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作家葉傾城的《父親的小女兒》一文。故事講的是著名作家森歐外的女兒森茉莉,童年時她是父親的公主,受到百般寵愛,玩具、食品均從外國進口,過著奢華的童年生活。可是,在她18歲時,父親永遠地離她而去。于是,森茉莉從公主變成了灰姑娘,頓時陷入窘境。更糟糕的是,她不會生活,住了十年的房間都從不打掃,孩子出生后亦不會照料,同時還犯了奢侈的毛病。最終,她被迫兩次離婚,潦倒終生,淪為一個孤寂的老太婆。
筆者之所以引述這個故事,緣于現在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理念已經異化,正誤導著眾多森歐外式的家長。如今有個觀點得到中國大多數父母的認同,那便是“窮養男,富養女”。許多家長,也包括曾經的我,將之奉為“金科玉律”,養兒育女的教條。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都說英雄出少年,而且男孩子經歷些磕磕絆絆,摔摔打打,也是一種鍛煉,所以,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同意“窮養兒子”的觀點。女孩子呢?在父母的潛意識中,希望女兒能成為女強人的好像并不多,父母都希望女兒能優雅高貴,家庭幸福,夫妻和睦,當然最好能嫁個好夫婿,過著吃穿不愁,相夫教子,夫貴妻榮母以子貴的生活。
但現實社會中,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會面臨著種種磨難。在求知求學的道路上,不會因為你是女性錄取分數線就比男性低。走上社會后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對手絕對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同情你,對你網開一面,放你一馬。婚姻家庭生活也是如此,戀愛時可以是風花雪月的浪漫,但婚姻卻是一種承諾和責任,沒有經歷風浪的洗禮,單純、善良、不諳世事的女性又怎能承受婚姻生活之重?
其實窮養和富養都是大人們玩的文字游戲,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其實只是父母們為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為孩子營造不同的成長環境而已。窮和富是物質上的區別,寵和不寵是教育方式上的區別,是很難一概而論的。關鍵的問題是,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子女時心態要正。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快樂,給孩子充滿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竊以為,孩子能否成才,不在于你給予他什么樣的物資條件,而在于你能否給他自信的心態。擁有自信心態的孩子才會有開闊的眼界,才會有明確的判斷力,才會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的孩子方能正確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才會更容易成功。◆(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東楚法制報社)