁用小手按平面團的時候,媽媽輕輕地問:“毛毛是不是覺得,做餅干特別好玩兒?”
“是。我想多做點,帶給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特別喜歡吃?!?/p>
“除了做這個,你還想和媽媽一起做什么?”
“我想讓媽媽天天晚上陪我睡覺。”
“為什么呢?”
“聽媽媽講故事。在幼兒園睡覺前老師不給我們講故事。”
“這個嘛,媽媽可以跟老師商量,讓毛毛聽著故事睡覺。”
“可我還是想和媽媽一起睡。”
“毛毛的意思是不是每天都想媽媽?”
“是?!?/p>
“媽媽每天也想毛毛,爸爸媽媽送你去全托,是想讓你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給你一個鍛煉自己、把自己變得更棒的機會。爸爸媽媽真的很愛毛毛,你相信嗎?”
“相信?!?/p>
星期天,趁毛毛午睡的工夫,媽媽把女兒最喜歡聽的幾個小故事錄到MP5上,接著又和老師商量好,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她聽10分鐘,讓她感覺媽媽就在身邊。
幾天以后,媽媽從老師處了解到,毛毛已經乖乖睡覺了,媽媽讓老師及時轉達了對她的夸獎。毛毛知道媽媽每天都關注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逐漸適應了全托幼兒園的生活。
案例解析
媽媽和毛毛的交流在一個非常寬松的環境下進行,媽媽不指責孩子,重在傾聽,和她一同討論,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媽媽更多地是站在毛毛的立場,說出她想說卻還沒有說出的話,讓孩子感到媽媽很理解自己,也就更愿意表達了。同時,媽媽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此親子溝通,孩子被尊重,能暢所欲言,釋放出內心的壓抑,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媽媽的觀點和做法。
給父母的悄悄話
1、多和老師溝通。孩子送去寄宿后,家長應多跟老師溝通,至少一周一次,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了解他們情緒上的波動,在教育方面和老師達成共識,相互配合,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法。
2、設置輕松談話的情境。選擇共同做家務、做游戲或去公園游玩等孩子喜歡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彼此盡情地交流,這時孩子心態放松,能自然地流露出真實的想法,親子交流會比較順暢。
3、儲存甜美回憶鏡頭。雙休日,一家人盡情享受天倫之樂,使孩子有可能在記憶中儲存一個個美好的瞬間,比如親子按摩、睡前的甜言蜜語、爸爸和寶寶的惡作劇……告訴孩子,當他在幼兒園想家的時候,就多想想雙休日有趣的事,感覺爸爸媽媽就在身邊,心情會立刻好起來的。
溝通方式之二:天天向上關系
“天天向上”新解
家長看重學習,他們希望孩子能贏在人生的起點,因此,周末也不敢放松,給孩子安排了一個又一個興趣班,父母和孩子一起“趕場”。對孩子來說,雙休日成了名副其實的“雙學日”;對父母來說,雙休日則成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時機。
案例描述
5歲的優優是小小“上班族”中的一員。每周五從全托幼兒園接回來后,媽媽帶她直奔畫畫班上課,在那里學兩個小時的兒童畫,大約晚上9點鐘才能到家;周六上午要學一個半小時的英語、下午學兩個小時的舞蹈;周日上午學鋼琴、滑水冰。不上課的時候,媽媽一般安排優優練琴、畫畫和看書??傊?,每個雙休日,優優一家都過得相當緊張。
優優很乖,很聽爸爸媽媽的話。但媽媽發現,最近幾個月,優優不像以前那樣喜歡膩在媽媽身邊,或者躺在爸爸懷里開心地大笑,有時一個人待在房間里搭積木、玩拼圖。媽媽覺得優優似乎長大了、獨立了,但又隱約地覺察出孩子在疏遠他們。
案例解析
學齡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很依賴父母,需要較多的情感和語言交流。幼兒園老師照顧得再周到,也不可能細致到像家里兩三個大人照應一個孩子,尤其像優優這樣比較乖的孩子。
雙休日,優優在幾個培訓班之間奔波,雖然有爸爸或媽媽陪著,但精力都在學習上,幾乎沒有機會和時間向大人們說說心里話。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不表達和獨處。而父母對優優上興趣班的高度關注,還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只有學習是最重要的,其他都無所謂。表面看來,孩子是全面發展了、獨立了,實際上,她的內心趨于孤獨,與父母的關系也趨于淡漠。
給父母的悄悄話
1、享受黃金時間。周末是寄宿幼兒和父母的黃金時間,因此,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應少而精,最好安排在一天,留出一天品味親情。在這一天里,創造條件全家人“膩”在一起,可以由孩子來選擇做他喜歡的事,如一起看動畫片、放風箏、下棋等;也可以一家人去超市購物、在家里包餃子等,請孩子做你的小幫手,這些活動都能使孩子感覺和父母在一起的溫馨快樂,增進親子感情。
2、家庭演出。選擇一個主題,全家人一起參與編故事或來個家庭木偶劇表演,這都是不錯的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孩子和父母都很容易進入角色,表達心聲,傾訴情感,自然而然地加強親子親密感,孩子也愿意向父母傾訴他的擔憂、希望和心愿。
3、發明一些小動作。調動起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用智慧創造出獨特的肢體語言,讓你的愛順著這些“小動作”酣暢地流淌出來,孩子一定會因此而親近你的。比如,一個親吻、一個真誠的擁抱、微笑著輕輕刮一下他的小鼻子、沖他做個鬼臉、說句悄悄話等。
溝通方式之三:非誠勿擾關系
“非誠勿擾”新解
一些年輕父母對育兒沒有經驗,對孩子缺乏耐心和責任感。他們對孩子的關心常常流于表面,有些例行公事的味道。這種親子溝通缺乏真誠,孩子內心是抗拒的,他們寧愿父母非誠勿擾。
案例描述
周五,媽媽來接東東:“寶貝,這個禮拜過得怎么樣?”
“還可以。”
“有什么高興的事嗎?”
“……”
見東東手里拿著一幅畫,媽媽問:“這葡萄是你畫的?”
“嗯?!?/p>
“畫得真好,是送給媽媽的嗎?”
“不,是給姥姥和姥爺的?!?/p>
東東的爸爸媽媽是典型的“80后”,自我、時尚,工作之余,他們更想給自己充電和放松,加上經常出差和加班,留給孩子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東東剛滿3歲,媽媽就選擇了一家全托幼兒園。原以為周末可以和孩子好好呆上兩天,但實際上,兩人的應酬不斷,所以,東東更多的時候是和姥姥姥爺一起度過雙休日,即便回到自己的家,也習慣了自己玩或看電視。
案例解析
東東的父母雙休日仍然以“忙”為理由忽視他,這直接影響了親子關系,導致了孩子與他們的疏遠,甚至還會造成孩子潛在的心理問題。所以,這類父母一定要提升孩子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設法走進孩子內心。
給父母的悄悄話
1、從游戲開始。玩兒,最能拉近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父母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細心觀察他喜歡玩哪一類游戲,然后參與游戲。在游戲中,父母可以不斷發明新的玩法,開拓孩子的思路,目的是讓他玩得盡興。慢慢地,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和自己興趣相同,親子距離也就拉近了。
2、看圖說話。東東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爸爸媽媽不妨教孩子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父母畫一張、寶貝畫一張,再各自講講畫的是什么內容。然后,提示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用畫記錄下想和爸爸媽媽說的話,雙休日就照著畫和父母聊聊。不過,有一項鐵的紀律: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務必專注地聽。
3、給孩子一個驚喜。意外的喜悅最能刺激孩子的神經。喜歡浪漫的“80后”父母,可以想方設法制造一些驚喜,比如把一件孩子鐘愛的小玩意兒藏在某個隱秘的地方,讓他去找,這些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會讓他對你刮目相看。精心選擇生日禮物,同樣能贏得孩子的歡心———禮物不必貴重,但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意,比如給4歲的東東買一雙輪滑鞋。
溝通方式之四:快樂大本營關系
“快樂大本營”新解
父母覺得有些虧欠全托的孩子,到了周末,卯足了勁兒補償孩子,而且偏重于物質補償,比如買玩具、帶他吃喝玩樂。一句話,雙休日成了孩子的“快樂大本營”。
案例描述
“爸爸,我想要一輛水陸兩用遙控車,彬彬的那輛特別好,他不給我玩……”從幼兒園里出來,丁丁迫不及待地說。
“咱不玩他的,爸爸給你買!”
“我現在就想去買?!?/p>
“沒問題,馬上去?!卑职滞纯斓卮饝?。
說起來,丁丁的玩具車放在一起都夠開一個“車展”的了,可他每每見到有新品,還是要買。因為平時沒時間陪他,爸爸媽媽心里很歉疚,不忍心惹他不高興,也就無休止地買下去。
當然,除了買玩具,丁丁父母還想方設法豐富他的周末生活。當天晚上,在丁丁試開新車的時候,爸爸提議:“明天咱們去海濱度假村,讓你的車在海邊試試水,怎么樣?”
“太好了!”丁丁興奮地跳了起來。
接下來的兩天,他們在海濱游泳、曬日光浴、吃海鮮大餐、玩游戲,丁丁忙得不亦樂乎,早睡早起的作息,早已被忘得一干二凈。周一送幼兒園,孩子哭鬧著不肯去。到了幼兒園,老師發現他養成的好習慣又全消失了。
案例解析
如今的孩子人小鬼大,會最大限度地利用爸爸媽媽的“歉疚”。所以,在哄孩子高興之余,父母一不留神就模糊了該做的和不該做的界限,為他們的無理要求開綠燈,對其錯誤行為也完全包容,導致孩子的欲望越來越多,甚至蠻不講理。最終導致孩子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在周末兩天里難以延續,出現5+2=0的狀況。所以,補償“快樂”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給父母的悄悄話
1、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幼兒園的作息時間、習慣養成以及一些必要的規矩,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營養素。即便在周末,父母也別壞了規矩,盡量讓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所受到的習慣養成教育保持一致,以便孩子的行為有章可循,避免產生混亂。
2、適度不滿足。哄孩子高興要講究一個度,過了,就是嬌縱。因此,對孩子不能“心太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父母心中應有桿秤,不能答應的絕不松口。
3、享受精神生活。去游樂場、度假村、吃大餐……這些對于大人來說尚且難以抗拒的享受,對孩子就更是個誘惑了。但是,與這些物質大餐相比,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更能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快樂,比如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看一場充滿人性美的動畫片、聽一場音樂會、看一次畫展等等,更有利于觸動孩子的心靈、陶冶情操。
專家點評:
浙江大學幼教中心教科室主任 何黎明
選擇全托幼兒園有利有弊,雖然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但親子情感交流減少,影響親子關系。另外,孩子送不送全托還要看其個性。
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內向的孩子不太適合上全托。因為他們天性害羞、膽怯,不善于表達自己,經常會潛意識地壓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開心的事都會藏在心里。他們的心結很難被老師及時發現,不利于孩子將來個性的發展。而且孩子小于三歲半,也不適合上全托。因為這個年齡段不適合培養獨立性,而是應該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國外,一般很少能見到全托性質的幼兒園。父母很少考慮把孩子送全托,為的就是在家創造一個更好的交流與溝通的環境,讓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建議如果有條件,最好不要送孩子上全托。但如果家人實在沒時間帶孩子,上全托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需要注意:
一、不能當“甩手掌柜”。孩子對父母愛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尤其是全托的孩子,家長無論多忙,周末也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這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孩子也只有在父母的教育參與下,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與幼兒園“無縫對接”。了解孩子在園期間的情況,特別是孩子的情緒反應,父母需要與老師及時溝通,準確掌握孩子的狀況,和老師一起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例如,媽媽星期天不小心摔傷了腿,孩子因為擔心,入園后一直情緒不佳,非常想媽媽,在老師的引導下,媽媽的一個感謝電話讓孩子釋然。這也有助于父母和孩子形成“共同語”以及作為雙休日活動的切入點。
三、關注“心理”需求。建議父母最好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送全托,可以先日托,等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后,再建議偶爾全托一天、兩天,然后是完全全托。孩子全托后,不是每天都能見到爸爸媽媽,有的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以為爸爸媽媽不要他了,從而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做通孩子思想工作,清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而不是不要他了,解釋得越詳細孩子越安心。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線投稿”《家教與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